遼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途徑,要實現(xiàn)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教師應確立新的認知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從知識本位轉變?yōu)樗仞B(yǎng)本位,努力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高三歷史教學應該以歷史學的思辨性與學術性深刻、規(guī)范地解讀經(jīng)典史料,以問題探究觸發(fā)學生思維,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落實。學生在高三階段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何進一步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使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學習中更好地內化,是高三歷史教學中應該關注的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為了能更高效地完成高三的復習,使歷史學科素養(yǎng)更好地貫穿整個教學,教師應該進行整體的知識構造和框架設計,筆者試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單元《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對每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第十四課學習吃、穿、住等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第十五課學習交通、通訊的變化;第十六課學習大眾傳媒、娛樂消遣方面的變化。
在時代背景和整個單元體系的大框架下,第十五課還可以總結出:①近代交通和通訊工具由西方傳入中國后,發(fā)展速度緩慢;②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交通、通訊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形成了全國的交通、通訊網(wǎng)絡;③交通、通訊的發(fā)展有賴于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同時又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影響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的變化。第十六課中,報刊、影視、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反映了科技進步帶來的傳媒手段的發(fā)展,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傳媒手段發(fā)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媒介手段的進步轉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之上,二輪復習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而非喋喋不休地進行單純的史實知識的傳授,應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注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因此,筆者將《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主要階段特點概括如下:
①19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這一階段社會生活方式最突出的特點;
②20 世紀50 年代后(新中國成立后):面貌煥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顯影響;
③20 世紀80 年代后(改革開放后):變化迅速,科技在民眾生活中的影響不斷增加。
由此可知,本單元主要的特點是“變”,主要涉及近現(xiàn)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學習任務是了解這些變化的史實,理解發(fā)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探討“變化”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史實知識很容易理解,教師應更多地浸入學科素養(yǎng),注意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思考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時代背景,并根據(jù)背景分析原因。但是,僅根據(jù)時代特點進行的背景分析并不能面面俱到,需要借助史料,在了解時代背景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材料一欲伸民權,必廣民智,欲啟民智,必先革除惡風陋習對人民的禁錮。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辮發(fā)長垂,不利于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于萬國競爭的時代,請求放足、斷發(fā)、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新政不能行?!边@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啟發(fā)民智的意義。
教師通過以上材料可以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①政治運動的推動;②進行機器生產、生活的需要;③西方習俗的影響。通過史料理解時代背景,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社會生活變化的理解。
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整合、知識體系的構造及知識與核心素養(yǎng)的緊密結合,教師可幫助學生認識到,我國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進步的文明終將取代落后的習俗。通過分析社會現(xiàn)象,可以使學生學會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行考查:
材料二(租界開辟后)西洋服飾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來形成“服尚新奇、衣必華鮮”的習俗得以進一步張揚。《洋涇浜新竹枝詞》寫道:“康奴也學假斯文,衣履難將貴賤分。更有異言并異眼,淡黃馬褂著紛紛?!蹦睦镞€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張仲禮、熊月之等《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
閱讀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飾之引入”對上海民風嬗變的影響。綜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說明19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典型特征。
學生可以根據(jù)“西洋服飾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來形成‘服尚新奇、衣必華鮮’的習俗得以進一步張揚”“衣履難將貴賤分”得出新奇、時尚的習俗進一步張揚,淡化了等級觀念;根據(jù)“更有異言并異眼,淡黃馬褂著紛紛”得出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交匯與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教師在復習本單元時,可結合高中課程中有關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化的知識,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本單元的相關內容,使其認識到,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的社會風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知識中哪些事件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化?讓學生自行總結每一事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戊戌變法處于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推動了思想解放,使社會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發(fā)生了新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使中國的社會風貌煥然一新;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通過本單元教學,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近代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這也是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
以表格的形式對知識體系再次整合,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快速地完成知識梳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要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