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雨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審視全會公報,“民主與法治”是一個光芒閃耀的關鍵詞。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全會強調,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在民主法治領域的重要目標包括:“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等等;同時,全會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所設定的主要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fā)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等等。
以執(zhí)政黨公報形式,將“民主與法治”內容正式確認為以往的決定性成就,嵌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十四五”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之中,自有其深意和作用:一是增強操作性,抽象的法律規(guī)定、宏觀的政策指向,經由全會制定的中長期規(guī)劃目標照進現實,化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更加具象化,也更便于執(zhí)行;二是增強體系性,“民主與法治”的相關內容早已載入憲法法律,歷來不乏決策高層的表述,也不乏重大會議的決定,寫入“十四五”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形成上下互動、中長搭配、虛實結合的系統(tǒng)設計,更加科學合理;三是增強昭示性,公報所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決心和態(tài)度,有利于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邁步奮進。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人類社會前進的足跡表明,什么時候權力控制好了,制衡好了,什么時候才有國家的繁榮、民族的昌盛、公民的幸福。改革開放以來的數十年實踐充分證明,民主與法治是規(guī)制權力、推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只有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始終堅持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會加速邁向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民主法治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寶利器。一個現代、文明的國家,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以人為本”。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權利本位的社會。正如十九大報告曾經指出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而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目標時,必須充分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的新期待、新訴求。而在推進民主法治的進程中,也必須處處堅守“人民至上”的原則,比如,在立法過程聆聽公眾聲音,在司法過程捍衛(wèi)公眾權益,努力讓人民群眾處處感受到公平正義。唯有如此,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彪S著十九屆五中全會拉上帷幕,一幅更恢宏、更精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藍圖已經勾勒出來。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藍圖化為現實。只要上下齊心、共同努力,民主與法治的航船就一定能不斷“升級換代”,在歷史嬗變中日趨成熟,最終駛向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