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妹 賈立霞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18)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使得建筑物保溫技術日益提高,保溫板材加工技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并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建筑節(jié)能技術。當前,建筑外墻保溫普遍采用先粘貼保溫層,隨后抹抗裂保護層的做法,這種方法所形成的體系,在隔熱構造設計上存在諸多不足??沽驯Wo層中的抗裂砂漿復合網(wǎng)格布與保溫材料層間復合,其整體力學性能及柔韌性以及材料的耐久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出現(xiàn)開裂、起皮、脫落、滲水、保溫系統(tǒng)崩潰等質(zhì)量問題[1]。針對傳統(tǒng)保溫材料的性能缺陷,結構與保溫一體化技術得到了發(fā)展與應用,復合保溫板材應運而生。本文以耐高溫玄武巖長絲為原料,開發(fā)研制不同結構的輕質(zhì)復合增強泡沫保溫板材。
玄武巖纖維被科學家譽為21世紀的一種新材料,其性能優(yōu)異,替代性強,應用領域廣泛[2]。該纖維具有良好的耐堿性、高耐熱性和隔熱隔聲等優(yōu)良性能,在低溫技術中可用作高效隔熱保溫材料,在冶金工廠中的液態(tài)氧生產(chǎn)部門長期使用玄武巖纖維制造的隔熱保溫材料[3-4]。聚氨酯泡沫具有超低的熱導率,同等隔熱效果聚氨酯的厚度是最低的[5-6]。本文采用玄武巖纖維為增強材料,設計織造機織平面結構和間隔結構為板材的骨架結構,在兩平面織物之間和中空織物空腔中填充聚氨酯泡沫并用樹脂復合,既滿足了保溫隔熱的功能需要,又具有質(zhì)輕、易成型、高強高模、耐沖擊等特點,在建筑材料輕量節(jié)能和能量吸收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試驗選用捻度相對較大的連續(xù)玄武巖長絲為原料,織制機織平面織物與中空織物作為增強體。玄武巖長絲規(guī)格為270 tex。采用UTM5105型電子萬能試驗機測試玄武巖長絲斷裂強度為35.6 cN/tex。
試驗用填充材料選用聚氨酯泡沫材料,由組合聚醚(白料)和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脂(黑料)兩種材料混合發(fā)泡而成,能夠方便快捷地完成對增強體中空織物的填充。選用常溫固化的E44環(huán)氧樹脂作為基體材料,選用聚酰胺樹脂為固化劑。
復合材料的性能依賴于增強纖維和基質(zhì)材料,以及纖維的排列方式和纖維與基質(zhì)的結合形式。通過合理選擇增強體纖維材料和鋪疊方式,復合材料的力學、物理性能將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本試驗設計織造機織平面織物和機織中空織物兩種不同的增強體。
機織中空織物采用接結經(jīng)紗連接的機織間隔織物,機織間隔織物由上下面層織物和連接上下面層的接結經(jīng)紗組成。根據(jù)課題組前期的試驗結果,間隔織物面層的組織結構對最終復合板材機械性能影響不顯著[7],因此中空織物上下面層均采用最簡單的平紋組織,面層組織中的地經(jīng)紗與接結經(jīng)紗的排列比為7∶1,面層織物緯紗密度均為80根/10 cm,為研究面層組織密度對板材性能的影響,設計3種經(jīng)紗密度,分別為40根/10 cm,60根/10 cm和80根/10 cm。接結紗高度設計為15 mm,即中空織物上下面層間高度為15 mm。所加工的機織中空織物如圖1所示,織物上機圖參考課題組之前文獻[8]。機織平面織物經(jīng)緯密均為80根/10 cm,織物組織采用平紋組織。
圖1 玄武巖長絲機織中空織物
織物增強體織造完成后,采用先填充后復合的加工工藝制備復合板材,即在織物空間中填入泡沫材料和阻燃劑,制成復合板材預制件,再在預制件的兩個面層上復合樹脂,完成復合板材的制備。
1.3.1 泡沫材料填充
填充材料選用聚氨酯泡沫,這種泡沫由組合聚醚(白料)和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脂(黑料)按1∶1的比例混合發(fā)泡而成。將上下兩層平面織物和中空織物分別裝入模具,在上下層織物之間形成空腔,按填充體積和填充密度計算兩種聚氨酯材料的用量后,將兩種材料混合均勻并充分攪拌填入空腔,關閉模具,10 min后發(fā)泡完成,即形成厚度為15 mm的板材預制件。由模腔體積和填充材料的質(zhì)量,計算得出中空織物的泡沫填充密度為90 kg/m3,為研究泡沫填充密度對保溫性能的影響,兩層平面織物之間的填充密度設計為90 kg/m3、100 kg/m3和110 kg/m3。
1.3.2 樹脂復合
將環(huán)氧樹脂和聚酰胺樹脂以1∶1比例混合,對板材預制件的織物表面進行復合,通過樹脂稱重,定面積復合,控制復合樹脂量為750 g/m2,保證復合板材樣品的復合樹脂厚度相同。樹脂與織物面層復合形成板材的面板,并與泡沫芯層結合,形成整體性良好的三明治型復合板材。本試驗共設計加工6種不同結構三明治型復合板材,板材結構描述見表1。
表1 設計加工的板材結構特征
板材保溫率測試試驗采用YG606L型平板式保溫儀,參考標準為GB/T 11048—1989《紡織品保溫性能試驗方法》,試樣規(guī)格為300 mm×300 mm,每種板材測試3個樣品,取均值。
板材導熱系數(shù)測試試驗采用TC3000E型導熱系數(shù)儀。參考標準為ASTM—D5470《用于測試薄導熱固態(tài)電絕緣材料熱傳導性質(zhì)的表征測試》,試樣規(guī)格為200 mm×100 mm,每種板材需兩塊試樣。測試時間間隔為3 min,兩塊試樣各測試5次,取10次測試結果的平均值。
6種板材的保溫率及導熱系數(shù)測試結果見表2。
表2 復合板材保溫率測試結果
1號、2號、3號 為中空 織物增強板材,4號、5號、6號為兩層平面織物增強板材。由表2數(shù)據(jù)可見,平面織物增強板材的保溫率均大于中空織物增強板材,導熱系數(shù)小于中空織物增強板材,尤其是1號板材和4號板材,兩者的泡沫填充密度相同,面層織物組織密度相同,但是兩者的保溫率和導熱系數(shù)存在較明顯的差異。中空織物增強的復合板材在兩面板之間有接結紗相連,在周圍樹脂的浸潤下形成接結紗樹脂柱,對板材的整體力學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9],但是樹脂柱的存在增加了板材的導熱系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板材的保溫性能。
對1號、2號、3號板材的中空織物的面層織物經(jīng)紗密度進行了調(diào)整,因為地經(jīng)紗和接結經(jīng)紗的排列比沒有變化,所以3種板材中接結紗的排列密度有變化,面層織物經(jīng)紗密度越大,接結紗的排列密度越大,也就是板材中的接結紗樹脂柱的密度越大,因此,雖然玄武巖纖維在板材表面的分布密度增大,對保溫性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接結紗樹脂柱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板材的熱傳導率,降低了板材的整體保溫率。從表2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1號、2號、3號板材的保溫率和導熱系數(shù)并沒有明顯變化,說明在所研究的范圍內(nèi),中空織物面層的組織密度變化并未影響板材的保溫性能。
4號、5號、6號板材是兩層平面織物增強的板材,兩層織物之間沒有接結紗的連接,便于考察泡沫材料對于保溫性能的影響,3種板材泡沫材料的填充密度分別為90 kg/m3、100 kg/m3和110 kg/m3。由表2可知,隨著泡沫填充密度的增加,板材的導熱系數(shù)呈總體上升趨勢,保溫率呈總體下降趨勢,說明隨泡沫填充密度的增加,泡沫材料中靜止空氣含量減少,降低了板材的保溫性能。尤其是當密度由90 kg/m3增加到100 kg/m3時,導熱系數(shù)和保溫率均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說明聚氨酯泡沫材料和靜止空氣的協(xié)同保溫作用存在臨界比例,聚氨酯泡沫合理的填充密度能夠形成有效的孔隙度,在滿足板材機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填充材料的用量,可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同時充分利用有效孔隙的靜止空氣提高板材的保溫性。
(1)平面織物增強板材的保溫率均大于中空織物增強板材,導熱系數(shù)均小于中空織物增強板材,因為樹脂柱的存在,增加了板材的導熱系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板材的保溫性能。在板材生產(chǎn)及應用過程中,應結合板材的力學需求和保溫要求,合理配置接結紗的分布密度。
(2)中空織物面層的組織密度變化并未影響板材的保溫性能,因為面層經(jīng)紗密度的改變導致了接結紗樹脂柱的變化。
(3)隨著泡沫填充密度的增加,板材的導熱系數(shù)上升,保溫率下降,因此在滿足板材機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填充材料的用量,可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板材保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