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舒妮 張繼鋼
(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524088)
2019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顯示,我國2018年民用汽車擁有量總計23231.23萬輛,且從1978年至今我國機動車保有量一直保持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與此同時,機動車侵權事件也與日俱增。機動車侵權案件是基層法院受理侵權案件的主要來源之一。機動車侵權案件不僅數量多,而且情節(jié)復雜,雙方當事人矛盾激化,是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壓力大和執(zhí)行壓力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交通事故情況四項指數統(tǒng)計表格(見表1),2018年我國因機動車而發(fā)生的交通事故約有216178起,即平均每日約有593起機動車交通事故在我國境內發(fā)生。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交通運輸部在《道路交通運輸報告》中指出,雖然道路交通事故出現明顯下降趨勢,但高發(fā)態(tài)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鑒于此,本文在總結機動車侵權案件審判難題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解決機動車侵權問題的地方實踐——湛江法院創(chuàng)新推行的“道交一體化”,并對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完善與再完善進行省思,以期對優(yōu)化機動車侵權案件審判、貫徹落實最高院建立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精神、實現審判能力現代化有所裨益。
表1:交通事故情況四項指數(2018年)
作為基層法院受理的主要侵權案件類型之一,機動車侵權司法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責任認定困難、賠償過程冗雜等審判難題。
1.代駕侵權責任
根據對中國裁判文書網的代駕案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同類型案件在不同的地區(qū),存在同案不同判情況。代駕類型可以歸納為雇傭代駕、有償代駕、幫忙無償代駕、共同出行無償代駕、擅自無償代駕以及混合代駕等,代駕侵權案件情況錯綜復雜,各種關系交叉,目前也沒有明確立法規(guī)定,對司法審判無疑造成了很大壓力。且容易產生對雙方法律關系及責任主體認定不一,對過錯的認定隨意等情況發(fā)生,即同時挑戰(zhàn)了司法的權威性。
2.好意搭乘行為損害責任
好意搭乘行為一直都是審判難點,一個不合意的審判結果就容易使案件成為輿論的風口,甚至越級上訪。公眾雖然能監(jiān)督司法公正但也難免影響司法獨立審判。且各地的司法指導意見存在著互相沖突的情況,同案異判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不利于維護司法權威。
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一章中新增的“非營運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的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補充了原有的立法空白,明確規(guī)定好意搭乘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應當對其減輕責任,是立法的一大進步,使得法官辦案過程能夠有法可依,更好地維護當事人利益,緩解矛盾。
3.掛靠車輛侵權責任
車輛掛靠,是指車輛的購買人與汽車運輸公司達成協(xié)議,掛靠方出資購買車輛,以被掛靠方的名義進行營運的經濟行為和方式。車輛掛靠的原因是國家對于行業(yè)準入標準的高度對于自然人來說,難以觸及,因此貨車司機只能靠掛靠在汽車運輸公司的名下進行運營生產活動,并繳納一定的掛靠費用。[1]實際上的經濟所得是個人所有,并非作為運輸公司雇員而所得的工資。但是事實上,這種掛靠經營的行為并沒有法律依據,且車輛掛靠協(xié)議則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掛靠車輛侵權的歸責更是存在立法空白。民法典對此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為司法審判的困境提供指引方向,即以掛靠形式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
4.盜搶人與使用人責任分配
《侵權責任法》中對于盜搶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分配作出了規(guī)定,即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在實踐看,該規(guī)定略顯含糊且操作性不強,發(fā)生車禍之后,盜搶人逃逸的可能性非常大,且即使被法律制裁,一般也沒有保險理賠,沒有能力賠償,受害人就沒有辦法得到侵權損害賠償。[2]
實踐中還存在大量盜搶人并非使用人的情況,因此實際使用人才應是行為責任主體。但是盜搶行為似乎與交通事故又存在間接因果關系,理論上盜搶行為加大了該機動車運行的危險性。原盜搶人是否僅作為事故責任主體呢?如何分配盜搶人和使用人的責任使得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保障是每個法官在審判中無法逃避的思量。所幸的是,立法者注意到了實務中的盲點,對原條文進行了修改,在民法典新增規(guī)定,即盜搶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個人時,發(fā)生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盜搶人和使用人承擔連帶責任。這一修改使困擾審判人員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且與實務工作者心中的答案不謀而合,讓使用人和搶奪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體現法律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
1.程序繁瑣
圖1是一般交通事故賠償的流程圖,當雙方自行協(xié)商失敗,需通知交警部門進行一系列調查工作和調解工作,當然也可以直接提起訴訟;期間被侵權人需要聯系保險公司,在醫(yī)院、汽車維修店、定損評估機構、司法鑒定機構等遞交材料和進行評估鑒定,甚至因為維權心切尋找“訴訟黃?!保玫皆V訟賠償的預判錯誤,還有可能錯過訴訟時效,而且浪費個人時間精力和社會資源、行政資源、司法資源。再加上保險理賠審批環(huán)節(jié)多、速度慢,如某保險公司每一個理賠都要通過全國統(tǒng)一的后援中心核損定價,重大理賠案件還需要報經省分公司審批,萬元以上案件要經過多次核損核價,而且理賠程序也非常繁瑣,還有復核環(huán)節(jié),效率也不高,且容易錯過訴訟時效,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3]
圖1:處理交通事故賠償工作流程圖
2.損失核定爭議大
機動車侵權一般涉及車損賠償維修零件價格不一、車身損壞程度標準不一、特別是人傷損失導致的醫(yī)療費用和死亡傷殘費用的“同命不同價”的爭議。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千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卑凑諒V東省湛江市2018年統(tǒng)計年鑒,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046.3元,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5888.9元,計算死亡賠償金額相差263148元,這種非常大的差距從情理上確實難以被受害人接受。
3.理賠監(jiān)管力度弱
某些保險公司利用市民“平安險保平安”的心態(tài),推出個人意外險、私人乘客險等小額保險產品,吸引投保人;但是在意外真的發(fā)生時,賠償的保金可能比向保險公司提起訴訟所產生的費用還要少,保險公司利用自己本來就與投保人不平等的地位,惡性拒賠,各種拖延賠付和不予賠付的理由層出不窮。且投保人大多選擇不予追究息事寧人。
面對高發(fā)而復雜機動車侵權案件,湛江法院結合轄區(qū)特點和審判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推出解決機動車侵權案件的地方特色方案——“道交一體化”。
“道交一體化”能在源頭上減少機動車審判難題和執(zhí)行難題的產生,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由人民法院主導訴前調解,統(tǒng)一理賠標準。據統(tǒng)計,2018年4月末至2018年6月末,霞山區(qū)發(fā)生道交糾紛51宗,調解前置51宗,其中,調解前置成功32宗(含司法確認13宗),正在調解19宗。在此期間,霞山法院受理道交糾紛案件數為零,同比下降100%。道交糾紛已經盡可能化解在訴前階段,因道交而產生的涉訴信訪案件不再出現。在減少法院不必要的工作量的同時,也解決了該類的涉訴信訪問題。霞山區(qū)法院的此類做法對全市法院起到了示范和推廣效應。
1.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
“道交一體化”是在響應最高院關于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的背景下產生的,是建設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的地方司法改革的一次創(chuàng)新,旨在進一步增強人民法院解決糾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2.訴前調解原則
當交警部門介入交通事故后,若當事人雙方無法調解,則會引入保險行業(yè)人民調解委員會,事故雙方當事人和車輛的相關信息會被錄入“道交一體化”系統(tǒng)。若調解成功,可“一鍵理賠”;若不成,在交警部門出具調解終結書之后,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設立了道交糾紛調解室,在立案前引導各方當事人開展調解工作,以將糾紛化解在訴前,減少各方的訴訟成本。
3.理賠標準統(tǒng)一
無論是在交警部門調解還是在法院訴前調解的過程中,所依據的理賠標準透明且公開,有利于使事故當事人增加信任感,且保險行業(y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介入也有利于對保險公司進行監(jiān)管,避免出現霸王標準和惡性拖延賠償的事件。法院在訴前調解到判決或調解成功的過程,為各方當事人說明《廣東省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計算標準(試行)》的規(guī)定,避免“訴訟黃?!闭`導雙方當事人,同時聯系保險公司,為當事人爭取最大賠付金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4.當事人程序選擇權
訴前調解過程和交警部門調解過程,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調解方式,協(xié)商選定鑒定機構。即使在調解的過程中,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訴求,會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在法院調解程序的選擇上當事人也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協(xié)商選擇適用的程序,包括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額訴訟程序,能夠盡可能最大化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減少受到因為交通事故而遭受的其他心靈和物質損害,體現人道主義關懷,契合民事訴訟法和民法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立法精神。
5.建立社會聯動機制
“道交一體化”需要與公安交警、司法鑒定、村(居)委會、司法行政機關等有效對接,方能形成多部門資源數據共享,才能成為操作性強的工作聯動機制。因此當地基層法院需要爭取本地公安、司法、保險協(xié)會等部門組織的支持幫助,而且根據地方特色進行適用創(chuàng)新,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調解模式,特別是在傷亡事故處理過程,由交警部門組織事故當事人與保險公司共同選定鑒定機構,交警部門再根據鑒定意見組織調解。這樣極大提高了保險公司理賠效率,也增強了社會共同感,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
1.電子證據認定
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平臺顯示,2018年,機動車交通責任事故糾紛的前十爭議焦點集中為認定事實錯誤,分別為醫(yī)療費用認定爭議、誤工費爭議、保險爭議、傷殘爭議甚至鑒定結論爭議等,這些都需要舉證、認證、審核、調查等。而且“道交一體化”平臺中,各方當事人提供的皆為電子證據,電子證據提交的有效性審核系統(tǒng)需要不斷改進,而且證據的細節(jié)要求也需要不斷完善,比如紙質證據上傳像素要求、電子文件出處說明等。舉證過程無法像現實庭審一樣具備高效性,因此還需要建立社會各界的數據聯通系統(tǒng),以便在法官判斷證據證明力時可以獲取最新一手信息,比如各鑒定機構的鑒定報告、醫(yī)院的診斷報告等。
2.訴調對接機制
“道交一體化”需要與公安交警、司法鑒定、村(居)委會、司法行政機關等有效對接,方能形成多部門組織數據共享的工作聯動機制。但是目前只完成了法院、保險的數據聯通,目前在該市試點單位已經實現了線下合作聯動,為了實現工作效率和真正的線上一體化糾紛解決,在大數據平臺的完善方面,包括數據共享和數據實時更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3.技術手段支持
法院內部審判管理系統(tǒng)與外部“道交一體化”平臺未實現對接,沒有實現大數據共享,因此無法有效進行網上立案、調查、證據認定等。[4]除此之外,“道交一體化”平臺手機端服務并沒有普及,實現當事人的便捷式操作也是“道交一體化”機制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并且也能讓當事人及時反饋調解意見,隨時查看審判流程節(jié)點,法院更好了解當事人訴求,以致力于將矛盾化解在訴前調解。
1.緩解審判壓力
自員額法官制改革以來,司法審判質量得到了提高,但是隨著民事案件急劇增長,民事法官員額并沒有出現實質性增長,反而由于諸多因素導致不斷縮減。非常規(guī)的工作量已司空見慣?!暗澜灰惑w化”將糾紛化解在訴前,從源頭上緩解了審判壓力,為其他案件的訴權化解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參照方式。
2.訴訟經濟原則
“道交一體化”機制,有效節(jié)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尤其是行業(yè)調解前置、在線申請司法確認和“一鍵理賠”的建立,降低了各方當事人的委托代理和鑒定成本,并且消除了“訴訟黃牛”“鑒定黃?!鄙婵臻g,有效避免當事人因為奔波產生訴累和避免合法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損害。特別是因事故致傷致殘的受害人,因為醫(yī)療、誤工、營養(yǎng)、康復、訴訟甚至失業(yè)等經濟負擔很重,物質精神壓力較大,一體化處理模式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縮短了理賠時間,緩解了精神壓力,提升了群眾直觀的司法體驗。
機動車侵權案件審判難題反映了立法缺陷,將促進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有關條款的完善。經修改完善的侵權責任編,也必將深刻影響機動車侵權案件的審判。但是,法律的相對穩(wěn)定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始終處于緊張關系之中,審判實踐以及經濟社會科技的發(fā)展,必將使民法典進一步完善。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我國的民法制度迎來民法典時代。作為一部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
1.侵權責任編修改內容淺析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時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第七編的侵權責任編在總結實務經驗的基礎之上,針對司法實務遇到的新情況,吸收并且借鑒了包括司法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對侵權責任制度作了完善和補充。修改亮點有明確“自甘風險”規(guī)則和“自助行為”制度,特別是明確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順序,即先由機動車交強險進行理賠,不足部分由商業(yè)保險理賠,仍不足的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條修改規(guī)定對司法實務提供了明確的審判方向。
2.對機動車侵權實務的影響
侵權責任編第五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繼承了侵權責任法的援引性規(guī)定,即《侵權責任法》第48條“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不同的是侵權責任編第1208條修改為“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本法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即僅添加了三個字“和本法”以完善文字邏輯,也沒有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等最根本、最重要、最基礎的問題作出規(guī)定。但是第1209條至第1213條、第1215條、第1217條有對原侵權責任法條文作出實質性修改,且增加了新的四種特殊情形下的責任認定和賠償順序特別規(guī)定,即掛靠車輛侵權情形、好意搭乘侵權情形、非本人駕駛機動車侵權情形、盜搶機動車侵權情形。對司法實務審判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使得在審判以上多發(fā)的特定情形下能夠有法可依,降低了審判難度,也有利于限制法官自由裁判權,更好地維護司法正義。
盡管民法典對機動車侵權案件作出列舉性的類型案件歸責規(guī)定,使得審判邏輯更嚴密,論證依據更有力度。但是如何具體適用于審判,以及對解決審判難題的實質影響究竟如何,仍需要以實踐檢驗。
1.轉致條款沿用思考
侵權責任編的機動車侵權責任章繼承了侵權責任法原來所在部分的立法模式,即“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沒有增加機動車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等責任要素的規(guī)定,而且直接沿用了轉致條款。雖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已對該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但是這種設置是否對立法科學完整性有所破壞?且轉致條款的沿用也不利于該章成為完整全面的責任規(guī)則,僅僅是作為單一的責任分擔規(guī)則而已。[5]除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之外,侵權責任編對其他特殊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均非如此,例如產品責任、醫(yī)療損害責任、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責任、飼養(yǎng)動物損害責任等。[6]
2.域外規(guī)定借鑒
在日本,交通警察只負責調查事故原因,調查如遇困難,則移送交通事故綜合分析中心,警察的調查報告不對交通事故責任進行認定。交通事故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調解失敗則提起訴訟。
日本和一些地區(qū)對于處理機動車交通事故的公權力主體作出了明確的責任劃分,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調解交通事故,避免了調查調解為同一主體而導致的先入為主。第三方介入調解的機制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各國各地區(qū)情況不一,引入該機制仍需調研細致和多次試點,謹慎施行,避免產生過大的排斥反應。
3.無人駕駛汽車規(guī)制
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理念將會徹底改變未來道路交通的機動車運行狀況,且根據汽車自動化等級的不同,其發(fā)生的交通事故責任劃分也應該不同,即汽車生產者與使用者的責任分配額度不同。新型責任主體認定規(guī)則會對現行法律制度提出新的挑戰(zhàn),立法革新與實務審判方式都需要進一步商榷,未來要解決該類型案件的審判問題,應該聯合技術人員,彌補法律專業(yè)人員短板,共同出臺新的立法和司法解釋,并明確自動化各等級的責任劃分標準。因此立法者和司法者不僅需要充足的實務經驗,而且需要具備相關技術知識,進行技術知識的普及培訓,司法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比例原則的運用,應對特殊情況下的審判難點,把握司法裁量權的合理行使。
民法典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體系,使得立法對未來民事生活的調整留下空間,包括社會高度關注和頻繁發(fā)生的機動車侵權案件。事故后涉及的賠償責任問題是侵權案件的關鍵內容,如何劃定責任、明確賠償標準是我國法律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道交一體化”能在源頭上減少機動車審判難題和執(zhí)行難題的產生,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由人民法院主導訴前調解,統(tǒng)一理賠標準。期待本文的觀點與介紹,對于交通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帶來一點借鑒,同時更希望我國能夠發(fā)展更豐富便利的受害人救濟渠道,減少因交通事故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創(chuàng)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