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波光粼粼的松滋河上,一只油漆斑駁的破舊小木船緩緩劃進湖南安鄉(xiāng)縣城的船碼頭。
時年28歲的毛澤東身穿藍布長袍,臂夾油紙雨傘,帶著簡易行李,偕新民學會會友、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教員易禮容(1898—1997)和陳書農,從容地走出了船艙。
連日來,毛澤東等進行社會調查,先后考察了洞庭湖區(qū)幾個縣的學校教育。從長沙先到岳陽君山、湘陰,再轉到華容、南縣,最后來到了安鄉(xiāng)。
他望著安鄉(xiāng)縣城又臟又爛的街道和稀稀落落、低矮破舊的房子,與易禮容和陳書農觸景生情聊了起來。
一同下船的船古佬是個“安鄉(xiāng)通”,他接過話題:“縣城這個垸子人們叫它‘破筲箕’。夏天洪水一來,縣城就被洪水包圍。一旦潰垸,木屋還可以隨扎的簰浮起,其他房子就要全部被水淹沒或沖走?!苯又盟种囟粏〉纳らT唱起了反映安鄉(xiāng)縣潰垸的歌:“……傾洞彌望無禾黍,鯨擯淵兮人家屋。浮波架木飄渺居,栗于其上臥轆轤……”意思是:望遍洞庭不見了莊稼的影子,蒼鯨(俗稱江豬子)舍棄深淵住進了人類的屋宇;受災的人們,卻棲息在波涌浪翻的木排上,或是戰(zhàn)栗地躲在稍高的轆轤上逃生……
毛澤東
由于自然變遷,人為影響,自長江最大的調蓄湖云夢澤演變成江漢平原后,長江洪水便從荊江南岸撕開四大泄洪口向洞庭湖泄流。從此,安鄉(xiāng)縣便遭受著松滋、太平、藕池三大洪水的威脅,每年過境的水量平均達681億立方米,加上澧水直泄安鄉(xiāng),徑流量每年平均約1100億立方米,兩股“禍水”占洞庭湖出口洪水總量的三分之一。
濱湖民諺曰:“江水漲一七,澧水一朝夕?!卞⑺f漲就漲,朝夕之間,河邊的船都會被洪水擠到河坡上來。
澧水洪峰剛壓境,安鄉(xiāng)縣頭頂上的長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又跳進“萬匹黃獅”,一路吼叫著撲來,而腳下踩著的洞庭湖,剎那間變成一片汪洋,洪流在這里打著漩渦老泄不下去,于是又調轉頭來倒灌安鄉(xiāng)縣,瞬間形成了長江水(北水)及沅水(南水)澧水(西水)“碰頭”。安鄉(xiāng)縣人形容這種險情的順口溜是:“北水漲,南水足,西水一來就喝粥。”偏偏這時老天爺不睜眼,忽而淅淅瀝瀝,忽而大雨滂沱,把整個安鄉(xiāng)縣泡在漬水中,人們連稀粥都喝不上了。
這種洪魔肆虐的景況,不是一年兩年,也不是十年百年。從歷史上看,自從明末萬歷年間宰相張居正下令堵塞江北泄口,分洪洞庭湖以來,有著“中國第一水鄉(xiāng)”美稱的湖南安鄉(xiāng)縣就水患無窮,洪害連年,成了一條濁浪滔滔的“洪水走廊”。
1952年,廣大軍民奮戰(zhàn)在荊江分洪水利工程工地上
毛澤東踏上安鄉(xiāng)縣這塊神奇的土地,尋訪了當?shù)貛孜凰桔酉壬?,便在縣城里行走考察起來。城內,到處是大小池塘、低坑、洼地;生意很不景氣的大小商店洋貨充斥,唯有漁行、米行內才找不出“洋”貨。街上最耀眼的是德士古、亞細亞、美孚等天主堂、福音堂、真耶穌教會的招牌與建筑。走到城南區(qū),他看見了一座火神廟,望著廟堂內金光閃閃的火神菩薩,他對一旁的人問:“安鄉(xiāng)縣洪災連年,怎么沒有水神菩薩?”
初來乍到安鄉(xiāng)縣的毛澤東,詼諧地提出這令人深思的問題,使人們若有所思,但不解其故。
在安鄉(xiāng)縣大興街(原府正街)舊縣衙署旁邊的教書先生袁東山家里,一盞用墨水瓶改做的油燈忽明忽暗地閃爍著微亮的光,毛澤東和當?shù)匾恍┟饕黄鹆牧似饋怼?/p>
有人向毛澤東描述了安鄉(xiāng)縣洪災連年,一到夏季就是一片“忽然雷電掣夜來,風濤轟轟陰鬼哭。大人吁嘆小兒啼,地闊天長無奔宿。神搖魂悸窘智謀,不愁餓死愁魚腹”的慘景;堤垸潰決后,到處是一片汪洋,浮尸浪涌,人們逃荒討米,流離失所……
毛澤東靜靜地聽著人們的傾訴,十分同情水患給安鄉(xiāng)縣人民帶來的苦難,連連指責官府連個衙門也保不住。
人們覺得這位“游學”先生很有民眾意識,更加漫無禁忌地談個不停。當人們向他講述官府貪贓枉法,地主豪紳壓榨人民,洋人占田占地建房收租的事后,毛澤東風趣地說:“聽說你們縣衙署地底下有條鲇魚精,專在下面聽縣官審案,要是判得不公正,它就弄得縣衙門搖搖晃晃,縣官暈頭轉向,坐立不定。你們也可以請它出來看一看,訪一訪,問一問嘛!”
人們不禁啞然失笑,直到子夜時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多少年來,毛澤東對安鄉(xiāng)縣這個“洪水走廊”有著無數(shù)牽掛及濃烈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之后,1950年冬,毛澤東親自審閱并批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向中央報送的《荊江分洪工程計劃》。 1952年3月,新中國第一大水利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就在湖南安鄉(xiāng)縣、湖北公安縣兩縣交界處動工興建,毛澤東面示荊江分洪工程總指揮唐天際(1904—1989,開國中將)將軍:“此項工程必須趕在汛期前完成!”毛澤東并揮毫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p>
30萬治洪大軍云集云夢古澤邊的太平口、黃山頭,僅用75天時間就完成了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荊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顯著提高,緩解了與上游巨大而頻繁的洪水來量不相適應的矛盾,創(chuàng)造了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