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也菲
《送我上青云》開篇置女主角盛男于困境中,以戲劇化、類型化的故事結合作者性、風格化的影像,表現了當今社會中的個人生存境況。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在放映市場中享有的空間,都顯示出這部電影的獨特性與豐富性。筆者采用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提出的癥候式閱讀法分析本片。我國學者藍棣之將癥候式閱讀應用在文學研究中,“以文本的各種悖論、含混、反常、疑難現象作為突破口,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尋找這些現象的意義”。電影以其“看與被看”的獨特視覺機制更容易利用癥候讀解出豐富內涵。當人們在談論此片的女性視角和女性主義時,本文從性別和階層的維度揭示出隱藏在女性背后的都市寓言。
《送我上青云》的編劇、導演和監(jiān)制均為女性,以強烈的女性視角展現了女性欲望。社會學家李銀河在觀影后談到:“它正確提出了女性自主面對愛欲的權力,這對女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影片敢于表達為欲望發(fā)聲,這很了不起?!比欢捌嫌澈笤诰W絡上引發(fā)熱議,一些男性觀眾直呼被冒犯,甚至也有女性觀眾談及觀影過程有不適之感。這是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即便影片對性愛場面的展露克制隱晦,即便影片發(fā)行方有意淡化性愛元素,打出“端莊上映”的宣傳語,還是有人把性當作了營銷噱頭并作出惡意評價。影片試圖建立女性主體性,但女性作為性別因素似乎又沒有真正參與敘事。
女性意識的覺醒不僅在于女性的經濟獨立,更在于建立女性的主體性。片中的主體性首先體現為打破社會對女性的身體規(guī)訓?!拔液脦啄隂]有性生活了,我的卵巢怎么可能癌變呢?”這句臺詞出自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職業(yè)女性之口,足以看出女性對性的忽視以及社會中對女性疾病的誤解和對女性私生活的污名化。在近年來的大銀幕上,鮮有女性通過自慰獲得性高潮的展現,這是《送我上青云》的題眼,也是創(chuàng)作者用最直接的視覺沖擊使女性直面自己的身體欲望,以直接生猛的“我要和你做愛”引發(fā)觀眾對女性意識的覺醒。
當今影視劇中的女性意識與市場的交錯體現出一種消費文化和類型特征,典型的“大女主”劇、“大女主”形象層出不窮。雖未有明確定義,“大女主”在發(fā)展過程中已形成一種成規(guī),即女性角色的愛情甜蜜、事業(yè)成功,無論是溫良恭儉還是性格剛強,都有男性角色為其保駕護航、扶搖直上。這在某種程度上調和了現實與想象的巨大差異,滿足了觀眾的內心投射,也著實完成了“女性向”經濟的落地,但最重要的女性意識卻一直缺席。如果說盛男的身體欲望是建立在身患癌癥的緊迫感上,那么內心的成長則是在與生活的妥協中、不斷修正的女性意識中獲得的。片中有一處是盛男和父親的對話,父親看到盛男頭上的傷問道:“又打架了?”盛男默許,父親繼續(xù)問:“贏了輸了?贏了就好?!边@近乎不合情理的對話一方面暗示父親對盛男予以男性氣質培養(yǎng),也讓人看到外強中干的盛男是缺愛的,她的女性意識不過是對父權的反抗。像男人一樣或強調男女完全相同并不是女性主義所提倡的,這仍舊是一種厭女行為。電影中另一處情節(jié)——盛男在溫泉邊等待四毛、李平等人簽合同。面對以衣食父母自居的李平,盛男以對男性生殖器官的調侃生猛回擊了暴發(fā)戶式的粗俗傲慢??此埔粋€充滿女性意識的女性形象呈現出來。但細細想來,李平面對盛男的優(yōu)越感來自于金錢權力,并非因其女性特征,也沒有針對其女性身份。盛男的女性意識起初是帶有攻擊性的自我保護,結尾變成對生活由內而外的理解包容,由此人物弧光形成。
相較于標榜“大女主”的影視作品來說,《送我上青云》正視女性的身體欲望,是女性主體性的啟蒙。盛男勇敢面對生命劫難,對劉光明表達愛欲;在與母親的相處中,她不斷地理解、不斷地確認自己身為女性的不同角色和獨特價值意義。但片中女性意識的進步還不夠明顯,盛男的每次覺醒幾乎都依靠李老、四毛等男性的點撥和觸動。相較于曾經去欲望的、強調階級話語的“十七年”電影中“男女都一樣”的婦女解放口號,今天呈現出的依舊是“花木蘭”式的女性形象。盛男對外獨立反抗,成功避免了女性成為被凝視的命運,同時也暴露出內生性的女性意識的欠缺。
雖然本片在某種程度上對身體、女性氣質和社會角色方面都體現出進步的女性意識,但仍表現為女性話語的懸置與含混?!霸捳Z是從社會中發(fā)展起來的表達語言或表達系統(tǒng),其目的是表達或傳播關于某個重要主體域的一套連貫的意義?!遍L久以來,女性話語在父權社會統(tǒng)治下處于邊緣地位。米歇爾·??碌脑捳Z理論指出話語即權力。“權力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知識;知識本身又產生了權力?!庇耙曌髌凡皇鞘挛锖唵蔚拿浇榛尸F,而是要揭示在這一話語形成過程中權力運作的內在機制和文化癥候。在本片中,并沒有把女性困境落實在女性話語當中,只是在女性困境的外殼下表達了處于優(yōu)勢身份地位的都市中產焦慮。換句話來說就是女主角盛男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由其女性身份所造成的。電影開篇是盛男去偏遠山村采訪,她沒有因身為女性而遭到不公平對待,也沒有遭遇職業(yè)上的性別歧視,反而塑造了一名精干的女記者形象。片中女主角在母親面前成熟獨立,沒有因其為大齡女青年而受到家長催婚。在盛男和李平合作的過程當中,李平也并沒有因為女性身份而看低她的能力,而是以金錢作為標準衡量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總之,女性權力并未遭到威脅。
影片所建構的女性權力置于盛男和劉天明、盛男和四毛兩對人物關系之中。傳統(tǒng)的兩性關系體現為社會分工上的男強女弱、家庭角色上的男主外女主內、性活動中的主動和被動的關系。在這里,盛男對文藝青年劉光明主動示愛,被視為是女性獲得對愛欲的主動權,但盛男和四毛的兩場情欲戲卻反映出盛男模糊的女性權力觀念。當得知未來有可能失去性高潮時,盛男對四毛提出性要求遭到拒絕,這期間的臺詞暗示一種性與權力的特殊關系。當四毛說出“我怕我太優(yōu)秀,怕你太懷念,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玩笑時,一個充滿性魅力的男性對(身體弱勢)女性的惡意盡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兩人的第二次交鋒,四毛因穿了盛男偷換的粉色西裝參加了葬禮而惱羞成怒,直接闖入盛男房間。爭吵過后盛男幾乎是在被強迫的狀態(tài)下和出于報復心理的四毛發(fā)生了關系。
盛男:“你不能強來啊,你這是強奸,我可以報警?!?/p>
四毛:“憑什么你想上我就可以,我想上你就是強奸?”
盛男:“之前你不同意,我不是也放棄了么。”
四毛:“你那是力氣沒我大,你要是力氣大,早把我壓身下了?!?/p>
這段臺詞看似沒有偏頗地站在女性視角,其實恰恰映射出那句——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關乎權力,而這里的權力顯然是一種強權。面對四毛的強硬態(tài)度,盛男堅持反抗,但在四毛說到“受人尊重怎么就那么難”時卻放棄抵抗,默許了四毛的性要求。對于盛男和四毛之間的關系,有多種解讀,他們之間是否只是友誼還是也存在某些微妙情愫,感情的復雜性未必可以界定得清晰。但是,女性話語不應該是強權的,更不應建立在缺乏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在這點上本片所釋放的女性權力是模糊不清的。
女性話語應該是立足于女性意識上的結構性表達系統(tǒng),不僅有關女性的社會價值也涉及傳統(tǒng)社會分工下的女性身份,旨在突出女性在面臨自我、男性、家庭、社會關系不同層面時的困境。女性電影有一個從集體主義下謳歌女英雄到贊頌母性的偉大,再到關注女性個體生存境況的演變過程。新時期以來,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女性的所指停留在“賢妻良母”,大眾文化下的女性銀幕角色成為男性審美下的欲望符號,真正關注女性主體的電影為數不多。在被譽為“中國唯一的女性電影”《人·鬼·情》和展現女性間情感的《女人·TAXI·女人》面前,《送我上青云》中的女性主體性則顯得分散。片中盛男和母親關系的變化最能凸顯女性氣質,卻被處理得不夠完整。女性電影經常聚焦于母女關系上,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假裝沒感覺》,還有近年來的《柔情史》(2018)《春潮》(2019)。上述三個影片以母女形象、母女關系作為事件的主線,串聯起女性生存困境;此片卻是先入為主地展現了困境,簡單呈現出社會對兩性的雙重標準。因此,問題在于影片不是在展現女性的困境,而是恰好主角是女性。女性主義在總體的權利、義務上追求戰(zhàn)略上的男女平等,而在細微處要尊重男女兩性在生理差異基礎上所形成的不同。女性電影就是要解決這種不同所帶來的問題,也就是說女性主義的長遠追求應當是一種非本質主義的性別觀念,但在階段性的歷史進程中依舊要體現為非二元對立的男女有別的話語實踐?!端臀疑锨嘣啤返目少F之處在于女性主動書寫自己,強調男女平等的自主意識,關注女性內心成長。但問題在于書寫的過程中作為女性而遭遇的女性困境不夠明顯,偏離女性話語又裹挾著階層圖景,不夠純粹且含混不清。
與其說女性意識是《我要上青云》的言說重點,不如說尊嚴、孤獨才是電影真正要表達的主題。盛男作為女主角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承載著現代社會的階層圖景,影片敘事的局限性也導致了編碼和解碼的錯位。
編劇、導演滕叢叢在First青年電影展的導演闡述中這樣說:“這部電影就是關于我這個年紀當下女性的生活。我們和女主角盛男一樣,她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卻發(fā)現有很多事情,越用力就越是徒勞——父母不認可她、沒有社會地位、財務不自由、感情生活一片蒼白、小命危在旦夕,但是她還覺得自己很棒,誰也不服?!迸鹘鞘⒛械慕洑v值得同情,很多觀眾也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實現了共情??墒牵咽⒛械男詣e換成一個中年失意的男性,敘事邏輯依舊成立,只不過是在女性視角下更容易引發(fā)共鳴?!坝袃蓷l原理控制著觀眾的情感投入,第一是移情,第二是可信?!笔⒛袕氖乱环莅词浪讟藴蕘砜催€不錯的記者工作,雖父母離異,但不至于拿不出手術的費用,即便父親的公司有可能破產,依舊能給情人買奢侈品,而母親在片中開的車和生活方式也顯示出她的經濟實力應該也不會太差。除了四毛之外,不可能連一個借錢的朋友都沒有。所以,在這樣的一種邏輯不夠嚴密的情境下,不禁令人思考,盛男是否真正陷入困境。好在通過人物設定、細節(jié)能夠自圓其說,不至于讓電影陷入不可信的地步。盛男從小家庭生活優(yōu)渥,生存境遇要高于很多現實生活中的女性,所以有著對金錢的鄙視態(tài)度,加之影片后來交代的其博士在讀身份,其實代表了一種中產階層和知識分子式的困境。困境不在于三十萬的手術費,而在于在社會發(fā)展轉型中產生的某些復雜心理。如此一來影片便折疊了更廣闊的弱勢人群,在某種層面上只是都市中產階層女性焦慮的自我想象。
創(chuàng)作者始終處于一種精英文化立場,使影片失去了更為廣闊的探討空間。電影中除了盛男作為女主角被塑造得比較豐滿外,對與四毛發(fā)生關系的酒店前臺、缺乏正面形象的劉光明之妻、河邊買棺的婆媳的塑造則比較刻板和淺薄。這樣缺少人物復雜性的設置,功能性更強。不經意間形成一種對比與輕蔑,面對依附男性生存的女性們,盛男喊出“我已經這么努力了,為什么還是要死”的背后是知識女性原本心理優(yōu)勢的喪失。獨立自主的精英女性為了和依附男性的女性不一樣而努力,但她所做的努力是徒勞的,依舊改變不了現代社會金錢萬能、社會失序的現狀。當以盛男為代表的文化精英的生活不再風平浪靜,切身之痛另她發(fā)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裂隙,所謂精英、理想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片中盛男對母親也處于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母親梁美枝不應該只是作為盛男的反面來凸顯其獨立,處在一個缺乏認同的位置。相較于盛男在極端環(huán)境下面對的困境,她的困境更具有代表性。在她與李老的交談中得知,她十九歲嫁給盛男的父親,甚至盛男眼中父母結婚的理由是母親年輕、漂亮且足夠“蠢”。長久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社會性別和生活境遇使梁美枝缺乏主體性,甚至年過半百仍舊以通過對李老的女性吸引力而獲得存在感。這使我們又要回到性別層面,女性早已習慣于男權社會中被束縛、被規(guī)訓的角色而不自知,即便實現了經濟自由仍舊逃不出男性的凝視。即便沒有遭遇丈夫出軌離婚,沒有像片中一樣“失敗”的為人母經歷,在世界范圍內對女性的客體化、對母親身份的崇高化、對不再年輕的女性的去性別化和刻板化認知依然清晰可見。就如片中的一個細節(jié),梁美枝在李老的男性注視下翩翩起舞,洋溢著幸福之感。她似乎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至少不再年輕、不再擁有生育能力的她終于被看見。可悲可嘆如結局,這也意味著被看見還不夠,如何被看見與主動地自我言說才是值得深思的。
相比較有爭議的中產階層都市女性的自我投射,電影中超越性別和階層的普遍困境更具有說服力。片中男性角色除李老之外,其他人算不上正面形象。唯利是圖的四毛、虛偽懦弱的劉光明、油膩低俗的李平也都是社會性別規(guī)訓下的受害者。R.W.康奈爾指出:“由于性別是一個建構社會實踐的一般方式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實踐類型,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其他的社會結構?!币簿褪钦f在性別政治中,男性內部不同階級、不同種族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等級差異。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四毛和劉光明代表著窮困和尊嚴。不同的是四毛的窮是由經濟導致的,這使他拋棄職業(yè)理想遵循金錢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獲得他眼中的尊重;劉光明的窮則是一種內心的匱乏和精神的猥瑣,選擇入贅的他以喪失人格保全對高學歷、文化的意淫。影片結尾處閃回盛男揀回四毛曾經的獎杯,這說明四毛一定是經歷過太多的求而不得才向現實生活低頭。劉光明先前被塑造成充滿理想的文藝青年,卻在求歡后逃跑。當眾表演背誦圓周率后人設崩塌,一切不過是他機械而虛偽的表演。劉光明的求死不得,理直氣壯地坐在輪椅上,享受被鞠躬的尊重則愈加諷刺和荒誕。生活中不乏為金錢妥協的“四毛們”,但相比之下,追求理想卻又屈服于資本的“劉光明們”更加無可救藥。這似乎也可以看作在錢權控制模式下,創(chuàng)作者對包括自己在內的知識分子的無情自嘲與鞭撻。
與四毛、劉光明構成反面力量的油膩商人被塑造得過于扁平,但他正是男性內部的主流男性氣質的代表。電影中四毛對李平低三下四以祈求合作賺錢的機會;劉光明逆來順受來自岳父李平的羞辱,只能通過阿Q式的自欺欺人來獲得精神上的安慰。這一切唯一的原因在于李平有錢。當社會主流的男性氣質簡單地等同于有錢時,在男性內部的宰制性力量就會反過來傷害壓迫男性。有錢的李平也有可憐之處,他不過是權力空間中的一枚棋子。因此,片中每個人都身陷囹圄,比瞬間生死更可怕的是孤獨而又漫長的人生過程。如何處理自我和外界的關系、要怎樣自洽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
與其說《送我上青云》這部電影是現實主義風格,不如說它用夸張的假定性構建了一幅現代都市寓言,帶領觀眾經歷一場安全的冒險后引發(fā)對生活的思考。本片以盛男的視角探討了人的生死愛欲,更是重建了理想主義者的精神信仰。盛男是明顯的理想主義者,她與劉光明在船上的對話頗有深意。盛男說她做記者是為了走得遠才能看得清世界,而劉光明說肉眼看到的遠比想象的要遠很多。劉光明用實際的人生選擇印證所言,理想過于遙遠空洞不如現實來得更快速直接。盛男在工作上不得不面對視采訪為跑業(yè)務的李平的蔑視。在李平的世界里,知識沒有價值,有錢才是成功。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導致曾經的理想主義者四毛極度渴望成功、渴望被尊重,在他眼里窮是不幸的根源,但在盛男眼中世人渴望成功才是絕癥。在愛情上,盛男的最后希望被劉光明熄滅,前一刻高談闊論詩意的人生,下一秒就被現實打回原形。影片中最富有戲劇沖突的一場戲是盛男和母親爭吵,所有積郁的情感在這一刻爆發(fā)。盛男對未知和死亡感到恐懼,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如何在這個世界里“正確”地生活。
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一面無限追求速度、效率而忽視了信仰價值,一面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卻造成了緊張的精神壓力。對世俗生活的無情批判、直面慘淡人生時超脫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功利社會中的理想主義追求三者共同構成了影片的意識形態(tài)?!半娪暗睦硐胫髁x精神通過架構精神空間的敘事方式, 將觀眾帶入, 滿足觀眾的理想生活愿望?!北酒ㄟ^盛男的所觀所感,使觀眾在對世俗神話的質疑和抗爭中體驗了一次生死愛欲,找尋到理想與現實相平衡的實踐路徑。盛男把對“生”的欲望直接呈現在生的極致體驗形式——性的需求,以及貫穿全片的用來獲得新生的金錢(手術費)的探討上。本來已經接近心死的李老上山辟谷求生,直到遇見讓他想吃想喝想愛的梁美枝而最終走向死亡。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無暇顧及自認為遙遠的生死話題,就像盛男父母一樣麻痹著;也有一些人不在乎生之極致的死亡,只考慮如何在世俗當下更好地生存,就像四毛、劉光明、李平一樣扭曲著。盡管生之艱難,影片結尾的三聲“哈、哈、哈”如此精巧地完成了影片的價值取向。李老說:“愛欲是人的生死之門,從哪來回到哪去。”愛欲使人生生不息,充滿對生活的希望,無論性別、年齡和階層。失衡的愛欲也使人離死亡更近,但只有死才是生的永恒。正是經歷了愛欲的淬火錘煉才更加勇敢地直面生死,盛男笑著走向手術臺并在精神世界與自己和解。李老叮囑盛男給他的自傳以“他乘上遠處飄來的棺材順流而去”結尾。正如道家面對死可以鼓盆而歌,生時就要遵循道法自然。莊子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鼻f子用氣來解釋生命,生命由氣而來,死后又轉化為氣。以“氣”為媒介連接生死、轉化生死,莊子所提倡的人格理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內在心靈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要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自然,“坐忘”“心齋”以實現天人合一、物我兩忘。這般超然、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不是與生俱來的,要經過生活的不斷磨礪來習得。
片中煙霧繚繞、山影重重的意境,裂隙中有陽光穿透,像極了這個世界。瘋人、棺材、山云、色盲等隱喻設置更是有效地實現了意指。幾組人物關系間的反轉讓故事更加諷刺和荒誕。創(chuàng)作者試圖用女性視角表達對個人、社會的思考,盡管在女性話語的建構上出現了偏差。相較于其他女性題材電影而言,《送我上青云》沒有妖冶精致的《血觀音》通透,不如關注社會議題的《嘉年華》流暢,但通過個體遭遇表現了嵌套在女性身份下的中產焦慮以及人類普遍存在的困境,特別是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的進退兩難及其精神重建過程。
片中的角色和演員姚晨本身、電影文本與市場影響之間存在著反身性效應。在第13屆First青年影展閉幕式上包括姚晨在內的幾位女演員發(fā)表感言,話題在于女演員的中年危機,并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受到關注??v觀演員姚晨近幾年的影視角色,從《搜索》到《離婚律師》、從《都挺好》到《找到你》,無一不塑造了獨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完成影視角色與個人形象互相建構。首次擔任監(jiān)制的姚晨坦言不僅是想為女性發(fā)聲,更是對理想主義的堅定。排片率、票房和口碑之間的懸殊,似乎也驗證了電影市場中藝術電影、文藝片的艱難處境。背后的原因是觀眾的影視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者的影像敘事的不足。但無論如何,《送我上青云》瑕不掩瑜,有著鮮明的作者印記和獨特的影像風格,用片名給觀眾和創(chuàng)作者自己一個答案,所謂“好風憑借力”不過是一種經歷,即便個體輕如柳絮、微不足道,仍可以依靠自己、成就自己。
【注釋】
①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
②北青網.《送我上青云》限量觀影人氣高漲,跨界嘉賓幽默解讀另類女性電影[EB/OL].http://ent.ynet.com/2019/08/16/2015896t1254.html.2019-08-16.
③[美]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M],祁阿紅、張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
④李銀河.女性主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110.
⑤戴錦華.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J].當代電影,1994(6):44.
⑥First青年電影展官網.https://www.firstfilm.org.cn/film-library/送我上青云/.
⑦[美]羅伯特·麥基.故事[M],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51.
⑧[美]R.W.康奈爾.男性氣質[M],柳莉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02.
⑨李冰玉.市場需求與精神感召:電影中的理想主義表達[J].電影文學,201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