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琦 孫世寬
(1.山西師范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1;2.江南影視藝術學院 影視傳媒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2018年5月,由美國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執(zhí)導,根據(jù)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黑色黨徒》在戛納電影節(jié)首映。影片呈現(xiàn)了非裔美國人抗爭的歷史與現(xiàn)實,并借此探討了非裔族群的“雙重意識(double consciousness)”問題,由此顯露的藝術與政治張力令人印象深刻?!半p重意識”由著名黑人運動領袖杜波依斯(W.E.B.Du Bois)提出。他洞悉了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中的尷尬處境,對由此導致的黑人內(nèi)在身份意識的裂變進行了深入闡述?!笆且粋€美國人,又是一個黑人,兩個靈魂,兩種思想,兩種彼此不能調(diào)和的斗爭;兩種并存于一個黑人身軀內(nèi)的敵對意識,這個身軀只是靠了它百折不撓的毅力,才沒有分裂?!焙谌藢W者杜波依斯在《黑人的靈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
)一書中寫道?!半p重意識”體現(xiàn)了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中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折射了他們在黑人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之間掙扎抉擇的心理狀態(tài)。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在歷史語境下的藝術表達,可作為分析工具剖析其民族心理,從而對美國黑人電影與歷史文化的關系進行研究。非裔美國人受困于歷史因素所造就的雙重身份,這種身份意識經(jīng)由斯派克·李的電影得以昭示。作為黑人“文化英雄”,斯派克·李積極探尋民族的歷史與當下,試圖重建黑人的身份認同。本文通過分析斯派克·李作品中呈現(xiàn)的非裔美國人抗爭的歷史與現(xiàn)實,揭示出雙重意識困囿下的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中的尷尬處境。
斯派克·李電影呈現(xiàn)的黑人生活環(huán)境、音樂及方言俚語使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體現(xiàn)了黑人族群文化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著力表現(xiàn)人物面對社會與人生的態(tài)度與價值選擇,將身份政治、種族關系、種族分裂等命題與日常經(jīng)驗相融合,揭露了黑人族群的邊緣化處境及內(nèi)部的四分五裂。種族內(nèi)部矛盾歸根到底是身份政治的產(chǎn)物,這不可避免地與奴隸制的痛苦回憶相關聯(lián)。異族通婚造成了黑人內(nèi)部的色階歧視,即淺色黑人歧視深色黑人,這是族群內(nèi)部分裂的最大誘因。由于外部與內(nèi)部的雙重歧視,黑人自我憎惡的態(tài)度愈加嚴重。由于白人主導了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黑人難以獲得應有的成長。黑人淪為與政治地位強勢、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白人相對立的“他者”。
弗朗茲·法儂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揭露了白人對于黑人的精神奴役,批判了這種堪稱“文化暴力”的行徑。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灌輸一種自卑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與生俱來的黑皮膚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卑下的社會地位?!逗谏珜W府》(School
Daze
,1988)和《叢林熱》(Jungle
Fever
,1991)生動刻畫了種族主義所導致的身份認同問題,揭示了身份政治是如何阻礙黑人個體進步的。白人在漫長歷史中鼓吹的種族主義話語內(nèi)化為黑人自我意識的枷鎖,鉗制著整個族群的進步。性別歧視是黑人內(nèi)部分裂的另一重要誘因。由于白人在社會文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社會的審美標準同樣以白人為中心。由于接受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審美標準,黑人女性不斷遭受著來自黑人與白人的雙重歧視,淪為社會的最底層?!秴擦譄帷烦尸F(xiàn)了受困于種族主義及種族內(nèi)部歧視的黑人女性,探討了白人至上理念下的兩性關系。影片主角菲利普是個深色皮膚的黑人男性,妻子德魯是個淺色皮膚的女性。兩人的生活平淡而溫馨,但平靜的生活由于菲利普出軌白人同事安琪而被打破。李借由影片對黑人問題的批判,凸顯了黑人內(nèi)部的色階歧視問題。片中德魯怒斥菲利普說,“你心底里喜歡的始終是白人!”李借由異族戀情和色階歧視揭示了種族主義困囿下的黑人女性。黑人女性由于與生俱來的外貌特征飽受冷眼,更由于社會對她們的丑化而痛苦不堪。黑人女性長期受辱于性欲旺盛的污名,此類謊言在諸多藝術類型中數(shù)不勝數(shù)。從《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中的莉迪亞到《為奴十二載》(12Years
a
Slave
,2013)中的肖太太,這些電影無不暗示黑人女性性欲旺盛、放蕩淫亂。面對這種謊言,斯派克·李在《穩(wěn)操勝券》(She’s gotta have it,1986)中予以了反擊。當涉及黑人男性時,李著力表現(xiàn)了他們所處的邊緣文化環(huán)境。種族主義阻滯了黑人整體的進步,剝奪了他們獲取資本積累的途徑,進而使得整個族群在經(jīng)濟上被邊緣化。受困于社會整體性的壓迫,黑人承受著貧窮與失業(yè)的惡性循環(huán)。《叢林熱》中的加特深陷于吸毒環(huán)境的泥潭中,維持吸毒成了他生活的重心。斯派克·李將黑人男性置于種族主義的語境中來審視其不可承受之重。克拉考爾指出: “電影在反映社會時所顯示出的與其說是明確的教義,不如說是心理傾向——它們是一些延伸于意識維度之下的深層集體心理?!焙谌四行缘倪吘壧幘秤绊懥似湮幕磉_,而電影中黑人的邊緣化趨向則是族群集體心理的寫照。種族間的壓迫、反抗與和解是斯派克·李電影關切的重要元素,同時在作品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格雷姆·特納認為“一種文化或者文化所偏好的神話、信仰和社會實踐都會進入這些文化的敘事之中,并得到強化、批評或復制”。以藍調(diào)、民間故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呈現(xiàn)了種族主義在歷史與當下的視野,無聲地佐證著其中的血色往事?!肮卉嚿献粋€黑人,肩膀上有一只臭蟲。一個白人看到了臭蟲,走過去把它撣走。黑人生氣地嚷道:‘白人想要奪走黑人的一切,哪怕是一只臭蟲!把它還給我!’”這則笑話揭露了黑人面臨的經(jīng)濟種族主義的壓榨,并暗示了他們反抗的可能,而抗爭的結(jié)局又將如何,另外一則笑話給出了答案?!懊芪魑鞅群又写驌瞥鲆痪吆谌耸w,身上有五處刀傷和兩處槍傷。他雙手被縛,腳上戴著鐐銬。治安官對黑人運動領袖說:‘這是我見過的最殘忍的自殺?!狈纯箟浩取幦∽杂墒呛谌藲v史與文化敘事的重要元素,然而黑人為此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種族主義是造成種族沖突并帶給黑人巨大傷痛的根源。斯派克·李通過作品表明種族主義絕非是對于異族的仇視,而是一種由經(jīng)濟優(yōu)勢強加并使之合法化的人種優(yōu)劣論。漫長歷史以來,白人始終在經(jīng)濟上占據(jù)主導地位,黑人則重復著貧困的悲哀,經(jīng)濟上的種族主義導致了黑人社會的衰落?!稙樗鶓獮椤分械哪缕鎵粝胗幸惶炷軗碛凶约旱谋人_店,但現(xiàn)實是他永遠只能做一個外賣員?!秴擦譄帷分械姆评詹徽摱嗝从心芰Γ膊徽摓楣咀龀隽硕啻筘暙I,他始終難以更進一步。李一方面揭露了白人對黑人的經(jīng)濟剝削,批判了白人的貪婪。另一方面又刻畫了黑人對于自身文化的麻木與冷漠,批判了黑人的無知。《爵士風情》中的布勒克不無悲涼地說:“黑人太愚蠢了,沒有一點頭腦。我很疲憊,不想給白人演奏音樂。但是,黑人不看演出,我們生活難以為繼。如果要靠黑人來謀生,我一定會餓死的。爵士樂是黑人的文化,但連黑人自己都不支持。這讓人痛心,但是事實?!闭\然,白人掌控了爵士樂制作發(fā)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黑人卻沉默以對,那么黑人藝術家何以為生呢?
《為所應為》集中呈現(xiàn)了種族沖突加深造成的惡果,使觀眾得以透過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一覽黑人在歷史與當下承受的重壓。該片靈感源自真實事件,幾個黑人青年在意大利裔人薩爾開的比薩店就餐,店里有一個“榮譽墻”,上面貼著許多意大利裔名人。黑人青年要求薩爾把黑人領袖的照片貼上去,被拒絕后雙方爆發(fā)了沖突。李敏銳捕捉到了這個日常事件潛藏的戲劇張力,將其改編成了電影。片中刻畫了底層黑人的生活原貌,并批判了當下社會從政治到經(jīng)濟對黑人的雙重傾軋。“影片故事發(fā)生在黑人社區(qū),諷刺的是里面的商人均是異族,黑人在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處于被盤剝的位置。因此,黑人青年憤怒的絕非貼誰照片的問題。比薩店是薩爾自己的,他就有權在自家店里隨意裝飾嗎?黑人作為消費者不應獲得對等的權利嗎?誰是剝削者?誰又是被剝削者?李強迫觀眾去感受和思考這些問題,從而打破了橫亙于藝術與現(xiàn)實之間的壁壘。
種族之間的緊張關系是斯派克·李電影內(nèi)在涌動的暗流,這使得異族相戀似乎意味著對于族群的背叛。《叢林熱》中菲利普和安琪相戀,兩人遭到了社會與家庭的重重阻撓。李透過作品揭露了種族沖突對個體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的侵蝕,探討了種族主義影響下家庭與社會施加于個體的枷鎖。他認為種族主義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在經(jīng)濟文化上被白人強加的社會意識。片中安琪的父親將她毒打一頓后趕出家門,怒罵:“我把你養(yǎng)大,不是讓你出去跟黑鬼鬼混的!”當菲利普帶她回家吃飯,菲利普的父親將其視為蕩婦,拒絕和她一起吃飯。李質(zhì)問說:“如果家庭與社會都屈服于種族主義,那么我們的社會如何進步?”
法國哲學家??略凇对捳Z的秩序》一文中指出“必須將話語看作是一系列事件,例如,如果看作是政治事件,通過這些政治事件,他承載著政權并由政權反過來控制著話語”。??抡J為“話語即權力”,在他看來,所有話語本質(zhì)上是社會權力的延伸,掌權者才手握話語權。歷史深處的沉默剝奪了黑人的權力,這種沉默與隱忍的生存策略亦使之喪失了話語權。相較于李在作品中直面種族主義問題的果敢,美國主流電影在呈現(xiàn)種族問題時往往抱以回護的姿態(tài)。在此類作品中,文化的差異與沖突被遮掩了,仿佛本來就不存在。種族主義看似成了一種遙遠的歷史記憶,而種族主義的血色往事似乎也早已畫上了休止符。斯派克·李堪稱黑人的“文化英雄”,其作品反映的黑人歷史與文化沖擊了白人的“銀幕霸權”,為揭示真實的族群關系提供了強力注解。
藍調(diào)、民間傳說、圣歌等文化元素猶如夢想之翼,引領黑人擺脫蕪雜的現(xiàn)實,進入自由平等的精神王國。這些元素代表了一個民族共有的精神體驗,深入探究它們能加深對于黑人社會與文化發(fā)展的認識,加強對黑人漸變文化身份的理解。斯派克·李的電影融合了美國黑人文化歷史的諸多方面,反映了黑人在歷史長河中的沉浮以及對于族群命運的關切。
“不會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個包容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個文明都得學會與其他文明共存?!碑斀袷澜缑軟_突不斷,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經(jīng)濟的較量,更是文化的角逐。面對文化格局新形勢,如何抵御文化入侵、捍守核心價值觀已成為各國的重大關切問題。因此,對于美國黑人歷史文化的研究即意味著對于弱勢族群如何保存文化基因、尋求突圍之道的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