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民
圖/IC
盡管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回想起那次就醫(yī)經歷,65歲的黃佳華(化名)仍然心有余悸。
今年6月初,家住北京的黃佳華胃口出了問題,“吃東西不香、咽不下去”,隨之而來的是腰疼、嘔吐、眩暈、渾身無力。耗到6月12日,黃佳華腿腳越發(fā)不靈活,不得不到醫(yī)院問診。
之后的25天內,黃佳華先后跑了北京的四家醫(yī)院,掛了多個科室的號。7月7日,黃佳華在北京天壇醫(yī)院確診為肺癌,并在當天辦理了住院手續(xù)。彼時,她已經瘦了18斤多,整個人都“脫相”了。
經過一系列常規(guī)檢查和分子診斷后,醫(yī)生制定了靶向治療方案,黃佳華需要每天服用一粒靶向藥。9月1日,黃佳華再次來到天壇醫(yī)院。服藥一個多月后,她的氣色已經恢復,見到主治醫(yī)生時,時不時拿出手機翻看在病床上的自拍照。
靶向治療,是繼傳統(tǒng)的手術、化療、放療之后,對癌癥進行精準治療的手段。針對明確的致癌位點進行設計的靶向藥物,可以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殺滅。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每年新發(fā)癌癥接近400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肺癌占四分之一;癌癥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四分之一①。
以靶向藥物為代表的精準治療,被寄予減少癌癥患者痛苦、提高五年生存率的希望?!缎掠⒏裉m醫(yī)學雜志》近期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非小細胞肺癌的死亡率在近20年一直在下降,其中2013年以后加速下降;相比之下,男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兩年生存率,從2011年的26%,到2014年升高到35%,女性則從35%升到44%②。
9月11日,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在“中國肺癌防治高峰論壇”上分析認為:2013年這一關鍵節(jié)點的出現(xiàn),得益于臨床上靶向藥物的使用,“非常明顯地加速了死亡率的下降,加速了生存率的提高”。
據(jù)吳一龍介紹,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的研究團隊,曾對該院1000多例晚期肺癌病例研究發(fā)現(xiàn),得益于靶向治療,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從幾乎為零,上升到16%。
事實上,不只是在肺癌,靶向藥物在腎癌、胃腸道間質瘤、甲狀腺髓樣癌、肝癌等癌種的控制方面,也表現(xiàn)優(yōu)異。
靶向藥物的背后,是人類從分子層面,對腫瘤的認識與應對手段越來越豐富。一代代靶向藥物推陳出新,尤其是一些藥物從二線治療前移到一線治療,或參與手術后的輔助治療,讓癌癥這一過去談之色變的疾病,變成像糖尿病、高血壓等一樣的慢性病來管理、應對,帶來了可能。
2000年,黃佳華從工作了一輩子的北京二輕退休。她從17歲參加工作,剛開始做一線工人,后來跑市場、做銷售。
從剛退休時的每月500多元退休金,到現(xiàn)在每月3000多元,再加上丈夫每月5000多元,在北京,黃佳華夫婦的生活也還算安定,每天早上7點多起床,到公園遛彎、買菜?!拔腋改笡]得過癌癥,我不抽煙、不喝酒,覺得癌癥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秉S佳華說。
當癌癥到來時,黃佳華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疼痛結結實實地打在身上。7月7日到天壇醫(yī)院時,她全身疼得“跟僵尸似的”,做各種檢查時,都需要丈夫與兒子在兩邊架著。
最初,醫(yī)生懷疑黃佳華頭部有病變,但經過核磁檢查,排除掉腦梗、血栓性病變,發(fā)現(xiàn)腦部有腫瘤,屬于臨床上比較多見的占位性病變;后來發(fā)現(xiàn)肺部也有腫瘤,醫(yī)生判斷可能是肺癌,并發(fā)生了腦轉移。
接下來采用了兩個手段進行進一步診斷:組織病理確診為腺癌,基因檢測確定了有EGFR突變。
“得了肺癌確實是很不幸的一件事情,但如果是特定的突變,比如EGFR突變,在臨床上我們認為是很幸運的。”北京天壇醫(y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yī)師李曉燕說。
在中國,針對肺癌EGFR突變,共有8款藥物獲批使用,包括原研進口和國產的藥,其中有4款一代藥、2款二代藥、2款三代藥。多款可選藥物,對于臨床醫(yī)生來說,也算是“甜蜜的負擔”。
1999年,李曉燕在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呼吸科實習,她職業(yè)生涯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肺癌患者,是一個60多歲的男性,雙肺遍布斑片影,到醫(yī)院就診時已經呼吸衰竭,無法手術、無法化療,上呼吸機也沒用,很快就去世。
那是個肺癌患者缺藥可用的年代,患者一經確診大多已是晚期,只有幾個月的生存期?!斑@個病人如果放到現(xiàn)在,結合他的臨床特征并做基因檢測,極有可能是EGFR突變,靶向藥可以延長他的生命?!崩顣匝喔锌?。
20多年過去了,李曉燕面對黃佳華的病情,從容了很多。在眾多可選藥物中,主要考量治療效果與藥效維持時間兩個因素。
只用了一分鐘的時間,李曉燕決定給患者使用第三代進口肺癌靶向藥,她從療效與安全性等多方面,向黃佳華的兒子介紹了幾代靶向藥的利弊。第二天,黃佳華的兒子便給了反饋,同意主治醫(yī)生制定的方案。
黃佳華開始每天服用一粒靶向藥,同時配合其他的對癥治療。很快,7月19日,在住院12天后,黃佳華出院。一個月后到院復查時,黃佳華是自己走著到診室的。“見人就笑,之前住院的時候,很難受,幾乎一動不動?!崩顣匝嗾f。
據(jù)李曉燕介紹,中國每年新發(fā)的近80萬肺癌患者中,約87%是非小細胞肺癌,這部分患者中60%是肺腺癌患者,約一半肺腺癌患者是有EGFR突變的,這些患者目前在國內有8款靶向藥物可選。
中國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與歐美國家呈現(xiàn)很大不同?!叭绻阉械姆伟┎±诺揭黄?,我們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EGFR突變的?!眳且积堅凇爸袊伟┓乐胃叻逭搲鄙媳硎?,“靶向藥物,確確實實給EGFR突變的中國肺癌患者帶來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p>
在全球范圍內,除了EGFR突變靶向藥物,還有針對ALK、ROS1、BRAF、MET等多個特定突變的肺癌靶向藥物。
肺癌并非靶向治療的唯一戰(zhàn)場,在胃癌、腎癌、甲狀腺髓樣癌、乳腺癌、肝癌等領域,靶向藥物也有用武之地。
以胃癌為例,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的全國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中國,胃癌在全部癌癥死亡人數(shù)中排第三位,發(fā)病率排第二位,僅次于肺癌③。大多數(shù)胃癌患者在初次確診時已是中晚期,臨床上主要進行姑息性治療,接受單獨化療的中位生存期難以超過一年,五年生存率低于25%。傳統(tǒng)化療藥物的應用已進入瓶頸期。
作用于特定靶點的小分子靶向藥物,是晚期胃癌的新治療手段之一。由于胃癌高度的腫瘤異質性,精確的分子分型將促進潛在治療靶點的挖掘和驗證,在指導患者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過去十年間,胃癌靶向藥物的研發(fā)歷程,往往是失敗多、成功少。其中,靶向HER2治療的藥物,開啟了胃癌靶向治療新時代。
至今,HER2依然是胃癌領域唯一有明確獲益群體的治療靶點,但即便初始抗HER2治療有效的患者,也大多會在一年內發(fā)生耐藥,而阻礙患者持續(xù)獲益④。
正是基于耐藥這一難以避免的弱點,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副院長、消化腫瘤內科主任沈琳曾在一次主題為“晚期胃癌治療困境與探索”的演講中提到:“胃癌的治療靶點極度缺乏,且現(xiàn)有靶點HER2陽性率低,覆蓋患者數(shù)量少,易出現(xiàn)耐藥,耐藥后治療策略匱乏?!?/p>
耐藥,也是所有腫瘤靶向藥物都要面臨的難題。
靶向藥物本質上是信號傳導的抑制劑?!鞍邢蛩幬锒紩媾R耐藥的情況,肯定要發(fā)生的?!崩罹X如此解釋,“可以把腫瘤想象成一個有智慧的個體,它其實也在學習:你在對它打擊的同時,它也在思考怎么去逃避這個打擊,就會產生耐藥。”
一名癌癥專家在學術會議上感慨:“有時羨慕肺癌臨床專家,他們有更多的靶向藥物?!?/p>
不同于胃癌、乳腺癌等癌癥,在患者對靶向藥物產生耐藥、疾病發(fā)生進展后不得不返回化療、放療等傳統(tǒng)療法,肺癌的靶向藥物有著“代際傳承”。
“患者服藥——突變后產生耐藥——藥物升級”,這一不得不面臨的循環(huán),也推動著醫(yī)藥界不斷研發(fā)、升級靶向藥物,探索更優(yōu)的治療方案。
在決定聽從醫(yī)生的建議、直接服用三代靶向藥物來用于一線治療肺癌后,黃佳華的丈夫與兒子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不行就賣房。
李曉燕也已經給家屬們說透了,基于病人的檢查結果與現(xiàn)有的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對于黃佳華而言,一線治療中直接服用三代靶向藥物,綜合的臨床受益會更大。
將第三代藥物,用于一線治療,不只是多一個用藥選擇,還多出了更長生存期、更好生活質量的可能。實際情況中,EGFR一、二代靶向藥耐藥后適宜并接受三代靶向藥繼續(xù)治療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而大部分患者失去了繼續(xù)受益靶向治療的機會,更好的藥物更早用,則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吳一龍教授在論壇上闡述了從EGFR-TKI一代肺癌靶向藥開啟肺癌精準治療序幕之后,EGFR、ALK等靶向藥物更新迭代,已從第一代發(fā)展到了第三代?;颊哌x擇藥物時,應綜合考慮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生存質量,及醫(yī)?;蚱渌a償機制,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量身定做最合適的診療方案。療效顯著的創(chuàng)新藥品進入醫(yī)保能顯著改善患者治療藥物選擇,也期望這類創(chuàng)新藥物能夠納入醫(yī)保,更好地造福肺癌患者。
黃佳華服藥,仍要自掏腰包?!懊刻旃獬运幰涣>?00多元?!秉S佳華說,目前花的都是夫婦二人的積蓄,每次各種檢查還要幾千元。
黃佳華擔心,這樣下去家里很快會吃不消,“沒錢可能就不治了”。
9月11日,在上述峰會上,吳一龍在報告中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有效的創(chuàng)新藥可及性達不到,我們對肺癌的治療水平,就又回到了20年前?!?/p>
在吳一龍看來,創(chuàng)新藥物帶來的臨床證據(jù)、增加的病人獲益超過以往藥物,對于患者來說,有醫(yī)保和沒醫(yī)保的情況下,生存率截然不同,“有醫(yī)保的覆蓋,才能保證病人能夠用到這些藥物”。
參考資料:
①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華腫瘤雜志,2019年第41卷第1期
②NEngl J Med 2020;383:640-649
③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華腫瘤雜志,2019年第41卷第1期
④《HER2 陽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年9月第21卷第9期,P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