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宋飛,彭蕾,戶業(yè)麗,程波,*,丁強
1. 武漢工程大學環(huán)境生態(tài)與生物工程學院,武漢 430205 2. 宜昌三峽制藥有限公司,宜昌443005
半個多世紀以來,全氟化合物(PFCs)作為合成化學品,由于其獨特的性質如疏水性和疏油性在商業(yè)和工業(yè)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2]。但由于它們在人類和野生動物中的生物蓄積性和環(huán)境中的持久性,在生物體內和環(huán)境中都有檢出,這使得PFCs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3-4]。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一些PFCs可能具有內分泌干擾效應[5],同時擾亂甲狀腺系統(tǒng)和神經內分泌功能,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PPAR-α)和雌激素受體(ERs),并誘導嚙齒動物的發(fā)育毒性[6]。研究較多的PFCs有全氟辛烷磺酸(PFOS),其可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中某些基因的表達水平,并導致斑馬魚幼魚中甲狀腺激素(TH)水平的變化,直接反映出對TH穩(wěn)態(tài)的破壞[7]。據(jù)報道,在動物實驗中,PFOS暴露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改變,包括神經內分泌紊亂和神經發(fā)育遲緩[8-9]。全氟辛酸(PFOA)作為一種在工業(yè)中廣泛使用的PFCs,其毒理效應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態(tài)毒性,比如對藻類[10]、斑馬魚[11]、黑頭軟口鰷(Pimephalespromelas)[12]、稀有鮈鯽(Gobiocyprisrarus)[13]、多刺裸腹溞(Moinamacrocopa)和大型蚤(Daphniamagna)的毒性[14]。其中,斑馬魚胚胎模型的研究表明,PFOA能夠干擾ER和睪酮受體(TR)的合成。在人腎上腺皮質瘤細胞H295R細胞中,PFOA可以增加雌二醇(E2)的合成并降低睪酮(T)的合成,改變了主要的類固醇基因和調節(jié)因子SF-1的表達,表明了PFOA潛在的內分泌干擾作用[11]。
PFCs前體物的毒性效應研究相對于PFCs較少,特別是對于最近報道的一些新的前體物,如全氟碘烷烴(FIAs)。FIAs是一端含有碘原子的全氟化烷基鏈的化學品,是工業(yè)合成氟代調聚物醇(FTOH)和全氟辛酸銨(APFO)等調聚物的重要中間體[15]。全氟辛基碘烷(PFOI)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中間體,其衍生物的廣泛應用使得其具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然而,對這種化學物質的毒性效應研究甚少,僅有的研究報道了PFOI暴露對雄性青鳉的影響,雄性青鳉體內卵黃蛋白原(VTG Ⅰ和VTG Ⅱ)等雌激素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隨PFOI劑量的增加而上調,且表現(xiàn)出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16]。VTG被證明是理想的類雌激素暴露的生物標志物[17],上述結果表明,PFOI是一種潛在的具有雌激素效應的類雌激素化合物,但是對PFOI其他毒性效應的研究仍是空白。
表觀遺傳學是毒性效應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因為,它是環(huán)境化學品影響人類健康和導致疾病的重要機制[18]。已有研究提出,內分泌干擾效應有可能是通過干擾表觀遺傳途徑,進而導致不利的發(fā)育效應[19]。目前有研究表明,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表觀遺傳機制的調控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有趣的是,近幾年的新證據(jù)表明,lncRNA的調節(jié)受到各種環(huán)境化學物質的影響,如多環(huán)芳烴、苯、鎘、甲基毒死蜱、雙酚A、鄰苯二甲酸鹽、苯酚和膽汁酸[21]。這些環(huán)境化學物質在表觀遺傳水平調控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生物體內的信號傳遞和重要的生物學功能[22],最終產生致毒效應。有研究表明,相對于正常乳腺組織,lncRNA肺腺癌轉移相關轉錄本-1(metastasis 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1, MALAT-1)在原發(fā)性乳腺癌和淋巴結轉移中高表達[23]。據(jù)報道,阿魏酸(一種用于治療婦科疾病的中草藥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植物雌激素效應)可誘導MCF-7細胞中雌激素受體α(ERα)調控MALAT-1的表達,并且阿魏酸可提高MCF-7細胞活力、增殖、成瘤、遷移和侵襲的能力,且表現(xiàn)出明顯的濃度依賴性關系[24]。此外,MALAT-1被證明在神經元中表達并調節(jié)與樹突和突觸發(fā)育相關的一系列基因[25-26],且MALAT-1在酗酒者的小腦、海馬和腦干中顯著上調[27]。以上研究表明,MALAT-1既會與雌激素受體相互作用,也會參與神經調節(jié),但是MALAT-1在PFOI暴露下的調節(jié)作用尚不明確。
生物信息學分析結果表明,MALAT-1在人、斑馬魚和老鼠之間具有一定同源性,主要表現(xiàn)在3’端有一段長約60 bp的高度相似序列[28]。故本研究以人乳腺癌細胞(MCF-7)為離體模型,研究PFOI暴露對MCF-7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以及對MALAT-1的調節(jié)作用;以斑馬魚胚胎為活體模型研究PFOI暴露對斑馬魚胚胎的胚胎毒性及對MALAT-1的調節(jié)作用。初步了解PFOI環(huán)境暴露對乳腺癌患者的危害,以及對水生生物的生態(tài)毒性。
PFOI純度≥99%,購于北京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二甲基亞砜(DMSO)純度≥99%,購于Amresco公司(美國);RPMI 1640細胞培養(yǎng)液購于Invitrogen公司(美國);胎牛血清(FBS)、100 U·mL-1鏈霉素-青霉素和谷氨酰胺均購于Gibco公司(美國);活性炭-葡聚糖處理的胎牛血清(CDT-FBS)購于Cellgro公司(美國)。將PFOI溶于DMSO中,PFOI母液濃度為50 mmol·L-1(置于-20 ℃冰箱避光保存)。原位雜交所用去離子水出自Mini-Q超純水機(Miliipore公司,美國)。
液氮中取MCF-7乳腺癌細胞株,在解凍儀下37 ℃解凍1 min。培養(yǎng)基配方:基礎培養(yǎng)基RPM1640+10% FBS+1%谷氨酰胺+1%鏈霉素-青霉素。在37 ℃、5% CO2條件下的培養(yǎng)箱中連續(xù)培養(yǎng)3 d,第4天傳代培養(yǎng)。傳代2次后饑餓培養(yǎng)細胞12 h。之后暴露實驗中,將細胞培養(yǎng)基中10% FBS換為10% CDT-FBS。MCF-7細胞暴露在濃度分別為10 μmol·L-1和50 μmol·L-1的PFOI溶液中,空白對照組為0.1% DMSO。
細胞遷移實驗是一項癌細胞功能監(jiān)測實驗,用于分析細胞遷移能力。用胰酶消化細胞后計數(shù),置于6孔板,每個孔細胞濃度為1×105~1×106個·mL-1。培養(yǎng)過夜,第2天換不含F(xiàn)BS的培養(yǎng)基饑餓處理12 h之后,在6孔板底部劃線,再用無菌槍頭沿劃線處除去中央所有細胞。用磷酸鹽緩沖液(PBS)輕輕洗去刮掉的細胞,用培養(yǎng)基稀釋暴露藥物至工作液濃度,暴露24 h,其中,分別在0、12和24 h拍攝細胞遷移狀況。遷移能力的大小用傷口未愈合百分比(% of wound open)表示,未愈合百分比越小表明遷移能力越大。
對暴露后的細胞和斑馬魚胚胎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測定,細胞總RNA用Trizol試劑(Invitrogen公司,美國)提取,用Thermo nanodrop 2000核酸測定儀(Thermo Fisher公司,美國)測定所提取的總RNA濃度,A260/A280的比值在1.8~2.0之間。使用iScriptTMcDNA合成試劑盒(Bio-Rad Laboratories, Inc.,美國)按照說明書進行cDNA的合成。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并且使用SYBR Green Supermix試劑盒進行實時定量PCR,正向和反向引物序列如表1所示。每個反應3個重復樣品。使用2-ΔΔCT方法[29]計算相對表達水平的倍數(shù)變化。在離體細胞水平上,以GAPDH的表達量進行標準化來分析MALAT-1的表達水平。在活體模式生物斑馬魚體胚胎體內,以β-肌動蛋白(β-actin)的表達量進行標準化來分析MALAT-1的表達水平。
表1 用于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的引物序列Table 1 Primer sequences used for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1.5.1 斑馬魚暴露與形態(tài)觀察
斑馬魚(Daniorerio),AB野生型,購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飼養(yǎng)于流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武漢漢科實驗設備研制有限公司),最適水溫范圍(28±0.5) ℃,光周期為14 h光照周期和10 h暗周期。所有實驗均在野生型AB株(3個月齡)孵化的斑馬魚胚胎上進行。收集的胚胎由2條雌魚和2條雄魚配對產生,并在收集胚胎前一天的晚上用隔板分離。第2天拿開隔板自由配對產卵。之后挑取發(fā)育時期一致,質量較好的胚胎于6孔板中,每個孔約30枚胚胎暴露于PFOI溶液中。暴露液濃度分別為0、10、50、100、500和1 000 μmol·L-1。斑馬魚胚胎受精2 h后(2 hpf)暴露至120 hpf,暴露時間內每天更換約1/2新鮮配制的暴露液(暴露液由養(yǎng)魚水稀釋配成,養(yǎng)魚水以約0.06 g海鹽加入1 L的自來水中配制而成,充分溶解后曝氣)。每個暴露組有3個重復,對照組和實驗組的DMSO含量不超過0.007%。在暴露過程中,觀察胚胎的形態(tài)發(fā)育,記錄不同階段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
1.5.2 斑馬魚胚胎自發(fā)運動行為的測定
對胚胎的早期自發(fā)運動的檢測在28~29 hpf進行(斑馬魚胚胎早期自發(fā)運動于17 hpf最為活躍),此時,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已經開始抑制胚胎的早期自發(fā)運動,因而,這一階段的運動頻率較為穩(wěn)定,利于觀測。殘余的自發(fā)運動被認為是引起孵化的原因之一[30]。斑馬魚胚胎暴露于含不同濃度PFOI(0、10、50、100和500 μmol·L-1)環(huán)境中至32 hpf時(未出膜),于32 hpf時通過斑馬魚微視行為分析系統(tǒng)(DanioScope),分析PFOI暴露對斑馬魚胚胎自發(fā)運動行為的毒性效應。觀察20枚胚胎,通過徠卡顯微鏡(DMi8, Leica, Mannheim, Germany)使用每秒24幀速度對胚胎進行視頻拍攝,之后通過DanioScope軟件對視頻文件進行多枚斑馬魚胚胎的活動分析,每個處理組有3個重復。該系統(tǒng)可以自動識別胚胎,選擇胚胎絨毛膜內作為感興趣區(qū)域,并自動測定胚胎活動。分析指標為斑馬魚胚胎的活躍性,用胚胎運動的時間百分比(占總測量時間的百分比)來表征。
1.5.3 整體原位雜交
(1) 胚胎前處理
用PFOI暴露之后,分別收集暴露至72 hpf的胚胎,用4%多聚甲醛固定4 ℃過夜,之后用PBS稀釋的甲醇(0、25%、50%、75%和100%)梯度溶液脫水,每個濃度一次,每次5 min,最后置于甲醇溶液中于-20 ℃保存并透化約一周。
(2) 探針制備
陽性對照引物序列上游引物為5’GATGTCGCCCTGTGGAGT3’,下游引物為5’TAATACGACTCACTATAGGGGGGATGCACGATTAGCAG3’。其中,下游引物前20個堿基屬于T7聚合酶基因序列。提取斑馬魚幼魚(120 hpf)的總RNA,通過逆轉錄合成cDNA,再根據(jù)體外轉錄程序來合成反義RNA作為探針。
(3) 原位雜交
第1天進行雜交實驗:用含甲醇的PBS溶液(100%、75%、50%、25%和0)梯度復水,每個濃度一次,每次5 min,復水完之后用含0.1% Tween20的PBS即PBT洗4次,每次5 min。蛋白酶K消化與4%多聚甲醛固定之后,加預雜交液,70 ℃水浴4 h進行預雜交,之后再加含有探針的雜交液于70 ℃雜交過夜。
第2天進行抗體孵育:用雜交液與氯化鈉和檸檬酸三鈉溶液(SSC)的混合液梯度漂洗,然后加封閉液(PBT中加入2%羊血清和2 mg·mL-1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室溫低速搖床上封閉反應4 h。最后加酶連地高辛抗體(Anti-dig-AP)于4 ℃搖床上低速反應過夜。
第3天進行顯色實驗:棄抗體反應液,PBT快速漂洗6次,每次5 min,然后用堿性Tris緩沖液快速漂洗3次,每次5 min。最后用顯色液(20 μL NBT-BCIP/1 mL堿性Tris緩沖液)進行顯色反應。顯色反應時嚴格避光。每30分鐘觀察一次胚胎顯色情況,直到顯色成功后,及時吸去顯色液,之后加入1 mL終止液(PBS的pH為5.5,含EDTA 1 mmol·L-1),洗3次。最后將胚胎轉移至100%甘油中室溫過夜,增加胚胎的光透性。
第4天進行MALAT-1基因的原位觀察:在顯微鏡下將雜交好的胚胎置于白底板下觀察MALAT-1基因的原位表達情況。
圖1 在全氟辛基碘烷(PFOI)暴露下MCF-7細胞隨時間變化的遷移情況注:(a)、(b)和(c)分別為0、10和50 μmol·L-1的PFOI暴露組;1、2和3分別表示暴露時間為0、12和24 h;黃色線條標記的中間區(qū)域面積能夠反映MCF-7細胞遷移愈合能力,黃色區(qū)域面積越小,表明遷移能力越強。Fig. 1 Cellular migration with time of MCF-7 cells after exposure to 1-iodoperfluorooctane (PFOI)Note: (a), (b) and (c) represent 0, 10 and 50 μmol·L-1 of PFOI exposure group, respectively; 1, 2 and 3 represent 0, 12 and 24 h after exposure, respectively; the area of the middle area marked by the yellow lin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MCF-7 cells, which means the smaller the area of the yellow area, the stronger the migration ability.
使用GraphPad Prism 7(Graphpad Software,La Jolla,CA,美國)和SPSS 22.0(IBM Corp.,Armonk,NY,美國)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用Image J對細胞遷移實驗中傷口未愈合面積進行灰度分析。實驗結果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偏差(SD)或平均值±平均值的標準誤差(SEM)。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評估多個處理組(包括傷口未愈合百分比、基因表達和孵化率)。采用ANOVA與Dunnett’s post-test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被認為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性。
實驗結果表明,MCF-7細胞在PFOI暴露后,其遷移能力顯著增強,尤其是在高濃度的PFOI下。PFOI暴露組中MCF-7的遷移能力相對于對照組顯著性增高(圖1)。通過細胞的表觀觀察可知,在PFOI暴露處理12 h時,相對于對照組,MCF-7細胞遷移能力顯著性提高。通過Image J軟件對傷口面積進行定量分析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有顯著性差異。在暴露至12 h時,相對于對照組,10 μmol·L-1和50 μmol·L-1的PFOI暴露組中,細胞遷移能力分別提高了13%和39%(圖2)。
圖2 在PFOI暴露下MCF-7細胞遷移傷口未愈合百分比的定量分析注:數(shù)據(jù)表示為平均值±平均值的標準誤差;**** P<0.0001表示暴露組與對照組之間的顯著差異。Fig. 2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wound open percentage of cell migration of MCF-7 cells over time after exposure to PFOINot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 P<0.0001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對MALAT-1的表達量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于PFOI暴露24 h后,MCF-7細胞中MALAT-1的表達量顯著性增高。由圖3可知,與對照組相比,10 μmol·L-1和50 μmol·L-1的PFOI暴露組細胞中MALAT-1的表達量分別提高了7.1倍和9.2倍。
圖3 PFOI暴露24 h后MCF-7細胞MALAT-1的相對表達量注:數(shù)據(jù)表示為平均值±平均值的標準誤差;**** P<0.0001表示暴露組與對照組之間的顯著差異。Fig. 3 Relative expression of MALAT-1 after exposure to PFOI for 24 h in MCF-7 cellsNot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 P<0.0001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對PFOI暴露下的斑馬魚胚胎毒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0~1 000 μmol·L-1濃度范圍內,在發(fā)育前期(<48 hpf),斑馬魚胚胎的死亡率和畸形率雖無顯著性變化,但有顯著性的發(fā)育遲緩現(xiàn)象。形態(tài)學觀察發(fā)現(xiàn),在斑馬魚胚胎色素形成窗口期(約32 hpf),POFI暴露組中,有較多斑馬魚胚胎表現(xiàn)出色素生成遲緩(圖4)。繼續(xù)暴露至72 hpf,500 μmol·L-1和1 000 μmol·L-1POFI暴露組的幼魚孵化率顯著性降低(表2),繼續(xù)培養(yǎng)至96 hpf,幼魚由于不能及時出膜而死亡。
表2 斑馬魚幼魚暴露于PFOI的孵化率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al hatching rate of zebrafish larvae exposed to PFOI
在斑馬魚發(fā)育早期(約32 hpf),通過測定斑馬魚胚胎的自發(fā)運動能力來評估PFOI對斑馬魚胚胎早期自發(fā)神經活動的毒性效應,結果表明,暴露濃度在50 μmol·L-1和100 μmol·L-1時,自發(fā)運動活力百分比相對于對照組分別顯著增加了1.01倍和1.1倍(P<0.05)(圖5)。結果表明,PFOI暴露導致斑馬魚胚胎早期發(fā)育的自發(fā)活動不受神經調節(jié)的控制而產生焦慮行為。
圖5 PFOI暴露至32 hpf時斑馬魚胚胎自發(fā)運動行為活力百分比注:數(shù)據(jù)表示為平均值±平均值的標準誤差;* P<0.05表示暴露與對照組之間的顯著差異。Fig. 5 The percentage of burst activity for zebrafish embryos after exposure to PFOI until 32 hpfNot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 P<0.05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在PFOI的刺激下,斑馬魚幼魚體內MALAT-1表達量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MALAT-1的表達量顯著性增高(圖6)。由實驗結果可知,相對于對照組,高濃度PFOI暴露組(100、500和1 000 μmol·L-1)中MALAT-1的表達分別增高了16倍、21倍和26倍。
圖6 PFOI暴露至120 hpf時斑馬魚胚胎MALAT-1的相對表達量注:數(shù)據(jù)表示為平均值±平均值的標準誤差;**** P<0.0001、***P<0.001、** P<0.01表示暴露組與對照組之間的顯著差異。Fig. 6 Relative expression of MALAT-1 in zebrafish embryos after exposure to PFOI until 120 hpfNote: Data are expressed as mean ± SEM; **** P<0.0001, *** P<0.001 and ** P<0.01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os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原位雜交結果表明,斑馬魚幼魚在PFOI(0、100、500和1 000 μmol·L-1)暴露至72 hpf,MALAT-1的表達水平以PFOI劑量依賴關系顯著上調(圖7(c)、7(d)、7(e)和7(f)),且MALAT-1主要集中在斑馬魚胚胎的腦部表達(圖7(a)和圖7(b))。原位雜交的結果與實時熒光定量PCR結果相一致。
圖7 PFOI暴露至72 hpf時MALAT-1在斑馬魚胚胎的整體原位雜交注:(a)和(b)分別表示空白對照組與PFOI處理組暴露至72 hpf,斑馬魚胚胎的整體原位雜交成像,箭頭所指表示MALAT-1空間表達位置,比例尺為250 mm;(c)、(d)、(e)和(f)分別表示0、100、500和1 000 μmol·L-1 PFOI處理組的幼魚經過原位雜交后的成像,其中箭頭所指表示MALAT-1空間表達位置,比例尺為800 μm。Fig. 7 The MALAT-1 spatial expression in whole in situ hybridization of zebrafish embryos after exposure to PFOI until 72 hpfNote: (a) and (b) represent the whol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maging of the zebrafish embryo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FOI treatment group until 72 hpf; the arrow indicates that the spatial expression position of MALAT-1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rain, and the scale is 250 mm; (c), (d), (e) and (f) represent the imaging of 0, 100, 500, and 1 000 μmol·L-1 PFOI-treated juveniles after in situ hybridization, where the arrow indicates that the MALAT-1 spatial expression posi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rain, and its expression is PFOI dose-dependent and has a scale of 800 μm.
PFOI作為有機氟化物合成的重要中間體,具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但對其毒性效應的研究僅限于PFOI暴露可促進MCF-7細胞的增殖以及可誘導雄性青鳉魚體內VTG Ⅰ和VTG Ⅱ上調,表明PFOI具有雌激素效應[16]。本研究結合離體模型MCF-7細胞與活體動物模型斑馬魚胚胎來研究POFI急性暴露的毒性效應及對表觀遺傳修飾中l(wèi)ncRNA MALAT-1的調節(jié)作用。
離體模型研究結果表明,PFOI暴露加快了MCF-7細胞的遷移,同時誘導MALAT-1表達上調。對于細胞遷移與MALAT-1的調節(jié)之間的相關性,已有研究報道了MALAT-1通過競爭性結合miR-1作用于細胞分裂周期42蛋白(cell division cycle 42, cdc42),進而誘導MCF-7的遷移和侵襲[31]。這說明,POFI暴露誘導MCF-7細胞中MALAT-1的上調,對加快癌細胞遷移有一定貢獻。此外,臨床數(shù)據(jù)表明,MALAT-1與雌激素受體相互作用,致使乳腺癌患者存活率降低[32],筆者的研究也證實了PFOI環(huán)境暴露對乳腺癌的誘發(fā)和惡化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
斑馬魚胚胎活體模型的研究結果表明,PFOI的急性暴露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雖然,在胚胎發(fā)育早期(約32 hpf)沒有較為顯著的死亡和畸形現(xiàn)象,但在72 hpf(未出膜)時,胚胎死亡率顯著增高。早期發(fā)育所能觀察到的形態(tài)學毒性效應包括胚胎發(fā)育延遲、胚胎自發(fā)運動不受控制以及胚胎出膜率低。由于運動行為的成熟可能是基于發(fā)育過程中自發(fā)運動的神經性調控,當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到影響時,自發(fā)運動變得不可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殘余的自發(fā)運動活力越來越微弱,同時由神經支配自主運動受到阻礙,推測以上原因導致了斑馬魚在72 hpf時的孵化率顯著性降低,其實際致毒機理還需通過正反交實驗進行驗證。除此之外,筆者還在分子水平上測定了PFOI暴露對斑馬魚胚胎的毒性效應,通過qRT-PCR對PFOI暴露后的斑馬魚胚胎體內的MALAT-1相對表達量進行了測定,同時采用整體原位雜交技術觀測了MALAT-1的原位表達情況。結果表明,MALAT-1的相對表達量相對于對照組顯著性上調,且主要集中在腦部表達,少數(shù)在脊柱上表達。Ulitsky等[33]的研究表明,MALAT-1在各種組織中高表達,但主要在腦中富集,并調節(jié)與突觸和樹突發(fā)育相關的多個基因[34],在突觸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5]。以上研究表明,MALAT-1的異常表達,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正常調節(jié)具有一定的干擾作用。筆者的研究表明,在PFOI暴露下斑馬魚胚胎體內MALAT-1表達顯著性上調,結合自發(fā)運動研究結果,可以推測PFOI在活體里的形態(tài)學毒性效應可能與MALAL-1的調節(jié)有一定的相關性,并且表明PFOI可能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效應。
綜上所述,筆者首次通過聯(lián)合離體與活體實驗模型研究了PFOI的細胞毒性和胚胎毒性,發(fā)現(xiàn)PFOI可能是通過MALAT-1的調節(jié)作用誘導癌細胞遷移和自發(fā)運動過度活躍等毒性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