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孝,沈延梅,李春梅,李慶軍,牛小麟,高登峰
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導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近年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CAD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阿司匹林作為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其能夠有效減少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進而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fā)生風險。《中國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2]推薦冠心?。╟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1次/d)。但部分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現(xiàn)阿司匹林抵抗效應。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率較高的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MACE發(fā)生風險升高[3],本課題組推測血小板聚集率與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有關。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簡便、易于開展,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等,若能通過監(jiān)測血小板聚集率來輔助判斷CHD患者病情,其臨床意義不言而喻。本研究旨在探討血小板聚集率與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
本研究價值:
Gensini積分評估成本較高、計算過程較復雜,故用于評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受限,筆者所在課題組以此為切入點,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血小板聚集率與冠心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有關,并可以作為評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簡單、有效的候選指標。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省紅十字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診治的CHD患者162例,均符合CHD的診斷標準[4]:至少有1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50%,并規(guī)范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排除標準:(1)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2)既往有PCI或心臟手術史者;(3)合并心力衰竭或惡性腫瘤者;(4)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經(jīng)青海省紅十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數(shù)據(jù)收集
1.2.1 臨床資料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實驗室檢查指標〔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Gensini積分。高血壓診斷標準[5]:SBP ≥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需口服藥物治療;高脂血癥判斷標準[6]: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 mmol/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2.3 mmol/L,LDL-C≥4.1 mmol/L且需口服藥物治療;糖尿病判斷標準[7]: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且需口服藥物治療;吸煙定義為≥10包/年。
1.2.2 血小板聚集率 患者均于晨起采集空腹肘靜脈血10 ml,采用3.8%枸櫞酸鹽抗凝,1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小板血漿進行3 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乏血小板血漿;之后給予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動劑20 μmol/L進行誘導,記錄10 min內(nèi)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率即為ADP誘導血小板反應活性最大聚集率。
1.2.3 病情嚴重程度評估 采用Gensini積分評估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體如下:將冠狀動脈狹窄率≤25%記1分,冠狀動脈狹窄率為26%~50%記2分,冠狀動脈狹窄率為51%~75%記4分,冠狀動脈狹窄率為76%~90%記8分,冠狀動脈狹窄率為91%~99%記16分,冠狀動脈狹窄率為100%記32分。其中,單支血管多處狹窄則根據(jù)最狹窄處進行記分;不同冠狀動脈需根據(jù)對應的系數(shù)進行記分,如左前降支中段記分×1.5,左主干記分×5,左前降支近段記分×2.5,左回旋支近段記分×2.5,左前降支遠段記分×1,后側支記分×0.5,左回旋支遠段/后降支記分×1,第一對角支記分×1,第二對角支記分×0.5,右冠狀動脈近、中、遠段及后降支記分×1;各分支積分相加即為Gensini積分[8]。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臨床資料、Gensini積分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或Spearman秩相關分析;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162例患者中,男81例,女81例;年齡(70.3±10.2)歲;BMI(24.0±3.6)kg/m2;合并癥:高血壓128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癥102例;吸煙 61例;SBP(133±17)mm Hg;實驗室檢查指標:HbA1c(6.4±1.0)%,LDL-C(3.0±1.6)mmol/L,HDL-C(1.3±1.5)mmol/L,hs-CRP(0.63±0.51)mg/L;LVEF(58.5±8.2)%;血小板聚集率(30.64±11.85)%;Gensini積分(30.6±11.9)分。
2.2 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其他指標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或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結果顯示,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年齡、吸煙、HbA1c、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P<0.05,見表1)。
2.3 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影響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將Gensini積分(賦值:實測值)作為因變量,性別(賦值:女性=0,男性=1)、高血壓(賦值:無=0,有=1)、糖尿?。ㄙx值:無=0,有=1)、高脂血癥(賦值:無=0,有=1)、吸煙(賦值:否=0,是=1) 及 年 齡、BMI、SBP、HbA1c、LDL-C、HDL-C、hs-CRP、LVEF、血小板聚集率(賦值:均為實測值)作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HbA1c、HDL-C、hs-CRP、LVEF、血小板聚集率可能是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進一步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LVEF、血小板聚集率是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臨床常采用Gensini積分評估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但該評估成本較高,因此臨床應用受限。CHD發(fā)病機制復雜,具有異質(zhì)性,且目前尚缺乏簡單、有效的評估方法,因此關于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仍是臨床難點。研究表明,B型腦鈉肽[9]、C反應蛋白、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10]、尿素氮[11]與CHD患者預后及病情嚴重程度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且血小板聚集率是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可見血小板聚集率可替代Gensini積分對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早期評估。
表2 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影響因素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Table 2 Unitar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n the CHD patients
表3 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n the CHD patients
高血小板聚集率的CHD患者的血小板呈高反應性,血小板易聚集形成血栓,尤其是PCI術后患者更易并發(fā)支架內(nèi)血栓、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等嚴重并發(fā)癥[12-13]。因此,PCI術后患者需密切監(jiān)測血小板聚集率以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既往臨床上關于血小板聚集率評估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研究較少。目前臨床檢測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針對P2Y12通路特異性,如VASP法;二是以ADP為誘導劑,如光學比濁法(LTA法)、VerifyNow法、PlateletworksTM測定、血栓彈力圖,其中LTA法被認為是檢測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金標準”[14]。
血小板聚集是CHD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過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進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引發(fā)心臟?。淮送?,炎癥活動增加和氧化應激在CHD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因而其可能在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中發(fā)揮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CH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年齡、吸煙、HbA1c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年齡是CHD“共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5]。除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外,香煙煙霧的氧化作用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栓形成的主要刺激因素,可在包括內(nèi)皮細胞在內(nèi)的各種細胞中誘導氧化應激,導致內(nèi)皮細胞功能損傷,造成血小板活化,聚集于內(nèi)皮細胞下[16]。HbA1c可導致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還可引發(fā)內(nèi)皮細胞損傷,加重血管炎性反應;降低血小板流動性,增加氧化應激、炎性因子過度表達。因此,通過血小板聚集率可間接反映機體血糖。HDL-C具有膽固醇逆向轉運、修復內(nèi)皮功能、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17]。研究表明,HDL-C可通過直接作用于內(nèi)皮衍生的一氧化氮來增強內(nèi)皮細胞抗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1]。因此,血小板聚集率可能是眾多指標出現(xiàn)異常的一個綜合反映,可替代Gensini積分來評估CHD患者早期病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血小板聚集率是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可以作為評價CH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候選指標。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其次,未對CHD患者進行中、長期隨訪并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小板聚集率,導致結論存在選擇偏倚。因此,后續(xù)還需擴大樣本量、聯(lián)合多中心的研究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小板聚集率,以為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
作者貢獻:王玉孝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論文的修訂,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沈延梅、李慶軍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王玉孝、李春梅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分析;王玉孝、牛小麟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王玉孝、沈延梅、李春梅撰寫論文;高登峰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