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瑤瑤
鎖子甲歷史悠久,清《格致鏡原》載:“曹植表《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具,兩當鎧一領,環(huán)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世以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墩帧ねā罚烘i子甲,五環(huán)相互,一環(huán)受鏃,諸環(huán)拱護,故箭不能入。曹植表‘環(huán)鎖鎧一領’即鎖甲也?!雹冁i子甲是冷兵器時期使用的一種高級金屬鎧甲,“環(huán)鎖鎧”就是后來的鎖子甲,早在三國時期就已應用。鎖子甲用金屬環(huán)相連接,制作精密,唯高級將領穿戴?!锻ǖ洹分性谔峒巴罗姇r也寫到“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雹谶@類環(huán)環(huán)相連的鎖子甲存世較多,形制也大致相同,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鎖子甲衫褲③(圖1),各環(huán)之間銜接緊密,利刃難以穿透。文獻及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關于鎖子甲的記載,從描述來看,鎖子甲似乎并不拘于這一種樣式。古代鎧甲出土實物相對有限,但在古代的一些繪畫作品中時常能尋到各類鎧甲的蹤影,這為我們厘清鎖子甲的種類和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在唐代敦煌繪畫《天王像斷片》④中,天王的腹部甲就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制的鎖子甲(圖2)。到了明代,宮廷畫作《出警圖》中依然還有穿此類甲的將士(圖3),這類形象也與《大明會典》中“俱鳳翅盔鎖子甲”⑤將領的記載相吻合。
圖3:明代《出警圖》(局部一)
在明代的一些小說中,鎖子甲通常用“連環(huán)”進行形容,有“連環(huán)鎖子甲”或“鎖子連環(huán)甲”這類描述,如《大唐秦王詞話》中描寫宋金玉“戴一頂平頂鐵盔,穿一副綠羅戰(zhàn)袍,穿一副連環(huán)鎖子甲”⑥;《水滸傳》中描寫丘岳將軍“披一副綠絨穿,紅錦套,嵌連環(huán)鎖子甲”⑦;又如清代小說《飛龍全傳》中一位“大王”的打扮:“金鳳盔分八瓣,黃金甲鎖連環(huán)。大紅袍上染猩猩,勒甲絲蠻寶帶?!雹鄰倪@些描述來看,“連環(huán)”應是用來形容“鎖子甲”,強調(diào)鎖子甲的樣式特征。
在文獻記載中,鎖子甲和連環(huán)甲都作為單獨的概念出現(xiàn)過。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中“鋼絲連環(huán)甲”條載:“古西羌制其度,即今大鐵絲圈,如錢眼大,環(huán)煉如貫串,型如衫樣,上鑿領口如穿,自上套下,槍箭極難透傷?!雹幔▓D4)。清代《皇朝禮器圖式》卷十三《武備一》也有關于鎖子甲樣式的記載和圖繪(圖5):“鎖子甲,煉鐵為之,上衫下袴,皆為鐵,連镮相屬。”⑩從描述來看,二者的制作材質(zhì)和方法相同,都由小鐵圈或鐵環(huán)組成,應屬于一類甲。
且“鎖”同“瑣”,其釋義本就有連環(huán)、圓環(huán)之意。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玉部》記載:“蓋以玉為小連環(huán)……系人瑯當,以鐵為連環(huán),其形相似,故亦謂之瑣。其后因易金旁作鎖?!?瑣子即鎖子。在《營造法式》中,鎖子甲的這類連環(huán)紋飾就是“瑣紋”的一種?(圖6),也從側面印證了連環(huán)甲在某種意義上與鎖子甲樣式相同。
無論從文獻、小說記載,還是圖繪來看,連環(huán)甲與鎖子甲似乎就是一類甲,即指由金屬環(huán)銜接而成的鎧甲。這類甲或可籠統(tǒng)地稱為“連環(huán)鎖子甲”或“鎖子連環(huán)甲”,即敦煌天王像和《出警圖》中的鎧甲。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滸傳》中還有這樣一段描述:“那兀顏統(tǒng)軍披著三重鎧甲,貼里一層連環(huán)銅鐵鎧,中間一重海獸皮甲,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關勝那一刀砍過,只透的兩層?!?《水滸傳》中的這段描述,兀顏光里穿“連環(huán)銅鐵鎧”,外罩“鎖子黃金甲”,二者并列而談,應不是同一種鎧甲。這里的連環(huán)甲指的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甲類樣式,而鎖子甲可能就為下文所講的別類形制了。
圖4:《武備志》中的連環(huán)甲圖繪
圖5:《皇朝禮器圖式》中的鎖子甲圖繪
圖6:《營造法式》中的“聯(lián)環(huán)”“密環(huán)”紋
圖7:敦煌《行道天王圖》(局部)
圖8:故宮博物院藏《關羽擒將圖軸》(局部)
在敦煌繪畫唐代《行道天王圖》?(圖7)中,毗沙門天所穿的這類甲,有學者稱之為“山文甲”,這種樣式的甲在明代《出警入蹕圖》《關羽擒將圖軸》(圖8)中也有出現(xiàn)。山文甲在唐代就已有記載,《唐六典》:“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皁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在《唐六典》中既有“山文甲”也有“鎖子甲”,兩者并列出現(xiàn),應不是一類甲。同時,目前考古發(fā)掘中未出土能夠明確稱之為山文甲的實物,文獻中也沒有對山文甲具體形制的相關描述和圖繪,將此類甲稱之為“山文甲”,或還需要更多資料加以證實。
上文已提到“鎖”與“瑣”相同,“鎖子甲”也作“瑣子甲”,《客座贅語》卷九《掘河得甲》中就有“萬歷戊戌,改造文德石橋,掘橋洞下土,得舊瑣子甲二領”?的記載。在《營造法式》中,有一類紋飾為“五彩瑣紋”,包括“瑣子”(圖9)和“聯(lián)環(huán)”“密環(huán)”等樣式。徐州漢墓石雕中的瑣窗?紋飾(圖10)就為簡易的聯(lián)環(huán)紋,連環(huán)鎖子甲上的紋路對應的即是“聯(lián)環(huán)”“密環(huán)”紋。而《行道天王圖》《關羽擒將圖軸》中的甲紋對應的即為瑣子紋,按紋飾來看,這類甲應也可稱之為鎖子甲。同時這種“瑣子”紋在清代的棉甲上也較為常見,屬于高等級的戰(zhàn)甲,如故宮博物院所藏順治帝鎖子錦盔甲(圖11)。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唐秦王詞話》中,除提到的“連環(huán)鎖子甲”外,還有“貫一副銀鎖甲:五色明珠綴錦邊,銀鋪雁翅綠絨穿”?的描述。此處將銀鎖甲的甲片形容似“雁翅”,而這類“瑣子”紋與雁翅形狀的確十分相似,也側面印證了這類瑣子紋甲也是鎖子甲的一種。
圖9:《營造法式》中“瑣子”紋
圖10:徐州漢墓石雕中的瑣窗拓片
圖11:故宮博物院藏順治帝鎖子錦盔甲(局部)
圖12:敦煌《多聞天像》(局部)
圖13:明代《出警圖》(局部二)
圖14:《武備志》中的唐猊鎧圖繪
再回到上文所及《水滸傳》中兀顏光的裝束,“貼里一層連環(huán)銅鐵鎧”指的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鎖子甲,功能相當于《玉?!分小跋榉i子甲”條記載的細網(wǎng)甲,“詔先是造明光細網(wǎng)甲,無裹宜以紬裹之,俥擐者不磨傷肌體?!?這種甲沒有襯里,穿在身上既可以起防御作用又可以免于與肌膚的摩擦,一般作為襯甲;“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這里的鎖子甲應就是《行道天王圖》中這類紋路為“瑣子”紋的鎖子甲,甲片銜接緊密,與連環(huán)銅鐵鎧配合穿戴,防御能力加倍。
所以,鎖子甲除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連環(huán)鎖子甲”外,應還指代甲紋為“瑣子”紋的金屬甲及清代“瑣子”圖案的棉甲。
鱗甲,顧名思義即甲片似鱗狀的甲,在文獻中也有將鎖子甲與鱗甲一并記載的情況?!恫燃浣狻吩诿枋鐾罗瑫r稱“吐蕃每戰(zhàn)人馬皆披鎖子甲,蛇鱗甲狀也。”?在清代小說《說唐傳》中還有“魚鱗鎖子甲”這樣的描述,“只見劉武周頭戴雙鳳搶珠的赤金盔,身穿黃金魚鱗鎖子甲?!?又《說岳全傳》描述一位女將“戴一頂螭虎鳳頭冠,斜插雉尾;穿一領鎖子魚鱗甲,緊束戰(zhàn)裙?!?從這些文字記載來看,此處的鎖子甲,其甲片的形狀似乎又為鱗狀。
鱗甲在古代繪畫和雕塑中并不少見,敦煌繪畫中的唐代《多聞天像》中多聞天王腰腹部的甲即為鱗甲?(圖12)。在明代鱗甲多為高級將領或儀仗中的武將穿戴,明十三陵的石像生?及《出警入蹕圖》中的武將都有穿鱗甲者。前文所說的兩種鎖子甲,其甲紋的形狀都屬于瑣紋,而鱗甲與這兩種甲樣式相差甚遠,紋飾也不屬于瑣紋。而且從制作方式來看,鱗甲與前兩種鎖子甲也有差別。鱗甲的制作通常與扎甲類似,即甲片之間有金屬或棉帛絲線相連,縫制于甲襯上。再看前文所及兩種鎖子甲,第一種鎖子連環(huán)甲是由金屬環(huán)綴合而成。第二種瑣子紋樣的鎖子甲表面沒有接縫,應是甲片鉚接或嵌合,但是這種方式制作的鎧甲表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甲片銜接縫隙處易損壞,致使鎧甲不結實;二是與身體契合度及靈活性較差。要應對這些問題,下面加甲襯是最為直接、便捷的解決方法。依此來看,文獻中記載的“魚鱗鎖子甲”,其具體形制可能是將魚鱗甲片附在連環(huán)鎖子甲上,以鎖子甲為甲襯。這種方式不僅能固定甲片,保證鎧甲的靈活性和柔軟度,更能增加鎧甲的防御能力。明代《西洋記》中對張先鋒的描述,似乎也能證實這種魚鱗鎖子甲的制作方式:“張先鋒乘馬而出,只見:鳳翅盔纓一撇,魚鱗甲鎖連環(huán)。鑲金嵌玉帶獅蠻,獸面吞頭雙結。”?此處“鎖連環(huán)”為“魚鱗甲”的后置定語,用于形容“魚鱗甲”。因為“鎖”本身就為圓環(huán)、連環(huán)之意,或許魚鱗鎖子甲指代的就是以鎖子甲為甲襯的魚鱗甲,這里的“鎖子”突出的應是魚鱗甲的制作工藝。
那么如果將文獻中的鎖子、連環(huán)理解為連接甲片的一種工藝,連環(huán)鎖子甲或許也可以表示用連環(huán)甲連接外層鎖子紋甲的一種鎧甲?!洞筇魄赝踉~話》中還有“魚鱗龜背,連環(huán)雁翅甲鋪銀”?的描述,上文也提到過鎖子紋與雁翅形狀十分相似,所以這里所描述的甲,或許就是《出警圖》中的這種龜背罩甲(圖13)。在清代小說《再生緣全傳》中有一番邦將士“身披柳葉連環(huán)甲,腰束楊枝九股繩”?,這里的“柳葉連環(huán)甲”應該也是這類性質(zhì)的甲,即將柳葉形甲片用連環(huán)的方式進行聯(lián)接。
鎖子甲并非單指一種鎧甲,其含義比較廣泛,囊括了文獻所說的連環(huán)鎖子甲、鎖子黃金甲、魚鱗鎖子甲、柳葉連環(huán)甲等各種式樣。在《武備志》中有一類甲稱為“唐猊鎧”,其配圖所展示的甲紋為瑣子紋(圖14),文字還介紹了唐猊鎧其樣不一的甲片形狀“如匙頭、柳葉、魚鱗、方葉、方長之類”?,可見唐猊鎧除了圖繪中的鎖子,匙頭、柳葉、魚鱗、方葉也是其甲片的樣式種類。就如唐猊鎧,鎖子甲的甲片紋樣也應比較豐富,其概念可能更為宏觀。當然,鎖子也可以指代甲的制作方式,即將各類甲片用鎖子連接,以加強鎧甲的抵御能力和靈活性。就像宋代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中所寫“苻堅使熊邈造金銀細鎧,金為線以縲之,蔡琰詩云:‘金甲耀日光’。至今謂:甲之精細者為鎖子甲,言其相銜之密也。”?或許隨著甲的發(fā)展和制甲技術的進步,那些制作精細、“相銜之密”的鎧甲皆可稱之為鎖子甲。
注釋:
①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第456頁。
②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典一〇二二下。
③ 徐啟憲主編:《清宮武備》,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第72頁。
④ 馬煒,蒙中:《西域繪畫5(天王·金剛)敦煌藏經(jīng)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第19頁。
⑤ [明 ]申 時 行 :《 大 明 會 典 228 卷 》, 卷一百四十二兵部二十五,明萬歷內(nèi)府刻本。
⑥ [明]諸圣鄰著,杜維沫點校:《大唐秦王詞話》,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5頁。
⑦ [明]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第1089頁。
⑧ [清]吳璇著,閻言點校:《飛龍全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7頁。
⑨ 故宮博物院編:《武備志》(第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8頁。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210頁。
? [宋]李誡:《營造法式》(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120-121頁。
? [明]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第1214頁。
? 馬煒,蒙中:《西域繪畫5(天王·金剛)敦煌藏經(jīng)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第24頁。
? [唐]李林甫等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463頁。
?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95頁。
成本較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對場所也有要求,要有標準化的考場以及專門的錄像設備,便于事后反饋和取證。另外,OSCE畢竟是虛擬的非真實情境,因此也有人提出質(zhì)疑,說因為受試者知道是考試,所以會“演”出愛心,因此沒法測出應試者真正的人文素養(yǎng)。此外,測試結果客觀上受考試環(huán)境、評分表設計、標準化病人表現(xiàn)以及考官因素影響(如考官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考試判定要有3個考官,如果出現(xiàn)爭議,以多數(shù)考官的意見為準。
?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0年,第73頁。
? [明]諸圣鄰著,杜維沫點校:《大唐秦王詞話》,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1頁。
? [宋]王應麟:《玉海》,第一百五十一兵制,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
? [唐]李賀著,[清]丘象隨解:《昌谷集句解》,卷三,清初丘象隨西軒刻本。
? [清]無名氏:《說唐傳》,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336頁。
? [清]錢彩著,[清]金豐增訂,楊桐注:《說岳全傳》,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17年,399頁。
? 馬煒,蒙中:《西域繪畫5(天王·金剛)敦煌藏經(jīng)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第18頁。
? 鄭藝鴻:《明十三陵石刻武將服飾研究》,《藝術設計研究》,2019年第1期,第55頁。
? [明]羅懋登:《西洋記》,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161頁。
? [明]諸圣鄰著,杜維沫點校:《大唐秦王詞話》,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8頁。
? [清]陳端生:《再生緣(上)》,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第67頁。
? 故宮博物院編:《武備志》(第三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7-248頁。
?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金鎖甲,明津逮秘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