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樂
(山西焦煤集團官地礦,山西 太原 030022)
官地礦中四區(qū)軌道巷位于正前巷道3 150 m,主要為正前巷道中四采區(qū)運輸人員及物料。中四區(qū)軌道巷沿8#煤層,老頂為泥巖,直接頂石灰?guī)r,直接底8#煤,老底細粒砂巖,瓦斯絕對涌出量0.5 m3/min,煤(礦)塵爆炸指數(shù)23.17%,煤層自燃傾向性為Ⅱ類自燃煤層,巷道埋深在820 m~836 m。從巷道掘進情況來看,巷道所處地段的地質條件較為多變,設計采用錨網(wǎng)索支護,巷道在原支護條件下,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變形破壞問題,嚴重影響到巷道使用效果。
從現(xiàn)場勘查情況來看,巷道主要變形特征為:
首先,巷道頂板和兩幫變形較為嚴重。在已經掘進完成的巷道中礦壓顯現(xiàn)非常劇烈,多數(shù)巷道在掘進完成之后的兩周內,頂板下沉量均超過400 mm,兩幫收斂量超過500 mm,巷道呈現(xiàn)出“Ω”形,全斷面變形破壞明顯。
其次,巷道變形持續(xù)時間較長。不論是已經掘進了較長時間的巷道還是剛剛掘進的巷道,巷道蠕變就長期存在,且蠕變速度表現(xiàn)出較大的波動性,“時快時慢”的特點較為明顯。
第三,底鼓問題非常突出。因為在原支護的初期,忽略了對巷道底板的支護,導致多數(shù)地段的底鼓量超過了800 mm,底板噴層出現(xiàn)了非常嚴重的撕裂,幾乎所有噴漿層均沿著底角或者中軸線抬起,由于底鼓量較大,導致巷道局部斷面出現(xiàn)了明顯的收縮。
在巷道內設置了3個測點對巷道所處地段的地應力進行量測。得到的測試結果見表1所示。通過表1可知,水平應力為最大主應力,最大值達到了33.25 MPa,與深部開采實踐相符合,水平應力已經成為深部圍巖的最大主應力; 測壓系數(shù)平均值達到了1.34,測壓系數(shù)較高,巷道所處的地應力環(huán)境較為復雜;垂直應力平均值達到24.41 MPa,與根據(jù)上覆巖層容重與厚度計算的垂直應力基本相同。從地應力測試結果來看,巷道屬于較為典型的深部高應力巷道,在高應力作用下,很多本身較為堅硬的巖石,也表現(xiàn)出軟巖的特性,也就是“工程軟巖”,給巷道支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表1 原巖應力量測結果 MPa
選擇使用X射線衍射儀對巷道圍巖礦物成分進行研究,得到巷道圍巖中包含有較多的云母、高嶺石等膨脹性軟巖成分,這類礦物成分容易出現(xiàn)膨脹風化、泥化軟化的問題,給巷道穩(wěn)定性帶來的威脅較為明顯。同時,對巷道開展了窺視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兩幫孔口到孔內的65 cm~85 cm范圍內,巖體較為完整;在65 cm~145 cm范圍內巖體極為破碎;在100 cm~300 cm范圍內巖石較為破碎;在300 cm~420 cm范圍內巖體有明顯的裂隙;超過了420 cm后,巖體整體較為完整。通過鉆孔窺探,表明巷道松動圈的范圍在4 m左右。
從深部巷道支護實踐來看,若巷道處于泥巖等地質條件下,在巷道開挖后,會產生較為劇烈的應力重新分布,若不能提供出足夠的徑向支護強度,巷道通常情況下會出現(xiàn)較大范圍的變形破壞,在原支護條件下,錨網(wǎng)索支護所能夠提供的支護強度非常有限,圍巖應力峰值位置較為深入,導致巷道圍巖處于較為不利的二次應力分布狀態(tài),再加上巷道圍巖強度相對偏低,在高應力作用下,極易達到圍巖屈服極限,導致應力重新分布的范圍逐步向圍巖深部拓展,裂隙進入到持續(xù)發(fā)育狀態(tài),圍巖松動圈的范圍更大,原支護條件下的錨固效果逐步下降甚至錨固失效。因此,巷道原支護設計不夠科學是導致巷道出現(xiàn)大面積變形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4-7]。
從當前巷道穩(wěn)定性控制實踐來看,對于受到高應力環(huán)境、支護設計條件、圍巖形式等方面因素而影響到巷道穩(wěn)定性的巷道,特別是對于底板鼓起量較大的巷道圍巖,在進行返修支護時,主要可采取圍巖卸壓、優(yōu)化支護等方式。結合本次巷道出現(xiàn)的變形破壞問題,本次提出“錨網(wǎng)索噴+局部注漿加強+局部卸壓”復合返修支護方案,主要支護機理[8]為:
首先,在頂板打設錨索,通過錨索作用,充分發(fā)揮深部穩(wěn)定圍巖對淺部圍巖的限制作用,形成淺部頂板圍巖和深部頂板圍巖相互協(xié)同的變形體系,不僅有助于限制頂板淺部圍巖的變形破壞,同時,對于淺部圍巖所處的應力環(huán)境也能夠有效改善,從單軸應力狀態(tài)轉變?yōu)槿S應力狀態(tài),推動淺部圍巖所承受的高應力向深部轉移,有效保證淺部圍巖的穩(wěn)定性。
其次,在頂板與兩幫仍舊打設錨桿,更好提升淺部圍巖和錨桿所形成的支護結構的支護范圍,頂板錨桿與錨索形成深淺兩個支護殼體,有效改善頂板圍巖所處的應力條件,增強頂板支護效果。巷道兩幫錨桿長度也從原有支護條件下的2 000 mm增加到2 400 mm,更好發(fā)揮錨桿對兩幫的支護限制作用。
第三,在巷道兩底角打設注漿錨桿??紤]到巷道底板中包含有較多的膨脹性軟巖成分,同時也受到了底板水的影響而給巷道整體穩(wěn)定性帶來較大的威脅。返修設計在巷道兩底角打設注漿錨桿,通過注漿的方式,實現(xiàn)對底板圍巖出現(xiàn)的變形破壞裂縫有效封堵,提升巷道底板圍巖的整體性,增強底板圍巖的極限承載能力。此外,通過在兩底角打設錨桿的方式,也有助于在底板形成一個“錨桿+注漿液+底板圍巖”的復合支護結構,共同抵抗高應力對巷道底板帶來的威脅。
第四,在底板開展局部卸壓。通過設計卸壓槽的方式,為巷道圍巖底板變形預留出一定的變形空間,將底板的高應力有效釋放,在巷道底板形成“弱結構”,這個“弱結構”可實現(xiàn)對底板有控制的應力釋放,圍巖變形量也可得到有效吸收,對圍巖應力場分布情況實現(xiàn)有效改善,推動巷道底板應力峰值向深部圍巖轉移,讓巷道底板處于應力降低的區(qū)域內,實現(xiàn)對巷道底板的有效保護。
結合巷道實際情況,對巷道進行了重新設計,具體見圖1所示。
圖1 巷道返修支護方案(mm)
在返修支護方案實施后,選擇使用“十字交叉法”對巷道變形位移情況進行了觀察,得到巷道位移曲線見圖2所示。從圖2可知,巷道整體圍巖得到了較好控制,圍巖總體變形量相對于返修之前有了明顯下降,這表明,返修支護方案較好滿足了巷道穩(wěn)定性控制要求。
圖2 大巷返修后圍巖位移曲線
1) 深部巷道在“三高一擾動”的影響下,表現(xiàn)出相對于淺部巷道不同的力學響應機制,在深部巷道支護過程中,需充分結合深部巷道所處地質條件,對支護設計方案進行優(yōu)化。
2) 在深部巷道支護過程中,應結合巷道地質條件,對敏感位置、關鍵部位進行強化支護,不僅有助于提升支護效果,還有助于控制巷道支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