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古稱蕺( jí )菜。在浙江紹興有一座蕺山,相傳因蕺菜滿山而得名。王十朋在《會稽志》中說:“蕺山在府西六里,越王采蕺于此。”清悔堂老人的《越中雜識》“蕺山”條載:“在臥龍山東北三里,產(chǎn)蕺。晉王羲之宅在焉,后舍為戒珠寺,故又名王家山。”
當年,越敗于吳,勾踐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后被赦,回到越國后便臥薪嘗膽以圖強。當時,越國正遇上了罕見的荒年,越王便親自在山上尋找野菜度荒,在蕺山上發(fā)現(xiàn)了長得茂密且可以食用的蕺菜,便向百姓推廣。后來,越國百姓依靠這種有著魚腥味的蕺菜度過了荒年。蕺菜在民間便俗稱為魚腥草。
魚腥草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尤其臨水的溪邊,叢生,如生長在背陰一面,則會蔓生開去,“葉如蕎麥而肥”,鄉(xiāng)人也有叫“野蕎麥”的。魚腥草食法頗多,常見的是涼拌或清炒。
魚腥味其實是一種清香,嚼起來滿嘴清香繚繞,半日不絕,是別的菜蔬所無法比擬的。濃烈的魚腥味還有獨特的驅(qū)穢功能,激濁揚清,能夠清潔氣息。
便又要說到吳越春秋。說的是當年勾踐被囚吳時,患了口臭病,大夫范蠡便讓身邊的侍從大嚼蕺菜,憑很烈的魚腥味以解越王的口臭。對此,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有載:“越王從嘗糞惡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贬荼闶囚~腥草,《會稽賦》載:“岑草,蕺也,菜名。”清悔堂老人《越中雜識》也有這樣的記載:“越王嘗吳王穢后,遂病口臭,乃采蕺食之,以亂其氣?!笨磥眙~腥草與勾踐淵源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