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大運河,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上,那時只記得大運河是靠人工苦力挖出來的,是跟一位慘無人道、奢淫無度的大暴君聯系在一起的。因了這個緣故,大運河在我心里的存在,總有那么一點點說不出的如鯁在喉的感覺。直到多年后,來到江南,近距離接觸到它,再到運河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一切才得以釋懷。
已有千年高齡的大運河從遙遠的北方,歷經路途的各種坎坷,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了溝湖橫亙的江南,本已垂死掙扎的那一溝“絕望的死水”,在江南的溝、渠、塘、湖等各種水體的涌進下,一下子變得歡呼雀躍起來,仿佛歌唱家久啞了的嗓子痊愈后,又可以重新一展歌喉一樣。經過近些年的不斷治理和修繕,大運河河面變寬,水流更通暢,河水愈加清澈,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船激起了波浪,波浪推動著船更有力地向前駛去。
一個人獨自來到江南陌生的城市,步入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和對親人的思念不時攪亂自己的情緒。失意過、惆悵過、無助過,每當這時候,我總喜歡獨自一人站在運河大橋上,眺望遠方,看夕陽,看船來船往。在遠處,水光接天,水好似從天上奔涌而下,撒著歡兒一路走來,帶著夢想,懷著憧憬。夕陽下的運河,河面整個鍍上一層金色,難道是哪個調皮的娃娃,打翻了媽媽的指甲油瓶子調和出如此天然之色?
運河是包容的,再多的船駛進來都能容下,它從不拒絕船的來訪,哪管你高矮胖瘦,英俊邋遢。前面駛來一艘船,船頭上的房間懸掛著空調,旁邊還有一些晾曬的衣服,一個中年婦女正在洗菜準備晚飯。這些人是以船為家的,長年累月,日復一日待在船上,雖然陰晴不定,風吹雨淋,但船就是生活,就是依靠。有了依靠,便就有了夢想,便可以不斷去乘風破浪。只要船一直向前,總有一天定能達到心中的那個溫馨的港灣,便能“破樓蘭”而還。
每一艘船都裝載著一個或酸甜苦辣,或甘甜如飴,或揮之不去,或回味無窮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沒人知道故事的開頭,猶如橋上的人根本不知道船從哪里來,不知道故事的結局,猶如橋上的人亦無從知曉船將駛向何方。只有船里的人在故事中,故事如何發(fā)展,全憑船里人的演繹。當然,船里的人又何嘗能夠知道橋上人的內心世界,橋上人的故事呢?
隨著旁邊的高樓漸漸遮擋了西下的夕陽,湖面也慢慢暗淡下去,華燈初上,霓虹漸欲迷人眼,但船并沒有停止前行,生活仍將繼續(xù),故事遠未結束。
運河穿無錫城中心而過。
煙雨江南,給人的印象始終是亭臺樓榭,小橋流水,丁香姑娘,你儂我儂,煙波畫船。不錯,在外人眼里,水做的江南太過于柔弱,柔弱得就像女人的小蠻腰,經不住西風烈,北風緊,扛不住任何的風狂雨驟。若以此說江南沒有風骨,沒有氣度,那你就大錯之極。且不必說連綿的群山橫亙在城市腹地,撐起了整個城市的脊梁,更不必說太湖的容海納川的寬廣胸懷,單就運河的滔滔就足以彰顯城市的堅韌。
運河不舍晝夜,日夜兼程,一路走來,本就是勇敢和充滿生命張力的。它跨越大江南北,用自己的柔弱之軀,撐起了運河上船只的走來送往,千帆相競的繁忙景象。單艘貨船,馬力十足,像脫韁的野馬直奔向前,你稍微眨下眼,一個不留神或許就錯亂了視線,再也找不見你剛看到的那艘。船連船的長列,在陽光的直射下似游龍,若銀蛇,雄糾糾氣昂昂地也不甘示弱。水載著船,船裝著貨,把一批批的物資運送到所需之處,晝夜不歇,一刻不停,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竭盡全力,何其壯哉!
江南多雨,多的不僅僅是那連綿的霏霏淫雨,更多的是地處東南沿海而特有的禮遇——臺風暴雨。江南是要下大雨的,且夏季時常是強臺風裹挾著大暴雨。遇到夏天的強降雨,運河也是用最大的胸懷,憑著一己之力來解決無錫人的后顧之憂。你看吧,小河里,雨巷中,街角邊,幾乎整個城市的積水都涌入了運河里,水多到將要溢出圍欄,但運河仍舊無聲無息,不卑不亢,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向遠方,找到合適的歸宿。運河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守護一座城。城市平安,百姓無恙,運河依舊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
運河穿城而過,定然會與人們的生活有更多的交集。這里的人喜歡水,與水為伍,伴水而生。很多的民居是沿河而建,傍河而設。運河與人居僅一墻之隔,半步之遙。沿河的居民喜歡看河,樂意觀船。飯前餐后,三五成群,圍在岸邊,守著運河,說天道地,談笑風生,不亦樂乎。亦有甚者,夏日暑熱,在運河岸邊,支起折疊桌椅,端上簡單的飯菜,嘬著最美的河蝦,呷一口冰凍的啤酒,看著波光粼粼的河水,頗有當年曹孟德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英雄氣概。運河完全融入了這個城市的生活,不但造福著這一城的百姓,更給以護佑,給百姓帶來好運氣。
大運河在歷史上的多次開鑿下,運輸便成為其主要功能。這一運,它再也沒有停下行走的腳步,在“逝者如斯”的時間積累成的歷史長河中,已默默堅守了千年?,F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路網更密,速度更快,一再刷新著人們從未有過的認識和體驗??芍^是博盡了眼球,搶盡了風頭,甚至天上的飛機也一遍遍在頭頂呼嘯著提醒人們它的不甘示弱。
大運河全然不顧人們的“移情別戀”,它就像一匹負重駝了東西的老馬,埋著頭,駕著車,邁著堅實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不舍得停下來喝口水,喘口氣,甚至沿途的美景它都無暇流連。雖身體疲憊,但目光依舊矍鑠。它一心只想著能把主人需要的東西盡快地運送到目的地,便晝夜不息,日夜兼程。近些年河里的船只越來越多,大運河負重越來越大,但它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所有的艱難困苦都默默承受,為主人分憂解難,那是大運河一生不變的承諾。我們在為長江黃河大聲歌唱之時,怎么也得為大運河哼上一小曲吧?
知恩圖報乃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大運河滋養(yǎng)了沿岸的百姓,帶動了沿途城市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沒有忘記,近些年,對于大運河的疏通修繕改造便是明證。拓寬挖深加固,水多起來了,船多起來了,景觀亦多起來了,大運河舊貌新顏,精神抖擻,容光煥發(fā)。
它沒有振聾發(fā)聵的咆哮,沒有涓涓細流的間關鶯語,大運河在默默無語地流淌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它就是這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一貫任性,“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當年隋煬帝楊廣的任性與大運河不可同日而語。楊廣為了一己之私,耗盡了百姓錢財,聯通大運河,僅是為了“煙花三月下揚州”,如此任性奢靡,歷史罕見。但不可否認的是,客觀上楊廣也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否則我們怎么會更加重視運河文化?古人中還是皮日休看得最為清楚:“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給功不較多?!睔v史我們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只能更好地去享受大運河帶給我們的恩惠和慰藉。
運河文化博物館、運河文化節(jié)、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以及最近興起的運河文化旅游,這一項項傲人的成績,無不彰顯大運河獨特的文化魅力。楊廣當初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遭世人唾罵的“壯舉”,如今卻儼然成為眾多人的精神所系,心之所向。
大運河流水淙淙依舊,過往船只繁忙亦然,運河外的馬路上照舊車水馬龍,熙來攘往。雖不刻意追求,但不經意間大運河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卻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