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蕾
正如散文題目《萬千復(fù)數(shù)》給人的印象一樣,在閆文盛的文字中,對外物和自身的體認在不同的境遇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情打量。閆文盛的表達并不滿足于淺白的平鋪直敘,他的觀察敏銳而又深刻,而每一次寫作,就像是一次決絕的探索,他要把思考的觸角一直延伸到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角落,希冀著從中能夠挖掘出些最本真的情思。而這些探索,又使文本具有了豐富的可解讀的空間,讀者閱讀的時刻,也不斷跟隨閆文盛的表達進行探索與反思。
嘗試一種“高度的想象” ,探求散文表達的“加法”。在閆文盛的寫作中,想象的筆觸不斷鋪展,奇崛的形象也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這可以看作是一種“高度的想象”,即作者“從視覺方面想象他的演員所見到的一切和他所認為他所見到的一切、他所夢見的一切、他所記得的一切、在他面前呈現(xiàn)的一切,或者他所聽到的一切。正如他必須想象他用以促進這一視覺誘發(fā)過程而使用的比喻的視覺內(nèi)容一樣”。這種想象高度凝練而又顯得自由無羈。
正如卡爾維諾在《文學(xué)千年備忘錄》中評述但丁《神曲》章節(jié)里《煉獄》中詩句時所談到的,“想象是一個有雨飄落的地方”。在寫作中,“形象是從天上如雨般降下,亦即是上帝把它們送到他面前的”,語言的準確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在對一種事物或者情緒展開描述時,閆文盛不斷地用這種“高度的想象”進行著表達的“加法”。這種“加法”并不是簡單地堆加詞語,也不是一味地寫作晦澀的句子,而是將要描述的事物或者情緒付諸于不同的形象或是情境之中來呈現(xiàn),并在描述中不斷地加以議論,使得思維的深度不斷延展,如同一束光,在暗夜中不斷蜿蜒游走,不斷與豁然開朗的時刻相逢。譬如《風(fēng)云》中,對寫作中的“共情體驗”進行的情境化描述。寫作者和被寫者之間的關(guān)系源自共情,但作者并未直接展開對“共情”的描述,而是以一個橫剖式的想象情景展開,“寫作者看到被寫者在擊鼓,而且能夠?qū)λl(fā)出的壓迫心臟的力度感同身受”,行文至此,情境戛然而止,尚有余味,但作者意猶未盡,繼續(xù)展開對“共情”的議論,“寫作者只有擁有了被寫者作用于寫作一事上的明晰的鼓舞,寫作的意義才得以彰顯”。作者的思路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繼續(xù)前行到對山水的體認上,寫作表達的有時蒼白,對其中他物的介入和思考,更像是一種自我貫穿式的追問,作者仿佛面對的是眼前所思的無限延伸,探索的腳步借助筆力不斷鋪展開來。在對“他物”的思考中,這種表達的“加法”仍在繼續(xù),“他物也是雜質(zhì)”,這些“他物”被從不同的想象情境展開:“測繪師心中突兀涌動的風(fēng)云”“上帝的手足”“臉朝天空的人揚頸所感受到的天暈地旋感”“夢境里的赤松子”。這樣的表達在《萬千復(fù)數(shù)》中還有很多,《聚美的山峰》中,以“臥牛的場地”“風(fēng)雨剝蝕的天空”“披頭士的舞”“錢幣”“黑土包”對山峰的樣態(tài)進行描述,而這些描述并不僅僅停留在外在的模樣,那些從山峰旁走過的孩子,又對山峰有了新的觀照。又如《所有人的太陽》中,“山谷里的風(fēng)吹上了它已被固定下來無法伸展的額頭”。每一次表達的“加法”,都是對所描述的事物或是情緒的一種新的體認和探索,也使表達更具有“詩化”的意味。
詞與物的新奇搭配催生的奇特化意味?!度f千復(fù)數(shù)》中的詞與物的搭配常在讀者的意料之外。比較典型的如《沉睡之人》一節(jié)中,對“白色”的描述,打破了刻板印象中的種種特點,賦予其“火焰”“蜜蜂”“衣領(lǐng)”等物的具體觀感,這些搭配使得文字的表達更有新奇效果,“一切都是未完成的因此夜雨”,在情感與“夜雨”的交會中,思緒由物到情再轉(zhuǎn)回物,對內(nèi)心的探求是堅決的,但這種探求沒有固定的答案,它們更像是一些喃喃自語,訴說著夜雨和朝露,也訴說著內(nèi)心中的無限思緒。言說的盡頭令人覺得仍是迷離,像是一些無限延伸的思索,它們高度凝練又充滿了跳躍的火花。這種不斷延展解釋的形式,“每一個補充都長久地保持懸置和破碎。這一連串?dāng)嗔训谋ㄐ缘慕忉專纬闪艘欢沃i一般的、既清澈又晦暗的文本,被這些編定了的敞開轉(zhuǎn)變成一種無法攻克的堡壘” 。閱讀者抓著作者的只言片語苦苦探求之時,作者的表達卻已然做了更為劇烈的跳躍,閱讀者能夠抓住的是文字之中的一種內(nèi)涵,寫作者卻已經(jīng)提供了無限的縱深和可能。詞與物的搭配在意料之外,而語法上的搭配更令讀者在閱讀中不得不停下來,思考后再繼續(xù)閱讀,而這些搭配產(chǎn)生的新奇效果和“斷裂”意味,或許是寫作者的欣喜時刻;對讀者而言,卻有著別樣的閱讀滋味。這種的表達在文章中俯拾即是,《那些虛幻的碎影子并不堅實》中,對“時間”的描述別有意味,“時間被限定在那種清奇生死里并不回頭,你垂目四顧,時間多么寧靜而小啊,它照射著但并不回應(yīng)。隔過山去,又是一番人流涌動的街景”;《筆記》中寫道“我注意到,在一些筆記中總有磅礴的破碎深藏”;又如《終始》中的“時間并不是連續(xù)的,它由許多充滿了毛刺和荊棘的裂縫構(gòu)成”,抽象的概念被以具體的物象呈現(xiàn),而這些物象也具有相對尖銳,帶有觸感的振動或是刺痛。在這些詞與物的搭配中,常識與新奇的表達互相碰撞,催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復(fù)雜和斑駁感。
流動畫面建構(gòu)的冷調(diào)“寓言”。在《萬千復(fù)數(shù)》中,想象的畫面不斷出現(xiàn),這些畫面給人以迅疾的印象,它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動感的,語言不斷推進,畫面中的物也不斷流動。在《那射出去的光如何收回來?》中,閆文盛寫道,“光芒是四角的怪獸,它到處都有,向四面八方,綻放那種涌動的花環(huán)”;《脫穎而出的故事》中,“貫通宵夜的河也會唱歌,它們‘嗚啊嗚啊徹夜作響,你不要驚悚,這是它們的贊頌,只有神童才會記得和寫下”;《如果我不從事思考》中,“我拖著一把斧柄獨行森林,你要知道,古生物貫穿其間,它們總是發(fā)出嘯叫和嘶鳴”。流動的畫面在《萬千復(fù)數(shù)》中還有很多,這些畫面中,視覺或是聽覺都被推向一種極致,這種流動感也使得前一段的文字意味還在延伸,后一段的文字卻已經(jīng)不可遏制地展開了,前后的貫通并不在文字本身的含義上。前一畫面的余味一直縈繞,新的流動畫面又不斷出現(xiàn)。畫面中,多呈現(xiàn)冷調(diào)的色彩,“昏黃”“灰色”“萎黃”“灰黃”“黑色”“白茫?!?,而畫面中的物象,如“磷火”“白鶴”“云鶴”“落日”“斜陽”“荒草”等等,也時常給人以奇崛或是清寂之感,在流動的畫面中,即使暖色出現(xiàn),也更像是一種冷調(diào)的極致,譬如在《未來的石柱》中那幅令人覺得驚異的畫面“只要你獨身經(jīng)過那里,樹葉就會像酒鬼一樣垂落。它們歡樂地變得金黃,突出。它們歡樂地種下扁豆。它們戰(zhàn)栗著,看著急行軍的隊伍如蜿蜒的巨龍飛過去了。你靜靜地坐在當(dāng)夜。有時一扭頭,就看到了村外荒曠之地的磷火”。盡管其中重復(fù)地出現(xiàn)“歡樂”,出現(xiàn)明亮的“金黃”,但這些在流動的畫面中卻帶著難以釋懷的傷感,這些畫面更像是一些難解的寓言,在被解讀的過程中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思考維度。這些冷調(diào)的“寓言”在情感上是明晰的,大多帶有一些牽連不斷的憂傷意味,但除卻憂傷,也更有一種曠然釋懷的情緒在其中。“水瘦山長,你像一個提燈行路而遙望相間的農(nóng)夫……那里山花靜悄悄地綻開,你頭頂?shù)脑律桶酌C5难?,都在靜悄悄地綻開”,頗帶有中國古典意味的畫面中,除了那些無可奈何,更多的是面對蒼涼時心境中的灑脫與淡然。
跳躍式的表達和縱深的思考脈絡(luò)。作者用文字構(gòu)建高山和峽谷,讀者閱讀的過程,像是不斷地翻越層巒疊嶂,語句間的“斷裂”處蘊藏著縱深的思考脈絡(luò)。在《風(fēng)云》中,作者對寫作最令人迷戀的部分展開探求時,語句間呈現(xiàn)出跳躍的節(jié)奏。作者的筆觸游走,在流沙的消逝以及原野的鋪展之間,勾勒“寫作之根”的輪廓,淺淺的白描間,引導(dǎo)閱讀者跟隨其表達的節(jié)奏,不斷地在腦海中形成流動的畫面。而閱讀至此,讀者不得不停下來,聯(lián)系自己的體認去解讀這些畫面“寓言”的意味。思維的光芒和閱讀的收獲,很難在初讀時刻就隨手摘取,它們隱藏在表達的繁密枝葉背后,是需要深挖內(nèi)心才能擁有的所得。又如《萬千復(fù)數(shù)》小節(jié)中,從一點露珠出發(fā),到宇宙草木的遼闊,再到寫作者頭頂?shù)娜f千星云和迅疾囈語,到原始的生殖、世事的重復(fù),流動的畫面密集地出現(xiàn),每一處畫面和議論帶來的都是一種縱深的思考,省略了其中的過渡以后,閱讀者不斷地攀登又不斷墜入深谷。結(jié)尾處作者將這些流動的畫面與思緒聚焦為一點,“在我們視線的一個逼仄空白處”是“勾繪前生”的隆鼻的祖母,世間萬千,時間漫長,境遇波動與重復(fù),表達過程中,一個個流動的畫面寓言和結(jié)尾的逼仄空白處畫面形成了強勁的張力。但解讀過后,萬千的重復(fù),時空的遼闊,奔騰的動感轟然靜止,在畫面的余味中,使人頓覺釋懷與安定。閱讀的過程也是跟隨作者不斷探索的過程。這種探索建立在讀者與作者文字共情的基礎(chǔ)上,而這種共情,是有難度的寫作,也是有難度的閱讀。
作者正如同《風(fēng)云》中的那些寫作者,有著赤誠的心,苦苦地求索。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體悟到那些寫作者的情緒。文字不再簡單地只是呈現(xiàn)它最淺表的意義,而是期待著遇見“理想的讀者” ,從而在閱讀中和作者一起體認那些文字背后的涵義;即使現(xiàn)實中的讀者并不能完全符合“理想的讀者”的標準,但這也讓文本具有了更豐富的可解讀的空間。閆文盛的寫作賦予了文字以更豐富的內(nèi)涵,那些流動的冷調(diào)“寓言”、新奇的詞與物搭配、“高度的想象”和跳躍的思考縱深,都使得文本本身成為一種表達的探索,如同一條幽深的隧道,行走其中的作者和讀者,都會在前行的路上,不斷邂逅來自思維的光芒。
作者簡介:丁蕾,筆名星秀,1992年出生于山東淄博,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批評。小說、散文、評論作品見于《山東文學(xué)》《廣州文藝》《福建文學(xué)》《散文》《百家評論》等刊物,有短篇小說被翻譯發(fā)表至國外?,F(xiàn)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