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關(guān)興中學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外在線索組建主題單元,同時以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如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相配合進行專題設計。除閱讀部分外,還設計了與閱讀部分相照應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理念,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
為了在初中階段的總復習中落實《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我們近幾年進行了專題式復習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們認為初中階段的總復習,它的目的不單是鞏固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更應該是知識結(jié)構(gòu)的完善和各種能力的再提升。應通過復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更大提高,而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升學考試,而進行專題式復習,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最佳途徑之一。從學習論的角度看,專題學習是從事物的聯(lián)系中認識事物,或通過事物的若干側(cè)面來認識事物,或從對比的辨析中認識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避免學習中的片面性。具體到語文復習上,專題復習便于學生把語文知識轉(zhuǎn)化為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識的記憶上;可以使學生有比較濃厚的興趣,進行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從而改變以往機械地講、被動地聽、枯燥地練的局面。
基于上面的考慮,我們將初中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組建為若干大小不一的專題來進行復習。專題復習內(nèi)容既突出中考必考的內(nèi)容,也涉及不在中考命題范圍的教材中的內(nèi)容;既關(guān)注課內(nèi),更補充一些課外的學習資源。如我們將古代詩文設計為:(1)孔子和孟子;(2)諸葛亮;(3)陶淵明;(4)韓愈和柳宗元;(5)范仲淹與歐陽修(附:王安石詩《登飛來峰》);(6)蘇軾;(7)《詩經(jīng)》與李商隱的兩首愛情詩(《夜雨寄北》、《無題》);(8)李白與杜甫;(9)白居易(附劉禹錫);(10)杜牧的詠史詩與《潼關(guān)懷古》;(11)《觀滄?!?、《龜雖壽》、《過零丁洋》、《己亥雜詩》;(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天凈沙·秋思》;(13)詞(包括李煜《相見歡》、晏殊《浣溪沙》、辛棄疾《破陣子》);(14)其他古詩文。寫作、現(xiàn)代文閱讀也組建若干個專題(略)。
1.激發(fā)了學生復習興趣。可能是受文選式教材編寫方式的影響,對古詩文的復習一般采用“各個擊破”的方式。一篇篇、一首首地反復練習,學生練得枯燥乏味又無可奈何。采用專題復習,就可以激發(fā)學生復習的興趣。如,《出師表》一文,思想內(nèi)涵豐富,單就課文本身進行復習,做再多的練習也不一定使學生真正領(lǐng)會此文和理解諸葛亮其人。鑒于此,我們在《諸葛亮》專題中,將(1)《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2)《隆中對》中的諸葛亮、(3)《出師表》表現(xiàn)出來的諸葛亮、(4)杜甫《蜀相》、陸游《書憤》對諸葛亮的評價綜合起來。以(1)、(2)為鋪墊,(3)為中心,(4)為總結(jié)組織復習,調(diào)動了學生的復習積極性,也對《出師表》及諸葛亮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情感上也受到了更多啟迪與教育。
2.使零散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化。受教材以主題或文體組織單元的局限,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被安排在各個年級的教材中,是很正常的。復習時候,就應該將他們組織在一起進行復習。這對了解作家、理解作品都是十分有益的。蘇軾是中國古代對后世影響很大的作家,他的《記承天寺夜游》與《江城子》、《水調(diào)歌頭》,體裁有異,主題不同,但都表現(xiàn)了蘇軾在逆境中的心態(tài)——蘇軾的人格魅力的核心要素。將三篇作品放在一起組成《蘇軾》專題,無疑會使學生在復習作品的過程中,對蘇軾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3.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通過復習提
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適當補充新的教學資源。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對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變革影響極大。雖然他的作品一般不作為中考命題的材料,但初中階段的語文復習中,魯迅無疑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為此,我們在《魯迅》專題中,除了復習四類作品:(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回憶散文);(2)《風箏》、《雪》(散文詩);(3)《社戲》、《故鄉(xiāng)》(小說);(4)《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議論文)外,補充了《自傳》、《自題小像》、《自嘲》、《彷徨1 題辭》。這樣的安排,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真正讀懂魯迅作品奠定了基礎(chǔ)。
4.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課程標準》新使用的名稱,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zhì),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是教學(包括復習)的終極目標。為此,我們在《孔子與孟子》專題中,除重點復習《論語十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外,復習《兩小兒辯日》,補充《論語》名句,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進一步認識孔子;復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補充文言短文《孟母三遷》,強化對孟子的認識。
將孔子與孟子結(jié)合起來,總結(jié)儒家學說對后代的影響——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現(xiàn)在依然影響著國人。在《韓愈和柳宗元》專題中,韓愈部分除復習《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馬說》外,補充短文《驥遇伯樂》將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起來。柳宗元部分除復習《小石潭記》外,復習詩《江雪》補充閱讀寓言《黔之驢》,介紹《永州八記》,都收到很好的復習效果。在《李白與杜甫》專題中,通過《行路難》和《春望》的復習,理解兩大詩人作品基本風格的不同,再輔以兩大詩人的其他作品,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總之,專題式復習模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復習興趣,使零散的知識內(nèi)容系統(tǒng)化,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