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嚇丁
莆田市秀嶼區(qū)實驗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地背景下,我國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求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依據(jù)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究,其主要分為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以及文化意識四大組成成分。而在這四大成分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文化意識就是學生自身價值取向,能夠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文化意識代表著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對各種差異也具有寬容態(tài)度,對各種文化成員的理解、共情能力。當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時,將會促使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態(tài)度,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獲取以及處理各種知識,并且在跨文化交際中合理采用,提升應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意識并不是單純局限在英語文化內容當中,而是能夠和任何語言開展跨文化交流。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學態(tài)度,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確保學生成為新世紀的優(yōu)秀人才[1]。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在言語交際中存在對跨文化的錯誤理解以及發(fā)生文化沖突。而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英語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意識,加強學習和反思,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在授課中要讓學生掌握交際對象所在文化的禁忌語,其中像four-letter words 以及英語會話當中涉及隱私的問題,宗教、年齡、婚姻。上述話題雖然在漢語表達中顯得較為平常,但是,從文化差異上來展開分析,在英語中都是屬于禁忌話題,如果在采用英語中存在不當行為,那么會引發(fā)較為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存在文化沖突。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注重指導學生掌握和理解在日常交往中采用表達手段的文化含義,其中在日常社交環(huán)節(jié)中所采用的請求、道歉、打招呼等情景,英語和漢語在表達上都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性,而且對于部分知識儲備較為薄弱以及并未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在采用部分高頻率的英語表達形式時,會存在套用漢語表達形式的問題,隨之社會用語失誤的現(xiàn)象發(fā)生。教師還應當重視語言當中的文化負載詞匯以及表達形式。對于文化負載詞匯以及表達形式來說,其所包括的范圍具有廣泛性特點,其中主要有神話、文字典故等。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文化內容在外語中所應當采用的規(guī)范性表達形式。要求在后續(xù)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合理將我國風俗習慣融入其中,像傳統(tǒng)美德、節(jié)日等,實現(xiàn)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講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2]。
為了實現(xiàn)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英語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并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教師應注重改變傳統(tǒng)教學形式。當前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教學工作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文化導入法”,換一句話說就是把文化當做進入語言知識學習以及語言能力掌握的背景知識,實現(xiàn)讓學生在較為熟悉的話題學習中全面掌握各文化知識以及背景。對于文化背景來說,其實只是文化重點知識以及文化意識的一部分。其和文化相關的內容主要是包含在字里行間以及各語段當中,所以很難落實采用“導入”的手段來讓學生全面理解。在這時,教師就應當注重合理“滲透”,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漢語和英語文化在表達形式上所存在的不同,并落實將其靈活地采用在自身跨文化實踐當中。
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對于學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來說,會在實現(xiàn)對文化對比、感知研究以及實際體驗的動態(tài)形式過程中開展,采用上述各種途徑會讓學生在本質上避免本土文化所存在的負面影響,更加深入了解異域文化,并加強感受跨文化交流的語言。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這一動態(tài)教學工作時,作為英語教師要把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相互融合,并采用各種情景教學手段授課,像,表演教學法、演講教學法、欣賞教學法,最終提升學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文化意識[3]。
總結: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充分地意識到在初中英語教學工作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應始終關注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英語作為主要科目之一,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加強對中外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優(yōu)秀文化的全面認知,積極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取多樣文化知識,比較文化差異,吸收文化精華。而教師也要具備一種終身學習意識,善于反思,總結教學經(jīng)驗,不斷地改進教學工作,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道德品質具備自尊、自強、自信品格,為確保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以及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