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余慶縣關(guān)興中學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作用。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怕學文言文,甚至討厭文言文。我覺得這種現(xiàn)狀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讓初中學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著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弊x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熟悉詞匯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jié)奏,最后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qū)W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qū)W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yīng)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于掌握,難的在于一些復雜的句子內(nèi)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惫盼闹幸粋€字就是一個詞?!翱梢浴惫帕x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yīng)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倍豢烧`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蓖ㄟ^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jié)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chǔ)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將朗讀貫串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钡拇_,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內(nèi)驅(qū)力。
1、適當?shù)膶?,?chuàng)設(shè)情境,把學生領(lǐng)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fā)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課堂情景劇,對于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后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xiàn)出極高的熱情,并且運用適當?shù)膬?nèi)心獨白,略微夸張的表演將周亞夫?qū)④姷男愿?,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jié)課的具體設(shè)計上,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shè)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yīng)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白寣W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yīng)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xiàn)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圣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lǐng)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边@段話不僅適用于現(xiàn)代文教學,也適用于文言文教學?!缎抡n標》指出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guān)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yōu)美,富有表現(xiàn)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存在的“疑難雜癥”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fā)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fā)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yǎng)成鉆研的習慣。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yīng)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shè)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