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巨人的肩膀

        2020-11-10 07:19:08李博
        關(guān)東學(xué)刊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語言

        [摘 要]傳統(tǒng)中國式的思維方式貫穿著一種源于先秦時代道家的氣質(zhì),重體悟而輕理性、重“意”而輕“言”。與儒家式的“文以載道”不同,道家更相信“言不盡意”“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因而在道家看來,在對“道”的認(rèn)識上,語言非但不是幫手,反而成了障礙。道家雖不像儒家那樣陽剛偉岸,卻是潤物無聲,其思路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yuǎn)至極。道家的這種見解在哲學(xué)上不可謂不深刻,然而這種輕視邏輯與語言的態(tài)度,客觀上卻造成一個結(jié)果,即最高的知識不能以直觀的語言加以表述,也無法為明確的邏輯所闡釋,因而也不易于傳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知識的積累。而“積累”卻正是創(chuàng)新、科學(xué)、乃至于文明健康發(fā)展的必要前提。

        [關(guān)鍵詞]體悟;道家;得意忘言;不立文字;因明學(xué)

        [作者簡介]李博(1980-),男,哲學(xué)博士,中央民族大學(xué)哲學(xué)與宗教學(xué)院(北京100081)。

        從公元前1世紀(jì)到公元15世紀(jì)的漫長歲月中,中國人在應(yīng)用自然知識滿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經(jīng)勝過歐洲人,那么為什么近代科學(xué)革命沒有在中國發(fā)生呢?[英]李約瑟:《中國與西方的科學(xué)與社會》,潘吉星編:《李約瑟文集》,沈陽:遼寧出版社,1986年,第80頁。]

        這是英國科學(xué)史家、中國科學(xué)院的外籍院士李約瑟(JosephTerence)在其著作《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中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問題,即“李約瑟之問”。它的通俗表達(dá)是“為什么中國古代在技術(shù)上曾領(lǐng)先世界,卻沒能發(fā)展出科學(xué)?”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人們早已有了各自的答案,地理原因、社會原因、政治原因等等,筆者此處不想細(xì)談;這里,筆者倒希望借這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談?wù)勎覀冞@個民族的某些特點。

        一、“體悟”為本

        我們是一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從晚清開始接觸西方文明以來,各種外來思潮、主義輪番傳入。從大家對這些“主義”的態(tài)度就能看出來,哪種思想傳入的越晚近,越會得到人們的青睞。我們不只喜歡“新”,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喜歡“舊”,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大重視積累前人的所得——得到了新的,就把“業(yè)已取得的舊東西”給扔了。

        這種“不重積累”的性格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比如,我們熱愛“創(chuàng)新”,不只是科技要創(chuàng)新,企業(yè)要創(chuàng)新,還要“萬眾創(chuàng)新”,甚至連治國之道都標(biāo)榜“理論創(chuàng)新”。但是,在大談“創(chuàng)新”的同時,卻無人談“積累”。而在英美文化中,“創(chuàng)新”的前提,無疑正是“積累”,不積累哪能談什么創(chuàng)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反倒是古人跟西方更有共同語言。

        人們都知道英國那位天才的艾薩克·牛頓的名言: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yuǎn)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theshouldersofgiants.)Isaac Newton,“LetterfromSirIsaacNewtontoRobertHooke”.HistoricalSocietyofPennsylvania,Retrieved7June,2018.]

        這句話其實并非雞湯,也不是拿來諷刺那位與他爭鋒的駝背的胡克院長,這是地地道道的英國傳統(tǒng)觀念。牛頓此語中的“巨人”是誰?沒錯,“巨人”就是指前人,“巨人的肩膀”就是指前人的積累?!皠?chuàng)新”的捷徑,不是去“重新發(fā)明輪子”;真正的“捷徑”是去利用一切前人已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去開創(chuàng)新的東西——前人的積累并不是今人的阻礙,而是助今人登天的梯子。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確實有那么一些成分,是不大注重、也不大利于“積累”的。要知道,“積累”也需要前提,它的前提是“可積累”。“可積累”的知識才能夠積累,然而我們傳統(tǒng)中的某些因素恰恰不利于文化的“積累”,乃至于“不可積累”。“可積累”的知識,一定是易于學(xué)習(xí)的,從而才能易于傳承。這樣的知識,就必定是以最大眾化的語言、最普通人的邏輯就能夠表達(dá)清楚的。如此,才易于后人學(xué)習(xí),也才能夠被傳承于后世。可我們的某些傳統(tǒng)思維模式,卻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們重視的不是語言與邏輯,而是“體悟”。

        說到“體悟”,它是一種認(rèn)識的方法;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方法,則與其背后的一種認(rèn)識論有關(guān)。儒家越到后世也越是具有這種色彩,宋明時代的理學(xué)、心學(xué)無不如此。但在孔子時代,儒家可不是這樣,也不大談?wù)撃切┥願W的超驗概念,《論語》之中夫子頂多涉及幾句“天”“道”,且多言及輒止,并無深入探討;而像天理、人欲、性、體、心、氣、陰陽、太極、無極等等這些高深的“超驗”概念,孔子幾乎沒有提及??鬃铀劦?,多為看得見摸得著的,也就是經(jīng)驗上的東西,如“禮”;頂多談一談“仁”,那也是以經(jīng)驗性的情感為主——這些東西只要是那個時代的人,大家都能理解,并不需要過多的“體悟”。

        所以,孔子的方法更側(cè)重于“學(xué)”,“學(xué)”即經(jīng)驗性的認(rèn)知。而“體悟”這種方法,則面向的是超驗的認(rèn)識,即對“道”的認(rèn)識,就是所謂“悟道”。

        先秦時代,道家比較看重的是“悟”,比如《老子》談“無為”的那段非常著名的格言: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章。]

        其實這里就隱含著對儒家的貶低。“學(xué)”是儒家最常用的方法,比如孔子就說“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皩W(xué)”是經(jīng)驗性的認(rèn)知,道家是不以為然的。

        在道家看來,經(jīng)驗性的“學(xué)”是做“加法”,今天學(xué)了冠禮、明天又學(xué)了賓禮,經(jīng)驗知識總是越學(xué)越多,所以叫“為學(xué)日益”,“益”就是指“增加”。而且,道家認(rèn)為,這種經(jīng)驗性的認(rèn)識是膚淺的,看不到本質(zhì)。本質(zhì)是什么?本質(zhì)就是超驗的、形而上的“道”。對“道”的認(rèn)識就是做“減法”。道家這個思路與古希臘理性主義幾乎是一回事,“為道”就如同古希臘的“抽象”方法,是從具體到一般、從經(jīng)驗到理念,它是從許多的經(jīng)驗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zhì)內(nèi)涵。越抽象,概念的“內(nèi)涵”就越小,亦即“為道日損”,“損”就是指“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損之又損”),最終概念的內(nèi)涵就成了“無”(“以至于無為”)。那么,為什么“無為而無不為呢”?因為邏輯學(xué)中有個規(guī)律,概念的“內(nèi)涵”越小,其外延越大;內(nèi)涵是“無”,則外延是“無限”,因而以“無為”為手段就可以達(dá)到“無不為”的目的,正言若反。當(dāng)然,這是從認(rèn)識論的角度來說;而如果從政治學(xué)的角度來說,“無為”則是一種英格蘭古典自由主義式的深刻思想。

        所以,道家對經(jīng)驗性的“為學(xué)”是很不屑的,那是低級的,他們認(rèn)為,“為道”才能得到“真知”。既然道家看不上經(jīng)驗性的“學(xué)”,那么,他們該如何才能認(rèn)識超驗的“道”呢?經(jīng)驗之外的認(rèn)識路徑,主要是兩條路,一條是古希臘式的理性之路,另一條則是側(cè)重于感性的“體悟”之路。道家在“為道”的方法上顯然不是理性與邏輯的路數(shù),而是“體悟”的方式。

        盡管道家與西方古希臘理性主義哲學(xué)有不少共同點,但在認(rèn)識方法上卻很有中國特色。在西方,古希臘重理性、邏輯與語言;古希臘人所謂的“理性”,最早就是指自然的“邏各斯”(Logos),亦即“自然的邏輯”,人類的邏輯無非是分有了自然的Logos;而語言則是邏輯的載體,所以西方秉承這種傳統(tǒng)至今都是把自己的科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甚至藝術(shù),盡可能地建立在邏輯與語言的基礎(chǔ)之上。然而,道家卻完全相反,道家首先就是貶低語言,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漢代文帝之前,本句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后為避諱漢文帝“劉恒”之名而改為今天通行本的“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dá)出來的“道”,就不是那恒常不變的終極之“道”,以語言講出來的就不是真理。

        二、“言”與“意”

        《周易》是儒家經(jīng)典,而道家也十分重視“易”的思想,“易”中也確實蘊含著道家的智慧,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就出自《周易·系辭》?!断缔o》中還有一句話也與道家的認(rèn)識觀念十分符合: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系辭》。]

        這句話是說,“文字”無法完備地表達(dá)“語言”;而“語言”也無法完備地表達(dá)人的“意”。文字能否表達(dá)語言,暫且不論;但“語言”能不能完備地表達(dá)人的“意”呢?在筆者來看,“言不盡意”這句話無疑是“對”的。人的思想、情緒、感受,這些東西就是“意”,它們顯然是無法完備、精確地用語言與文字來表達(dá)的。

        這個問題翻譯領(lǐng)域也常常遇到,西方的書,尤其是西方文學(xué)作品的漢語譯本,就很難讀出原文的“意”,這就是“言不盡意”。尤其是感性的東西,如詩歌,那些讓西方人淚流滿面的詩,翻譯成中文,卻往往讓人味同嚼蠟。其實不是人家的詩不好,而是人家詩中之“意”難以用另一種語言來把握;我們的漢詩譯成英文也是一樣。

        好比這句詩:

        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胡適先生曾批評過毛澤東主席的詩詞,但筆者認(rèn)為《憶秦娥·婁山關(guān)》堪稱上乘之作,這兩句詩的意境絕佳,寓情于景,回味無窮??墒沁@樣的“意”,譯成英文的話,還能留存多少呢?英文讀者又能讀出多少來呢?所以,越是文學(xué)、藝術(shù)、詩歌,越是感性的“意”,越是難以翻譯;而越是理性的東西,反倒越不會失真,幾何學(xué)教材無論翻譯成哪種語言都不會有多大問題。

        道家就是這樣看待語言與“意”的關(guān)系,即語言并不能完全表達(dá)“意”。所以,就算一個人已經(jīng)“悟道”,已經(jīng)明白了“真理”,也是講不出來的,因為“言不盡意”。那么,關(guān)鍵推論來了:語言所表達(dá)出來的,就一定不是“道”,甚至還隱含著更為極端的看法;語言所表達(dá)出來的,就一定是錯的,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盵《老子》第五十六章。]

        當(dāng)然,以我們今天的邏輯分析可知,嚴(yán)謹(jǐn)?shù)刂v,即使語言所表達(dá)出來的一定不等于“道”,但畢竟可能會有一部分符合于“道”。然而古人并沒有嚴(yán)謹(jǐn)?shù)倪壿媽W(xué);而越是極端的說法卻越能夠予人以“洞見”之感,所以道家相信,文字不僅不能夠“載道”,而且會成為“悟道”的妨礙;不僅是妨礙,而且文字所寫出來的本身就是錯的。

        《莊子·天道》中有一個著名的寓言典故,“輪扁斲輪”。大意是說,一天齊桓公在讀書,一個制作車輪的工匠在干活,砍削木頭來制作車輪。這位工匠問桓公,您在讀什么?桓公說,是圣人之言;工匠又問,圣人還在么?桓公說,已經(jīng)死了。這位工匠就說,那您讀的就全是“糟粕”了: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痹唬骸笆ト嗽诤酰俊惫唬骸耙阉酪??!痹唬骸叭粍t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

        這位工匠竟說齊桓公所讀的全是古人的“糟粕”?;腹?dāng)然生氣,但也很迷惑,就讓這位“輪扁”講一講他的理由。于是“輪扁”就講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天道》。]

        “輪扁”說,就拿我制作車輪這件事來說吧,砍削木頭,手法慢了(徐),輪子就不堅固;手法快了(疾),又不能入木,所以要“不徐不疾”,手上的動作要應(yīng)和于“心”。這里面的道理就在其間,卻無法言說出來,即使是我的兒子,我也沒辦法給他講明白。

        莊子這里其實是借匠人之口來講自己的道理,以匠人的工作,喻治國之道;古代圣人的“道”也是如此,圣人自己固然懂得治國之道,圣人固然能做到“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然而,就算圣人真的懂,卻一樣是“口不能言”,那個“道”是講不出來的。這不是圣人的無能,而是語言的匱乏——“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莊子·天道》。]

        三、從“欲辯忘言”到“不立文字”

        道家的這種觀念,不止源遠(yuǎn),而且流長,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還記得陶淵明的詩么: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東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陶淵明集校箋》,龔斌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19、220頁。]

        整首詩的道家氣質(zhì)自不必說,單看這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不就是莊子的那句話么:“得意而忘言”[《莊子·雜篇·外物》。]。

        談到這里,筆者想到一個成語“得意忘形”,今天人們常把這個成語當(dāng)成一種貶義,其實乃是誤解,它的原義并無貶義的色彩。這個成語原本來自魏晉時代的一位名士,阮籍。《晉書》上說,阮籍這個人:

        嗜酒能嘯,善彈琴。當(dāng)其得意,忽忘形骸。[《晉書·阮籍傳》。]

        這位名士能喝酒、愛唱歌、還善彈琴,得意忘形這個詞就是從這來的。一般人們把它理解為,彈琴彈到很“得意”的時候,就忘了“自己”的形骸,這其實是望文生義。首先,“得意”不是指志得意滿,而是指彈琴彈到沉醉之時“得琴之意”,而“忘形骸”。不過這里所說的“忘形骸”也未必就是指忘記自己的形骸,而更可能是“忘琴之形骸”。為什么這樣說呢,還是與莊子有關(guān):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雜篇·外物》。]

        “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那么按照莊子這個思路延伸下來到《阮籍傳》中的這句話,就只能說是“得琴意而忘琴形”了。

        魏晉之間玄學(xué)家常有此說,而啟此說之端者,非王弼莫屬。湯用彤先生嘗言:

        王弼為玄宗之始,深于體用之辯,故上采言不盡意之義,加以變通,而主得意忘言。于是名學(xué)之原則遂變而為玄學(xué)家首要之方法。[湯用彤:《魏晉玄學(xu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頁。]

        王弼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著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xiàn),對后世中國思想影響深遠(yuǎn)。王弼在對《易經(jīng)》的詮釋中說道: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魏]王弼,樓宇烈校釋:《周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14頁。]

        同樣,中國的禪宗,尤其是以慧能為代表的南禪,與印度佛學(xué)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一個區(qū)別。印度佛學(xué)注重邏輯思辨,而思辨則離不開基礎(chǔ)性的“因明學(xué)”,也就是印度佛教的“邏輯學(xué)”;然而這些東西卻被中國的禪宗拋棄了。古人或許早就明白“邏輯”與“語言”“文字”的關(guān)系,所以禪宗明確提出“不立文字”,不以文字來釋佛法,也就斷絕了邏輯思辨的路,而代之以“悟”。

        印度佛教非常重視邏輯與語言,論辯成風(fēng)。唐僧玄奘求法于印度期間,曾獲得一次辯論上的巨大勝利,在佛教史上非常著名,那是一場關(guān)于“真唯識量”的辯論,核心議題是唯識宗關(guān)于“事物能否離開‘識而獨立存在”的問題,實際上玄奘回到長安之后所創(chuàng)立的宗派,就叫“法相唯識宗”。玄奘在辯論中所用的,正是佛教中的“因明學(xué)”;玄奘所運用的論辯之術(shù),就是典型的因明學(xué)“三段論”。當(dāng)然,這個“三段論”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xué)三段論并不相同。西方邏輯學(xué)中的三段論的模式是:“大前提-小前提-結(jié)論”,是嚴(yán)格成立的演繹邏輯;而因明學(xué)中的三段論是“宗—因—喻”。如玄奘法師在那場著名辯論中的論式就是: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

        因: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

        喻:猶如眼識。[剛曉:《關(guān)于玄奘法師的真唯識量》,《佛學(xué)研究》2002年第00期。]

        “宗”是概括論點,“因”是給出理由、做出論述,“喻”則是給出實例,舉例論證。這跟西方邏輯學(xué)中的三段論比起來,確實是要差了一些,但無論如何在論辯成風(fēng)的印度,佛徒們畢竟是信服一種客觀的邏輯原則的。

        然而在中國本地化的惠能式的禪宗,卻并不看什么邏輯,更不信服語言、論辯的效能。禪宗的思維方式骨子里依然是莊子,南禪宗最著名的方法“頓悟”,其實就是“得意忘言”,因而也就“不立文字”了。

        四、“言說”的力量

        道家這種對語言的無力感,不能不讓人想起維特根斯坦那句名言: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奧]路·維特根什坦:《名理論(邏輯哲學(xué)論)》,張申府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8年,第71頁。]

        但其實是不同的,道家的意思是說,“語言是有限的”;而維特根斯坦則是指,“世界是有限的”。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就在“語言”的邊界上——語言所能表達(dá)的范圍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當(dāng)然,維特根斯坦的這個觀點,其實與哲學(xué)史上語言轉(zhuǎn)向之前的經(jīng)驗主義一脈相承,典型的經(jīng)驗主義認(rèn)為,世界就是經(jīng)驗的總和,可經(jīng)驗的范圍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而維特根斯坦以“語言”替代了“經(jīng)驗”。

        從哲理來說,道家的這種道理,當(dāng)然可以說是極為深刻的;然而問題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卻并不利于知識與文明的累積。由于“言不盡意”,所以我們傳統(tǒng)上就更重體悟,而不大注重對道理的“語言闡釋”,更談不上“邏輯分析”了。這倒不是說中國人不愛寫東西,中國古代典籍文獻(xiàn)、經(jīng)史子集可謂汗牛充棟;但文獻(xiàn)的“多”卻并不能等同于邏輯與論辯。這種不重邏輯、不重語言的性格,始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以至于文人大多好高騖遠(yuǎn),形而上的哲學(xué)觀念發(fā)達(dá),而清晰、扎實的“論證”卻十分欠缺。

        是的,我們是一個不大會“論證”的民族。實際上,“邏輯”并不是一種高難度的學(xué)科,“中人之姿”的普羅大眾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就完全可以掌握,也完全可以運用,因為它有著完備的、簡明易懂的方法。反倒是“體悟”“頓悟”看著似乎簡單,其實卻是極難的,因為它沒有什么成熟的方法。像禪宗的“頓悟”,要靠師傅打機鋒、作偈子,或抽冷子用木棒敲學(xué)生的腦袋——所謂“棒喝”,這實在是需要很高的“悟性”和相當(dāng)結(jié)實的頭骨。

        如此,靠“悟”來證“道”的文化中,前人無法把自己“悟”到的東西準(zhǔn)確、完備地闡述出來,傳之后代,那么每一代人就都需要從頭、從零“悟”起,恰如那沒有“積累”的“創(chuàng)新”——不在巨人肩上的“創(chuàng)新”,不就成了“頓悟”么?“科學(xué)”也不可能在這樣的文明中產(chǎn)生出來,這或許是對李約瑟難題的另一種回應(yīng)。

        而以“邏輯”與日常語言為載體的方法,以普羅大眾、“中人之姿”就能學(xué)得會、看得懂,那么自然也就更易于傳播與傳承,則總體來說,這個社會的知識就是可積累的。如此,不需要每個人從一張白紙開始獨力悟出“相對論”,每一代人在掌握前人積累成果的基礎(chǔ)之上,只需要能夠再往前突破那么一小步,那么,一個社會其知識的增長,將會是爆炸性的。

        結(jié)語

        “積累”是一個人類生存的基礎(chǔ),也是發(fā)展的前提;財富需要積累,知識需要積累,文明也需要積累。人類文明走到今天所依賴的,首先就是“積累”,若無先輩“巨人的肩膀”,則今天的社會將完全是另一幅模樣。在中國先秦各學(xué)派之中,儒家重視文明的傳承與社會的連續(xù)性,所謂“興滅國,繼絕世”[《論語·堯曰》。];然而道家以其“自然至上”的理念出發(fā),并不看重歷史與文明的積淀。道家獨特的“體悟”思想在中國人的思想性格上潤物無聲,其影響持久而深遠(yuǎn),塑造了中國思想的另一面;在思想上它足夠深刻,卻也帶來了同樣深刻的問題,“體悟”是一種不利于“積累”的思想方法。“真理”并非一個人、也非一代人所能窮盡,“知識”的大廈必定要由每個世代的人來構(gòu)建,這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如果后人無法站在父輩的基礎(chǔ)之上來構(gòu)建新的樓層,那么這個“大廈”就永遠(yuǎn)不會構(gòu)建起來。浮沙之上,何來高臺。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chuàng)造為基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Only Words慎用你的語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精品人妻av区乱码色片|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 国产98在线 | 免费| 久久久久久一本大道无码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国产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 在线观看人成网站深夜免费| 日韩精品熟女中文字幕|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天美|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亚洲| 中文字幕色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 成年女人18毛片观看| 少妇性l交大片7724com|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亚洲网站地址一地址二| 纯肉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少妇呻吟视频久久久|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92内射| аⅴ天堂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女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闺蜜|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日产| 亚洲精品无人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日本红怡院东京热加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