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松英
(上海開放大學,上海200433)
學習者畫像源于用戶畫像。用戶畫像是一種研究用戶的系統(tǒng)化方法,是勾畫目標用戶、進行產(chǎn)品定位、聯(lián)系用戶訴求與設計方向的有效工具。[1]把用戶畫像引入開放教育領域,將學習者作為用戶展開研究,精細化地定位學習者族群的共性及差異化特征,到目前,總體上為數(shù)很少,研究尚處于初探期。[2]基于用戶畫像的視角研究開放大學在線學習者族群特征,對于開放大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研究采用上海開放大學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學習者畫像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5個方面:基本信息、學習動機、學習偏好、學習策略、個人能力,其中學習偏好包括學習活動偏好和學習資源偏好。問卷題量52道,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及一份量表。其中量表用于測量有關學習者個人能力的變量指標,包括時間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計算機能力、認知能力和策略、自我效能感、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內在學習動機和外在學習動機9個維度,共38題。量表采用Likert5級量表,其中“非常同意”計5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
本研究選取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參與在線學習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微信形式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時間為2018年春季及秋季學期,最后回收有效問卷250份。
將調查數(shù)據(jù)錄入SPSS,對多選題進行處理后得到可分析數(shù)據(jù)。
1.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主要用于考察量表是否能區(qū)別不同水平的被試者。對量表38個題項中得分最高的27%和得分最低的27%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在各條目上得分的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小于0.05,說明題項具有一定的鑒別力和區(qū)分度,反映條目鑒別能力好。
2.信度檢驗
信度主要評價量表的精確性、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從檢驗結果來看,時間管理能力等9個維度分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shù)在0.795至0.916之間,均大于0.7,且總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shù)達到0.968,量表通過了檢驗,提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各條目能夠穩(wěn)定的表達相同的研究目標,可靠性高。
3.結果分析
被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其中女性占大多數(shù),年齡以21-40歲的學生居多,學歷多數(shù)處在??扑?,涉及商務英語等8個專業(yè)。
表1 學生基本信息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圖1所示,有59.2%的學習者出于認知興趣而選擇報讀開大,23.6%的學習者出于職業(yè)發(fā)展需要。較少的學習者會因為結交新朋友或拓展社交圈的人際發(fā)展等原因而選擇開放大學。
圖1 學習者學習動機情況
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偏好如圖2所示,學習者最常參加的在線學習活動是在線學習課程(56.0%)、在線作業(yè)(49.2%)和微信學習(46.8%),只有14.4%的學習者選擇了參加在線論壇。
圖2 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偏好情況
學習者最偏愛的學習資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課堂實錄(30.4%)、真人講解錄像(23.6%)和短視頻(14.0%),選擇了PPT和在線實驗的學習者分別僅占總人數(shù)的7.6%和2.8%,如圖3所示。
圖3 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偏好情況
被調查對象中,學習策略選擇活動型、應用型、反思型、理論型的學習者依次占比為45.2%、23.6%、18.8%和12.4%,如圖4所示。
圖4 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情況
被調查對象在解決問題能力、計算機能力、認知能力、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內在學習動機方面的平均得分都超過了4分,時間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外在學習動機方面的平均得分在3分到4分之間,其中外在學習動機的平均得分最低,為3.52,如圖5所示。
圖5 學習者的個人能力情況
按學習者的學習策略進行聚類后,對各族群學習者的學習偏好和個人能力進行畫像,得到圖6、圖7、圖8。在學習活動偏好方面,活動型、反思型、理論型、應用型的學習者的選擇有明顯差別。
圖6 不同學習策略類型的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偏好
在學習資源偏好方面,活動型、理論型和應用型的學習者都偏愛課堂實錄、真人講解錄像形式的學習資源;反思型的學習者除了偏愛課堂實錄外,還偏愛文本型教學資料。
圖7 不同學習策略類型的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偏好
在個人能力方面,整體比較而言,反思型的學習者在個人能力各方面得分都較低,低于平均水平,而理論型的學習者在個人能力各方面的得分普遍高于平均水平。活動型及應用型的學習者個人能力各項得分與平均水平相當。各類型學習者在外在學習動機方面普遍較弱。
圖8 不同學習策略類型的學習者的個人能力對比
開放大學學習者不再僅以學歷提升為主要求學目的,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為了愛好和理想選擇走進課堂,終身學習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面對這些學習沒有太多功利性,學習自主性強、熱情高的學生,開放大學要因時而動、因勢而更專業(yè)設置,確保專業(yè)的應用性和實效性,細化學生專業(yè)學習的課程組合要求,滿足學生靈活選課需要,給予學員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的機會。
不同學習策略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活動方面表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性,他們都偏愛在線學習課程、在線作業(yè)和微信學習一類的學習活動,且學習者以活動型和應用型的人數(shù)居多。一方面,我們的課程要在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學科的針對性、應用性上做到有機結合,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比重,多讓學習者參與到實踐中,將知識用起來,在應用中內化。另一方面,在線課程不能僅提供學生單向觀看的視頻,而要增加個人參與體驗的元素,讓學習者就一些專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此外,學習平臺在功能開發(fā)與完善時要重點聚焦課程資源展示、在線作業(yè)和微信學習等相關功能,增強其可用性和易用性。
首先,不同學習策略的學習者都偏愛課堂實錄、真人講解錄像形式的視頻資源,而對在線實驗、PPT、文本等的偏好度較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習者對面授課堂的渴求。一方面,開放大學對于減少面授課時量的做法要慎重,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要遵從教育規(guī)律,面授課是有溫度的教學,師生的陪伴對學習者很重要。另一方面,老師提供給學習者的資源一定要是能促進有效教學的資源,而非簡單追求教學視頻畫面的精美,也不能簡單堆砌PPT和文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多開展雙向視頻形式的教學。
其次,各類型學習者對在線實驗的熱情都不高,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在線實驗對開發(fā)的技術要求及使用者的信息技術水平都有一定要求,若在線實驗不能讓學習者方便操作,反而會造成學習者的挫敗感,因此教師要慎重使用。
再者,各類型學習者選擇上網(wǎng)參加在線論壇的人數(shù)所占比重極少。實際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多是通過微信等更為便捷的方式與面授教師交流。在這樣一個信息交流便捷的時代,學習平臺中的在線論壇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學校是否還要從教學管理手段上強行要求教師每學期安排固定時段的網(wǎng)上BBS教學活動?
各類型學習者在個人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理論型的學習者個人能力較強,相比較而言,思考型的學習者個人能力較弱。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尊重學習者的個人能力現(xiàn)狀,給予他們適合其接受能力的教學支持,細化內容的特征顆粒度,對知識點進行難度系數(shù)的劃分,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習者進行有效的學習。
本研究為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完善教學策略與方法、提升網(wǎng)上網(wǎng)下支持服務提供了參考。但是由于本研究調查對象僅為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生,在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方面顯得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普適性,今后將在研究對象的范圍上做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