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細菌性陰道感染即細菌性陰道病,屬于感染性疾病,主要因為陰道菌群失衡導致。臨床數據統(tǒng)計顯示,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率非常高[1]。隨著人們對細菌性陰道病的重視,關于細菌性陰道病與產婦早產、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之間的研究逐漸發(fā)展成為產科熱門課題[2]。胎膜破裂是指產婦臨產前胎膜破裂,屬于產科常見并發(fā)癥,而生殖道感染會增加胎膜早破風險,從而導致早產、圍生兒死亡以及產褥期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3]。本研究對接受產檢以及生產的孕婦進行細菌性陰道病篩查,分析不同妊娠結局情況下,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情況,探究細菌性陰道病與胎膜早破以及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分娩產婦361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4.5±1.2)歲;孕次1~4次,平均(2.1±0.2)次;產次0~3次,平均(1.8±0.4)次。根據妊娠結局不同分為正常妊娠組(n=225)、早產組(n=23)、胎膜早破組(n=99)以及早產胎膜早破組(n=14),4組孕婦年齡、孕次、產次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產婦首次檢查均在孕12周以前,并在孕12周以及孕32周接受陰道、宮頸分泌物檢查;②孕婦臨床資料完整;③孕婦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
1.2.2 排除標準:①孕婦存在資料缺失情況;②孕婦自身存在其他妊娠期合并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③孕婦存在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④孕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孕婦存在肝腎功能障礙。
1.3 方法
1.3.1 樣本采集:孕婦截石位下取樣,無菌窺陰器充分暴露患者宮頸,使用無菌棉拭子拭取患者分泌物,取樣位分別為宮頸以及陰道中下段1/3處,將拭子放置于無菌試管中,及時送檢。
1.3.2 樣本檢測:①胎膜早破檢查,采用宮頸陰道液生化檢查,再結合孕婦臨床表現、窺陰器檢查來判斷,臨床表現即主訴有陰道流液或外陰濕潤;窺陰器檢查擴開陰道見液體自宮頸口流出或后穹窿有液池形成;生化檢查,采用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1或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試劑盒檢測,按說明操作判斷陽性結果,排除精液、尿液、血液及陰道感染的影響。②細菌性陰道病檢查,陰道分泌物pH值>4.5;分泌物為均質、稀薄、灰白色;線索細胞陽性,取少許分泌物放于玻片上,加1滴0.9%氯化鈉溶液混合,于高倍顯微鏡下尋找線索細胞,鏡下線索細胞數量占鱗狀上皮細胞比例>20%即可診斷;過氧化氫+唾液酸苷酶檢測法陽性。③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查,取陰道分泌物,經高倍顯微鏡觀察,可見陰道分泌物中存在假絲酵母菌芽孢或菌絲情況均診斷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本研究中同時存在滴蟲、球菌感染患者共5例,因樣本量較少,并未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孕婦孕12周時乳桿菌陽性、細菌性陰道病以及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出情況。(2)觀察孕婦孕32周時乳桿菌陽性、細菌性陰道病以及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出情況。(3)記錄妊娠期孕婦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以及雙重感染檢出情況。(4)分析早產、胎膜早破以及早產胎膜早破與細菌性陰道病的相關性。
2.1 孕婦孕12周時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 孕12周時,早產組、胎膜早破組以及早產胎膜早破組乳桿菌陽性率明顯低于正常孕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間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孕婦孕12周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 例(%)
2.2 孕婦孕32周時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 孕32周時,早產組、胎膜早破組以及早產胎膜早破組乳桿菌陽性率明顯低于正常孕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產組、胎膜早破組以及早產胎膜早破組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間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孕32周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 例(%)
2.3 孕婦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出情況比較 早產組、胎膜早破組以及早產胎膜早破組細菌性陰道病檢出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間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出率以及雙重感染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檢出情況比較 例(%)
2.4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顯示,早產、胎膜早破以及早產胎膜早破與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無明顯相關性(P>0.05),早產、胎膜早破以及早產胎膜早破與細菌性陰道病存在明顯相關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342、0.304、0.372,P<0.05)。
細菌性陰道病在育齡期女性中比較多見,屬于由于陰道菌群失衡導致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分泌物伴有惡臭[4,5]。厭氧革蘭陰性菌、人型支原體、陰道加德納菌、革蘭陽性菌以及解脲脲原體等是引發(fā)細菌性陰道炎的常見微生物[6]。目前研究已經證實,細菌性陰道病會影響妊娠結局,導致早產、胎膜早破等不良結局的產生[4,7]。有學者研究指出,合并陰道細菌感染的孕婦其發(fā)生早產或胎膜早破的概率明顯高于健康產婦[8],細菌性陰道病會增加孕婦早的產風險[9,10]。本研究對我院接受產檢以及生產的產婦進行分析,探究不同妊娠結局的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情況,進一步探討不良妊娠結局與細菌性陰道病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孕12周時,發(fā)生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的產婦已出現乳桿菌陽性率降低情況,但是4組間細菌性陰道病以及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差異。乳桿菌是陰道內重要的菌群構成菌,屬于正常成熟女性陰道內的正常菌群,在陰道分泌物中占有非常高的占比,該菌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陰道菌群平衡情況,當陰道內乳桿菌水平明顯降低時,代表患者陰道內微生態(tài)平衡遭受破壞,從而增加陰道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可見存在不良妊娠結局的產婦,在孕12周時已出現陰道菌群失衡情況。對孕32周孕婦陰道微生物進行檢測時發(fā)現,存在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的產婦乳桿菌陽性率明顯降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率與孕12周時相比呈現升高趨勢,但是4組間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率并無差異,但是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分布發(fā)生明顯變化,與正常孕婦相比,存在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的孕婦發(fā)生細菌性陰道病的概率明顯升高。說明存在細菌性陰道病的產婦具有更高的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概率。
目前關于細菌性陰道病對胎膜早破以及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產生的作用機制并不明確,但是已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蛋白酶溶解酶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1]。炎性細胞以及細菌性陰道病種的致病微生物均會產生彈力蛋白酶、粘蛋白酶以及膠質酶等對蛋白產生溶解作用的酶,從而影響胎膜彈性以及強度,進而為多種致病菌入侵子宮提供時機[12]。而且致病菌的入侵導致局部白細胞水平升高,白細胞可釋放前列腺素,從而導致羊膜纖維組織吸收,影響胎膜韌性,增加其破裂風險[13]。有研究證實,胎膜抗拉能力降低時胎膜早破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且發(fā)生胎膜早破患者存在胎膜張力強度以及回縮力降低情況[14]。也有學者通過體外研究發(fā)現,細菌會逐漸消化胎膜組織,吸收胎膜上的膠原組織,降低胎膜韌性[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胎膜早破以及早產胎膜早破與細菌性陰道病存在明顯相關性(r=0.342,r=0.304,r=0.372,P>0.05)。這一結果說明,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于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本研究中伴有滴蟲、球菌等其他感染情況的患者例數較少,因此在研究中未對其進行分析,對于存在較多的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孕12周以及孕32周時4組發(fā)生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的概率并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隨妊娠周期延長,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率呈現升高趨勢。本研究對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并與胎膜早破、早產或早產胎膜早破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發(fā)現其中并無明顯相關性,認為伴有假絲酵母菌感染情況并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細菌性陰道病與早產、胎膜早破以及早產胎膜早破存在明顯相關性,對于孕期存在細菌性陰道病患者應當積極進行有效治療,建議將細菌性陰道病作為妊娠期常規(guī)篩查,從而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