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琦,田志茗
(齊齊哈爾大學 學科教學化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平臺,為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真實的表現機會[1]?!币虼私處熢诮虒W中應重視創(chuàng)設真實且富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時代熱點,學生的已有經驗,以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針對性的選擇學習情境素材,營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情境。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引入提前設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這不僅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由于應對高考,“應試教育”目前仍是中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知識的灌輸,在課堂教學時間,教學容量和教學進度都較為緊張的情況下,教師對開展情境教學抱有消極態(tài)度,認為情境教學需要大量時間開展教學活動,導致情境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缺乏根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設計的教學活動,教師既是“主導者”也是“主體”,學生被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上的“觀眾或聽眾”。
情境教學是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這里的情境是基于現實世界的,是與現實世界一致或類似的[2]。情境教學是從教學需要的情境出發(fā),教師依據教學目標 (主題) 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者氛圍,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3]。
化學是中學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需要綜合運用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在學生當時的發(fā)展基礎下學習化學仍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聽得多想得少,接受的多創(chuàng)新的少,通過做實驗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親身體會知識的機會更少,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化學活動中來。情境教學法的使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從教學的“觀眾”逐漸轉變?yōu)椤爸黧w”,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將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要求,在情境中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及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與應用聯系起來,減輕對知識應用時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將枯燥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連,將有難度的知識變得簡單,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使學生獲得深層次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去情境化”是西方認知與教育心理學中的概念,是指將知識從具體的情境中剝離出來,使之超越情境成為概括性知識的過程。
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跳出情境這一過程,產生了許多爭議,有些人認為“去情境”會使知識與社會割裂開來,教學過于死板,出現“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過于強調情境化將會影響學生注意力的側重點,打亂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過程。所以在處理“情境”與“去情境”過程要注意協調有機結合。如若教師沒有把握“去情境化”的時機,往往會給學生造成困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將情境化營造的過于“浮華”,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會使學生沉浸于情境的“新穎,奇特,有趣”的特點,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貫穿整個課堂,達不到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有機轉換,對新知識和新的解決問題思路產生“迷路現象”,不知道教師所云所問,找不到新舊知識的落腳點和切入點,嚴重影響新知識鏈的建構,也就不能完成化學情境教學的“去情境化”。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未能創(chuàng)設真實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強行“情境化”,學生也未能產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只是了解了新知識的本質,不能靈活變通的運用知識,同樣影響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扒榫郴焙汀叭デ榫郴鞭q證統(tǒng)一,兩者有效結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有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情境教學的基本過程可用圖1表示,包括三個方面:“情境化”過程,“去情境化”過程和“再情境化”過程。
圖1 情境教學的基本過程
為學生尋找并提供貼近生活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可以從社會熱點,學生的生活經驗,化學史,實驗探究等方面將化學知識與所創(chuàng)設情境真實融合在一起,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以便達到高效課堂的預期效果。為學生提供新知識的切入點,促進學生產生原有認知沖突并認識到自己的認知矛盾,幫助學生主動形成新的知識建構。
協助學生在形成新的知識建構后進行知識的“去情境化”,將情境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提煉,濾去無用信息,挖出隱蔽并有價值的信息,將情境化問題“去情境化”轉化為非情境化問題,再對所暴露出來的知識整合,聯想,應用,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本質,最后要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叭デ榫郴边^程是由教師主導學生完成的理論推導。情境化到去情境化這一過程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對情境化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再情境化”是指將所學知識“帶回”之前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將領會的知識應用在新的情境中,是對新情境案例進行分析,猜想,推演以及結論的過程。“再情境化”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重點關注學生對知識接受情況的反饋并及時改進教學過程,最大限度的使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集體推動“再情境”的教學過程,并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自主創(chuàng)設情境并分析情境最后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以高中化學必修二講授乙醇的應用為例。
課前準備:按照我國的國家標準,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與10%的燃料乙醇調和而成(含氧量高達35%),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的差異如表1所示。
表1 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thanol gasoline and ordinary gasoline
環(huán)節(jié)一、情境化過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近幾年最火的新能源汽油成為了我們社會生活的主要話題,那么根據表1,通過比較你們發(fā)現新能源乙醇汽油與普通汽油的差別是什么?它具有來源廣泛,污染少,能夠降低汽油燃燒的污染物排放等優(yōu)點。(引入乙醇,介紹乙醇的結構特點)
設計意圖:從社會熱點問題入手,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
環(huán)節(jié)二、去情境化過程:提煉有用信息,獲取知識本質
由于乙醇汽油中乙醇含氧量高達35%,使汽油燃燒時較完全,乙醇汽油與普通汽油相比較污染較少,結合我們剛剛對乙醇結構的講解,分析乙醇燃燒生成了什么物質?(分析乙醇的燃燒反應,取代反應,酯化反應,探討乙醇斷鍵的規(guī)律。)
設計意圖:從乙醇結構出發(fā),探究乙醇重要化學反應及其規(guī)律,體現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要求。環(huán)節(jié)三、再情境化過程:應用模型,解決問題
新能源合成氣乙醇通常是通過煤氣化制備,這種方法的經濟成本較高。而鋼廠尾氣的處理一直通過燃燒發(fā)電或者供熱,很多人為之扼腕嘆息,卻不得法。鋼廠廢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可以將鋼廠廢氣和新能源的制備相結合。請同學們根據乙醇的結構及斷鍵規(guī)律寫出制備乙醇的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工程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在實現情境教學過程中,先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再逐步完成“去情境化”,其中“去情境化”是一個重要過程,要求教師要把握好“去”的時機。例如在講解乙醇時,第一步: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F代興起的新能源乙醇汽油引入新知識,打破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通過教師的提問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并對自己的原有知識產生懷疑,形成知識沖突,進而主動汲取新知識并形成新的知識鏈。第二步:純化知識。向學生提問“乙醇燃燒時生成了什么物質,以及斷鍵的部位”,進而通過分析乙醇的重要化學反應,深入講解乙醇的結構,和學生一起探索乙醇性質和斷鍵的規(guī)律。第三步:回顧之前情境,并將所剖析出的知識應用在新情境中。圍繞問題尋找知識,深化知識的理解,建構知識,將社會應用與學生經驗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最終向《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靠攏。
在應用情境化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對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并“去情境化”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讓學生適應多樣化,綜合化,難度化不斷提高的情境,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經驗并有效轉化為間接經驗,關注化學歷史事實與當代化學最前沿發(fā)展與應用,保護環(huán)境角度的化學素材,促進學生主動尋找對新知識的盲區(qū)與新舊知識的落腳點,探索這些化學情境和化學知識的“接口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實現“情境化”與“去情境化”問題解決,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復雜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以社會,環(huán)境,生活等真實情境素材生成教學的課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從認識,分析,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情境化”能力的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會到化學的樂趣,并且能夠以自身能力解決問題感受到化學的實用性。將“情境化”,“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過程有機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為學生展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豐富的表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