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把教育扶貧當做扶貧工作的戰(zhàn)略重點,并日益重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教育扶貧中的作用。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要樹立“新的教育觀”,摒棄就資助談資助的線性思維,自覺把教育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重新審視和整合,達到精準識別,對癥綜合施策,真正幫助貧困生成長、成人、成才、成功。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資助育人;扶志;扶智;扶心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好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做好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過資助和育人達到徹底脫貧之目的。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指高校在經濟、學業(yè)、思想、心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多方面,對家庭貧困大學生開展的幫扶教育活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構建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大意義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認為,人力資本的缺乏是貧困地區(qū)之所以貧困的主要原因。武漢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鄒薇,在其發(fā)表的《我國現階段能力貧困狀況及根源—基于多維度動態(tài)測度研究的分析》一文中指出,教育貧困占多維貧困的47.27%,在眾多維度中其貢獻度居于首位。
經濟的發(fā)展為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物質基礎;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當做奮斗目標。要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首先就要改變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他在《擺脫貧困》一書指出,務必要把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頭等大事來抓,“要把發(fā)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無論是“五個一批”工程,還是“兩不愁、三保障”都把教育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
二、“三全育人”理念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啟示
新時代賦予“三全育人”新的內涵。“全員”既包括校園微觀環(huán)境下的教師、服務人員、黨政工團管理人員、朋輩群體和學生本人,也包括宏觀層面下學校、家庭、社會、社區(qū)、政府、企事業(yè)單位、校友群體等?!叭^程”不僅包括從入學到畢業(yè),還要發(fā)展終身教育?!叭轿弧奔劝ň€下,也包括線上;既包括資助本身也包括思政課堂、第二課堂、心理健康、學業(yè)發(fā)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等教育環(huán)節(jié);既包括教書育人,也包括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傊?,“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為核心的一種整合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各人員同心同向一起努力。
把“三全育人”的理念運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要求系統(tǒng)地整體地看待資助育人的各個要素、各類人員、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相互銜接,過程要充分;要素要全面,且相互配合、互相補位;各類人員積極參與、同心同向。
三、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國家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系列幫扶措施,有效緩解了在校大學生經濟困難,赤貧學生人數大幅減少,杜絕了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現象。但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尚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從資助育人對象即貧困生群體來看,部分大學生經濟貧困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思想、思路的貧困,信念和信心的貧困,具體表現為:一是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二是誠信意識不強,存在為拿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爭當貧困生,助學貸款逾期不還的現象;三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對國家補助存在依賴心理,甘于貧困;四是心理不夠健康,內心脆弱,因貧困而自卑。
從資助育人的主體來看則表現為,一是一些大學生自身缺乏主體意識或主體意識不端正;二是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觀念落后,站位不高,缺乏對此項工作的頂層設計;三是一些高校資助育人的考核和制度實施中,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緊緊充當了會計和出納的角色,埋沒了自己教師的身份。
四、“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探析
(一)統(tǒng)一思想,上下一心,做好頂層設計。
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師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站在教育扶貧的高度重新審視和規(guī)劃資助育人工作,自覺把工作重心從“經濟扶貧”轉移到“教育治貧”上來。從工作制度到考核方法,做好頂層設計,做到科學分工責任到人,整體協(xié)調配合得力。
廣大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好“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和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意識,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既要防止過于自我,又要防止迷失自我。大學生不僅是教育和資助的對象,而且是教育和改變貧困的主體。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從而“自己解放自己”。
(二)在工作中,要把“扶貧”和“扶志”結合起來
高校資助育人首先要精準識別扶貧對象,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大數據系統(tǒng)的完善,實現好家庭、政府、社會、學校的精準對接,實現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防止扶假貧和對個體的過度資助。
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扶貧先扶志,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做好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先飛”意識。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主動權,幫助貧困生補好“精神之鈣”,樹立正確的“三觀”,系好人生“第一??圩印保瑯淞⒐伯a主義信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實現中國夢的信心。教育他們要熱愛偉大祖國,通過資助工作教育他們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統(tǒng)一起來。西安科技大學要求:學校領導結合工作職責,主動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食堂、進社團、進講座、進網絡,深入一線聯(lián)系貧困生;各單位、各部門負責同志深入一線,做到和貧困生常態(tài)化聯(lián)系交流;黨團工作部門負責同志把一半以上的時間精力放在直接到一線聯(lián)系學生、做學生工作上,與學生開展經常性的談心談話活動;輔導員和教師與貧困生交友、談心、座談、一起用餐等活動,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活的細節(jié)中。
(三)在工作中,要把“扶貧”和“扶智”一同抓好
資助育人核心是在“扶貧”的同時做好“扶智”?!拜斞钡哪康氖菫榱恕霸煅?。當前經濟資助和能力開發(fā)不均衡,需要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拓寬資助工作范疇,重心逐步向以教育為重點轉變,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貧困之后自立自強。
在資助的同時更要把育人作為根本,在國家和學校獎學金評定中,全面考察學生的德育狀況、學習態(tài)度、文體活動、科研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助學金的評定中在考慮家庭貧困程度、在校生活節(jié)儉情況之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利用模糊評價法對參評學生進行綜合客觀公正的評選,盡可能增加獎勵的成分,做到既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更激發(fā)學生奮斗精神。實施“貧困大學生自立自強能力培育計劃”,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實施“青春導航計劃”,發(fā)揮榜樣和典型示范作用。
通過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鼓勵貧困大學生“練就過硬本領”、做“勇于砥礪奮斗”的搏擊者。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滴水穿石”精神。在大學前期,幫助他們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在大學中期,鼓勵他們在學業(yè)上永爭上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勇于參加社會實踐;在大學后期,培養(yǎng)他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打造個人核心競爭力,鼓勵他們積極適應社會。
(四)在工作中,還要把“扶貧”和“扶心”結合起來
注重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自信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在開展資助工作的同時要在貧困大學生中開展積極地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學初通過心理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了解記錄家庭致貧原因,開展積極地心理輔導,使他們遠離心理危機;在日常教育中,要經常開展有針對性的組織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朋輩教育科創(chuàng)論壇等,通過典型案例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自卑自閉心理。引導他們錘煉品德修為,遠離自作聰明、拒絕投機取巧,常懷飲水思源之心。鼓勵他們擔當時代責任,積極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
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扶心”工作結合起來,在大學階段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無論家庭貧富都要學習禮節(jié),充實各項才能,發(fā)揮人我一體的仁心,營造一個“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和諧文明校園。
培養(yǎng)學生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感恩教育。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貸款助學,信用助人》教育宣傳片,“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誠信意識。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義務支教、每學期不少20小時的義務勞動,舉辦助幼、助老、助殘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在保證受助畢業(yè)生優(yōu)先就業(yè)的同時,要引導他們回饋祖國反哺家鄉(xiāng),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學生畢業(yè)后,要經常進行回訪,舉辦基層建功立業(yè)報告會,邀請在基層建功立業(yè)的貧困大學生返校給在校生做報告。努力打破“脫貧需要人口素質的提升,素質提升的人因貧困而逃離”的教育扶貧悖論。
總之,“三全育人”視域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施,就是要通過建立國家、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獎助與學生自助發(fā)展相結合的資助體系,構建“資助+學業(yè)+就業(yè)+心理”幫扶機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更好地實現高校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參考文獻
[1] 熊文淵.高校教育扶貧:問題與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4(23).
[2] 人民日報[N].2017年1月25日.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Z].2017-10-18.
[4] 陳思,李本祥:新時期高校資助工作“三全育人”切入路徑探析[J].巢湖學院學報,2019(1).
[5] 蔣宗禮:培養(yǎng)計算機類專業(yè)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
[6] 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黨委中心組學習,2018(5).
[7] 張寧,王偉強:改革開放以來高?!叭恕毖芯烤C述[J].中國校外教育,2018(8).
[8] 習近平: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的回信.
[9]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2019.4.30.
[10]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8.
[11] 陳偉伯,任秀芳,李騰龍:模糊評價法在國家獎助學金評定工作中的應用[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7(12).
基金項目: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建設項目(信息索引:360A12-07-2019-0001-1)。
作者簡介:陳偉伯(1977- ),男,河北保定人,講師,碩士研究生?,F任西安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