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比較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每時每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會比較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在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就在不斷地向前推進。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的發(fā)展使得他們進行更多的社會比較。文章從社會比較的比較方向出發(fā),梳理了社會比較對青少年在自我評價、心理健康、學業(yè)成績等方面的影響,并提出了合理進行社會比較有關方法。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迅速普及,社交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占有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在社交平臺上人們可以更加便捷的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魅力,同時也為自己了解他人提供除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這樣的展現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有研究發(fā)現人們更多的是在瀏覽他人發(fā)布的信息。當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瀏覽他人的信息時就會讓我們在頭腦中不自覺的與他人進行比較。而社會比較作為我們?yōu)榱诉M行較為明確的自我定位而采取的一種普遍方式,社會比較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互聯(lián)網的使用,特別是通過對社交網絡的使用,接觸到大量信息后,不自覺的就會使得他們將自己與自身具有相似經歷的其他個體進行比較,從而對他們的心理、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給他們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帶來一定的困擾。文章從青少年進行社會比較的方向來探究其給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困擾,并提出一定的干預方案,從社會比較的角度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指導。
一、社會比較
在個體互動交往過程中,社會比較可以讓個體能夠準確的對自我進行評估,為個體的當下和未來的行為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自1954年費斯汀格在前人開展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經典社會比較理論后,為人們研究社會比較的內在結構、動機等方面提供了指導,大大的推進社會比較的研究進程。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相關的研究才逐步豐富起來。并且從多個方面得到了人們的驗證,其中包括對理論進一步豐富及完善、分類、內在動機及其帶來的效應和相關的實證研究等方面。社會比較理論的基本假設就是我們人類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會與自己相類似的他人進行比較,以此來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并由此產生諸多的問題。當然社會比較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就使得人們判斷事物的標準可能會超越了事物本身,從而通過與自身相似的人進行的比較而來的結果來重新定義事物。
社會比較的可大致分為三類:上行比較、同行比較、下行比較。上行比較是指和比自身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下行比較是指和筆記自表現差的人進行比較;同行比較則是指與自己能力觀點相似的人進行相互之間的比較。
不同方向的社會比較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上行社會比較的結果若是能夠達到個體的心理預期時,就會導致同化效應,使得個體的自尊心得到提高;若是沒有達到個體的心理預期,就是導致對比效應,使得個體的自我評價降低,進而影響自尊心。下行社會比較使得個體能夠維持自己的自尊,這也是個體提升自我評價的一種方法;同行社會比較能夠使得個體對自己有較為清晰的判斷。處于目的的不同,個體會基于自身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社會比較方向。
當然了社會比較的影響因素也是有很多的,比如心理的相近性、對自我概念是否明晰、自尊水平的高低等等都會對社會比較的結果產生影響, 這些都已被研究者們所證明。
二、青少年社會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對世界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心理還不成熟,接觸到的信息有限,但是他們也會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進行社會比較,社會比較會讓青少年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并且會產生自卑、孤獨、悔恨、嫉妒情緒,并會對自我效能感、身體意象和身體滿意度產生不同的影響。
男性對自己體型的正確認識要明顯的高于女性,而且通過社會比較,接近半數的女性認為自己體重過重。這種負面的身體意象認識使得他們會會采取節(jié)食、吃藥等方式來進行調節(jié),但是這樣的方式就會很容易導致他們出現飲食障礙以或者是對藥品酒精的依賴,甚至會產生抑郁、自殺等嚴重后果。社會比較也會對于女性著裝壓力產生影響。不恰當的比較模式也會使青少年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產生自卑的心理。特別是當這種比較的模式形成固定的思維時,會降低個體的自信,感受到更多的自卑感。青少年也會伴隨著社會比較的增多從而對自己的決定和過往行為產生后悔心理。嫉妒作為一種伴隨著社會比較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特別容易在個體進行同行比較時產生。研究表明嫉妒的強烈程度與社會比較是呈顯著正相關的。有研究也表明青少年在向上比較的情境中更傾向于風險尋求,在向下比較的情境中更傾向于風險規(guī)避。
三、青少年社會比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社會比較作為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學者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是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已有研究證明心理幸福感水平會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社會比較的方向、傾向、策略、動機以及效應上。青少年的幸福感可以由其自身的所采取的社會比較來進行一定的預測。個體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其自身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會通過提高或者降低自我評價進而對心理幸福感產生影響。
生活滿意度的高低也會由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來決定。現有研究證明社會比較會降低個體的生活滿意度。青少年在自身所重視的方面頻繁的向下社會比較會使的青少年們將自我意識作為客體,為了滿足自身心理的需求而更加頻繁的進行社會比較,同時也會出現愧疚、說謊、怨恨等的負面情緒及行為。社交網絡的使用會使得青少年更多的進行上行社會比較進而會使青少年感受到較多的抑郁。過度的社會比較也會使得青少年們樹立起負面的價值觀念,如“物質主義價值觀”,而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社會比較也能提升與身體健康有關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對于男生來說,進行更多地社會比較會降低他們的不良行為,比如吸煙。并且會更多的選擇健康飲食與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行為。
四、青少年社會比較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學習作為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他們的生活和經歷中都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證明青少年所進行的社會比較會對他們的學業(yè)成績、人際交往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的性質和社會比較的方向并不是簡單地一一對應。
社會比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學習行為與學習成績。特別是當個體進行上行比較且與比較對象相差不大時。若青少年對自己現在取得的成績不滿意的話采取下行比較的方式將會更有利于他們學也成績的提高。社會比較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低學業(yè)成就的青少年,讓他們有比普通學生更好的表現。
在社會比較中處于弱勢的學生會通過對比較維度的不同褒貶程度來維持積極自我的評價。當在某一維度上處于劣勢時,青少年就會貶低對這個維度的評價,同時對于自己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維度進行強調,比如在運動或身體等方面。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歸因方式不同也會對青少年的社會比較的結果產生影響,特別是能力歸因方式不恰當的青少年會采取對他人的貶損來消除在社會比較中的消極后果以及自己在學業(yè)上的失敗。
五、青少年社會比較的干預手段
青少年對于未來自身發(fā)展有著強烈的愿望,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所限、社會經驗的缺失使得他們的自我發(fā)展過程就變得異常坎坷,特別容易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迷失自己,這就使得他們在與自己同齡人的社會比較中特別看重比較結果,使得他們在對自我的評價、對未來的期望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且這些影響廣泛表現在行為、心理、甚至是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采取不同的是社會比較方向抑或是不同社會比較維度,甚至是策略,對他們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
首先,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物質高度豐富的當代社會,青少年面臨的誘惑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特別是網絡媒體、社交平臺、影視廣告等方面的誘惑使得青少年容易在對物欲的追求中而迷失自己,并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社會比較產生理想化的目標形象,不能構建合理清晰的自我概念,從而產生諸多負面的影響。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有利于其進行正確的社會比較,降低社會比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引導青少年進行正確的社會比較。采取合理的成就目標動機,以促進自身發(fā)展為總體目標,制定具體可實施的目標規(guī)劃,社會比較所選取的目標要適度,選擇合理有效的比較方式,避免與不良同班的比較,并選擇自己具有優(yōu)勢地位的維度進行比較,從而達到維護良好形象,提升自我的效果。
(李金康: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