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0”后,在當下的中國是一個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將人生百年視作百分百,那么“六0”后便涵蓋了“七0”、“八0”和“九0”后,跨越歷史長河四個代際、四十年。而在這四大方陣里,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時代先鋒為實現人生抱負和遠大理想而辛勤勞動,奮力拼搏乃至流血犧牲,我們禮贊“六0”后,敬仰“六0”后,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向這些跨越了時空并為之奮斗的前輩們鞠躬!
一贊“六0”后的第一方陣:這一撥人六十歲至七十歲,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年代,他們“生在國家困難時期,長在國家動亂時期,工作在國家改革開放時期。”雖然生在紅旗下,但并未長在蜜罐里,三年自然災害剛過,便陷入“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卻難中,正值他們讀初中高中的黃金時期,但“六0”后的他們對于知識的獲取微乎其微,而“學工學農”倒是見識很多很多,勞動與學業(yè)的年代被倒置;但凡讀過初中一定不會忘記:青霉素玻璃瓶怎么擦,田間雜草怎么鋤,割稻收麥多辛苦!而到了高中兩年,為了使學生不成為“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挑擔”的年青一代,在“學工學農”這一課上更是加足了分量,擦玻璃瓶已是“毛毛雨”,電子二極管、電阻的焊接、電燈泡的吹制,插秧、開挖漁池、挑土方成了高中兩年的必修課;這個年代,他們的初中畢業(yè)證上少了一點文化的水準,卻多了一份稻花香;他們的高中文憑里少了知識的含金量,卻多了一份泥土的芬芳,以至于到了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當年能被高校錄取的寥落星辰,相反能被錄取的幾乎都是“文革”前的“老三屆”;當“六0”后走出學校,如果去參軍,那么便是血與火的考驗,在那個年代,恰逢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和后來的十年邊境輪戰(zhàn),正因為有了他們的流血犧牲、無私奉獻,有了穩(wěn)固的邊防,才有了國家的尊嚴;時代造就的這批英雄,成了新一代最可愛的人,他們的感人事跡也深深地教育和影響了后來的幾代人;而如果是敢于勇立潮頭經商辦企業(yè),一定是目光遠大、志承高遠的人,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組織帶領身邊的人先行先試,為國家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改善和改變人民群眾的物質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當然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是默默的奉獻在各自平凡的崗位:有的耕耘三尺講臺、有的外出務工、有的奔赴城鄉(xiāng)搞活經濟、而有的工作在農村基層一線,為農村的發(fā)展、農民的致富、農業(yè)的豐收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他們中的所有人,所經歷的所有的事都緊扣時代脈搏,他們與改革開放同行、與時代為伍,時代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責任與擔當,時代使他們成為了弄潮兒,經濟建設取得的成果他們沒少貢獻,肩負的重任他們沒少承擔,他們沒辜負青春韶華。
二贊“六0”后的第二方陣:他們已年過花甲,都是七十至八十歲的耄耋老人,這代人的成長更具艱苦與困難,小他們一代人吃的苦他們感同身受;他們所處的年代中蘇交惡、中印開戰(zhàn),恰逢其時的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面對現實,接受祖國的挑選,義無反顧地走向戰(zhàn)場,經受戰(zhàn)火的洗禮;“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毛主席的一句話教導“七0”后們積極響應、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們打起背包、背上行囊、告別父母,奔向不可知的圩區(qū)、山鄉(xiāng)、西藏、新疆;而這個年代的他們不管從事著什么工作在什么崗位,都在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奉獻聰明和才智,于是:中國有了萬噸水壓機、萬噸巨輪、人工合成胰島素、“兩彈一星”,萬里長江之上還有了公鐵雙層長江大橋,淮河得到治理,海河得到根治,還有不計其數的農業(yè)成果、工業(yè)成果、科技成果從他們手上得到了實現并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但是不可否認,那個時代也有他們無法回避的現實,一場持續(xù)了十年的“文化革命”毀掉了他們當中的很多有用之人;那時三年自然災害這種天災剛剛消停,“文化革命”這種人禍從天而降,他們無可獨善其身,不可避免卷入其中,反復折騰長達十年之久,耗去了他們的青春,磨掉了他們的朝氣,再回首時已兩鬢斑白,相當部分的人毀于其中,后被定為“三種人”,失去了很多為祖國為四化貢獻才智的黃金年華,讓人扼腕嘆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將人拖入旋渦,而此種運際正印了哲人的“水能載舟也能沉船”的道理。
三贊“六0”后的第三方陣:他們已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所處的時代波瀾壯闊,風雨激蕩!他們中的一撥人還經歷了解放戰(zhàn)爭,親眼目睹一個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建立;有的在新中國剛剛建立便赴朝參戰(zhàn),御敵于國門之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wèi)國家的領土完整,維護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代人還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去,完成對工商業(yè)的改造、“三反五反”、“鎮(zhèn)壓反革命”、捍衛(wèi)新生的人民政權;他們興修水利、開山筑路、迎水架橋、植樹造林、治理風沙、興造梯田,使新生的中國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通過他們辛勤的努力便使百廢待興的中國初步擺脫了貧困和一窮二白,人民群眾基本解決了溫飽,也初步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經濟建設的速度也從這一代開啟,朝著實現“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初步目標起錨遠航了。他們是奮斗的一代,拼搏的一代!
四贊“六0”后的第四方陣:他們已是九十開外、百歲人生。他們在黑暗中生、從黑暗中走來,見證兩種社會兩種制度;他們中的很多人懷揣一顆紅心向著光明,尋找革命隊伍,參加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戰(zhàn)斗行列中;他們爬雪山過草地翻越險山穿越沼澤,走完萬里長征;他們上山崗、跨太行、鉆蘆葦、蹲河蕩、藏進青紗帳打日寇、反侵略保家鄉(xiāng);他們戰(zhàn)遍東西南北、白山黑水,將紅旗插遍中國的四面八方。他們用槍桿子打出了一個新中國;用握大刀長矛之手埋葬了一個舊世界;他們用沖鋒號將蔣家王朝吹進了大海,吹生出了一個嶄新的人民政權。建國后,他們依然為祖國站崗放哨;進西北,進西藏,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打美帝、保家鄉(xiāng);戰(zhàn)火硝煙剛熄他們便投身到治理破碎山河的行列中去:軍墾戍邊、大漠固沙、引紅旗渠水、架南北通途、修路筑壩,無處不是他們奮斗的戰(zhàn)場?!熬?”后的他們出手驅黑暗、躬身建立新中國,把一個破爛不堪的舊中國初步建設成了一個有飯吃有衣穿、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后來人的奮斗不懈建設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國七十二年,中華大地在一輩輩前人的奮力拼搏中,正從溫飽、富裕一路高歌向前,而后繼者們正高舉他們的旗幟、帶著他們的情懷、牢記他們的信仰、朝著他們指引的方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創(chuàng)歷史輝煌,再現世界奇跡。
現今的“六0”后們,已夕陽西照、步入黃昏、青春不再。我們應敬仰他們、幫助和照顧他們,給他們營造頤養(yǎng)天年的良好環(huán)境,讓他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因為他們是前輩、是我們的榜樣、是革命和建設的先驅;我們更須禮贊他們,永記他們的貢獻與輝煌,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為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四化向著兩個一百年的新征程再出發(fā)!
作者簡介:
于東亮,男,一九五九年九月生,一九七八年十月入伍,一九八二年七月入黨,一九九0年八月至二0一九年九月曾長期擔任金壇市鄉(xiāng)鎮(zhèn)、委局領導,二0一九年十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