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海事局 申 偉
2019年12月11日,歐委會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歐洲綠色協議”提出到2050年,歐洲將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地區(qū),即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降為零。為此,歐盟制定了詳細的路線圖和政策框架。2020年9月16日,歐洲議會投票贊成從2022年開始將國際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EU-ETS)。這將對國際航運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對歐盟及其成員產生法律、技術、實踐和政治方面的影響,以及對全球航運和國際海事組織(IMO)產生較大的影響。
根據1997年12月簽訂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要求,從2008年到2012年,歐盟在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年平均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低8%。為了幫助其成員國履行減排承諾,歐盟制定了EU-ETS,并于2005年初試運行,2008年初開始正式運行。
歐盟的EU-ETS系統(tǒng)是全球首家,也是全球最大的GHG氣體排放交易系統(tǒng),包括了所有的歐盟成員國以及冰島、挪威和列支士頓。發(fā)展到目前,已經成為歐盟能效政策的支柱。EU-ETS屬于總量交易,在設定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參與企業(yè)獲得一定的排放額度。獲得排放額度的企業(yè)之間可以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放量,實現減少排放量、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如果企業(yè)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額度, 那么它就可以將剩余的排放權放到排放市場上拍賣,獲取利潤;反之, 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額度, 否則, 將會受到重罰。
EU-ETS盡管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歐盟發(fā)現其在控制歐盟區(qū)域的溫室氣體(GHG)排放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
◎ 初步形成反映排放許可權稀缺性的價格機制;
◎ 為運用總量交易機制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積累了經驗;
◎ 促進了歐盟碳金融產業(yè)的發(fā)展;
◎ 提升了歐盟在新一輪國際氣候談判中的話語權。
這些成功,極大增強了歐盟實施EU-ETS的信心,也增加了其擴大范圍的期望和目標。根據歐盟會2020年公布《修復和為下一代的準備》的文件,國際航運將被納入EU-ETS,并被視為支持經濟復蘇的資金來源。應該看到,這一做法與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COVID-19)的爆發(fā),直接導致了全球經濟的疲弱不無關系。
雖然全球統(tǒng)一行動將更好解決氣候變化這一問題,但歐盟認為國際海事組織(IMO)層面的行動相對較慢,而國際航運經濟的容量巨大,并且是日益增長的GHG來源。以2015年國際航運排放的GHG為例,其占歐盟整體排放量的13%。因此歐盟需要采取積極行動,將航運納入EU-ETS,并確立了三步走的措施:
一、實施排放監(jiān)測、報告和核查系統(tǒng)(MRV)。這一系統(tǒng)已于2014年12月17日宣布通過措施,并規(guī)定自2018年起將對??繗W盟港口的5000GT以上的船舶進行碳排放監(jiān)測。該系統(tǒng)的實施與IMO的船舶燃油消耗收集系統(tǒng)并行,并且這一數據的收集為后續(xù)步驟的實施提供了基礎和依據。
二、定義航運減排目標。這是歐盟綠色協議中一部分內容,也是正在推進和計劃實施內容,將國際航運納入EU-ETS系統(tǒng),從而規(guī)范和限制進入歐盟區(qū)域船舶的排放行為。
三、實施基于市場的措施(MBM)。這一點歐盟與IMO存在分歧,前者認為MBM是一項中長期的碳減排措施,而后者則認為是一項中期措施。
歐盟實施的MRV適用于進、出或在歐盟港口之間航行的5000總噸以上的從事國際貿易的船舶。2020年5月,歐洲議會發(fā)布了2018的MRV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在歐洲經濟區(qū)內適用MRV的船舶的活動共計產生1.3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EU整體排放量的3.7%,占全球航運業(yè)排放量的15%。這些數據的獲得和后續(xù)分析,為EUETS擴大到航運業(yè)提供了基礎和依據,其潛在優(yōu)勢和問題分析如下:
1、嚴格排放的強制性
EU-ETS設定了總體排放上限,所有污染排放方需要共同努力達成這個目標。并通過分配每個企業(yè)定量的排放額度,附以嚴厲的排污處罰措施,保證排放企業(yè)能夠協助達成這一總體目標的實現。并且EUETS已經在多個行業(yè)成功實施,如能源產業(yè)、石油冶煉業(yè)、鋼鐵行業(yè)、水泥行業(yè)以及造紙業(yè)等。經過數年的實施,碳額度分配制度和碳交易平臺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因此,EU-ETS延伸至航運業(yè)將進一步推動船舶減排的實施。
2、企業(yè)間交易的靈活性
EU-ETS允許行業(yè)內和跨行業(yè)的碳排放交易,包括允許沖抵,這為政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由于碳排放額度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對于某些暫時改造困難的企業(yè)而言,通過EU-ETS實現減排或許是最經濟的方法。并且,如果和其他碳交易市場能夠達成一致意見的前提下,可以跨市場進行交易,進一步提升了靈活度。
3、為新技術創(chuàng)新注入活力
對于碳排放個體而言,為了滿足規(guī)定的碳減排目標,可以通過資金購買排放額度,也可以采取低碳或者零碳的替代燃料或者采用創(chuàng)新技術降低碳排放?;诮洕娴目紤],為降低其成本,碳排放個體使用有可能轉向使用替代燃料或采用創(chuàng)新技術實現減排要求。這一點,為減排創(chuàng)新注入了活力。
1、削弱IMO的權威性
眾所周知,為了應對GHG的影響,IMO開展了一系列的重要工作,如:
◎ 1997議定書的通過,將防止大氣污染規(guī)則正式寫入MARPOL。
◎ 2003年,IMO大會A.963(23)號決議督促MEPC確立和建立國際航運GHG減排機制,并優(yōu)先開展技術、操作和基于市場的解決方案的評估。
◎ 2011年,IMO通過船舶能效規(guī)則。將400GT及以上的國際航行船舶的能效納入強制管理范疇。
◎ 2015年制定了船舶GHG減排IMO初步戰(zhàn)略,并確認MBM作為中期措施之一,獲得歐盟成員國的一致支持。
◎ 2018年10月MEPC73會議批準了IMO初步戰(zhàn)略計劃的2023年前后續(xù)行動計劃。
◎ 2019年5月,MEPC74批準了EEDI第三階段的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將第三階段對某些船舶種類包括集裝箱船、氣體運輸船、普通貨船以及LNG船的實施日期由2025年提前到2022年,同時對一些船舶類型提高了EEDI折減率。
IMO的努力旨在實現船舶的絕對減排。歐盟將EU-ETS擴大到國際航運,允許歐盟區(qū)域內航運船舶實現碳交易,部分船舶可能通過碳交易而超過IMO標準實施排放,與IMO減排主旨相違背,從而阻礙IMO在船舶絕對減排控制的成效。
此外,歐盟將航空業(yè)納入EUETS后,航空業(yè)的碳排放不減反增。2018年,歐盟經濟區(qū)的航空碳排放較之2012年增加了26%。但在相同的時間段內,航運業(yè)在IMO規(guī)則的規(guī)范下,同期GHG排放顯著減少。
2、加劇政治緊張的風險
2013年至2015年間,歐盟成員國拍賣了20億份排放額度,合計收益117億歐元??傮w來看,82%的收益用于成員國的國內行動,而用于國際氣候行動的則少于9%。很明顯,未來籌集自船舶航運業(yè)的資金用于航運減排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國際上不少觀點認為,歐盟將國際航運納入EU-ETS的舉措是增加收入的一種操作,而非致力于國際航運碳減排的行動。特別是歐洲議會在2020年公布的復蘇計劃中,將航運業(yè)作為重要的資金來源。第三世界國家則可能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貿易稅。
這些疑問和觀點存在,在對國際航運實施EU-ETS中,無疑為有關國家關系出現的政治緊張埋下了“地雷”。
3、碳排放價格的不確定性
EU-ETS中交易的碳排放額度,其價格取決于歐盟碳交易市場的供需關系。歐盟EU-ETS中碳額度交易價格受到過剩額度影響,從而導致了相對低廉的價格。某些航運企業(yè),特別在碳排放額度價格較低的情況下,會優(yōu)先考慮夠買額外的排放額度以滿足要求,而非投資以提升新船和現有船舶的能效。如此,將直接導致企業(yè)投資降低碳排放的意愿降低,不利用長期的低碳經濟發(fā)展。
并且,船舶購買碳排放額度的收益并不會用于航運業(yè)的減排研發(fā)。這些都會引發(fā)對航運節(jié)研發(fā)新技術和替代能源的消極影響。
4、相關管理成本的增加
特別對于中小型企業(yè),管理船舶數量不多,較之大型航運企業(yè),這些公司參與碳交易的機會較少,管理成本比例相對較高,競爭劣勢明顯。
雖然EU-ETS在歐盟成功實施。陸路運輸也被公認為歐盟GHG排放的重要來源,但其依舊未能納入EU-ETS范圍。但歐盟考慮到陸路存在眾多的中小型企業(yè),納入EU-ETS增加其管理成本,進而影響消費者。這點與航運其實有類似之處。
5、航運因素的多樣性的影響
由于陸運存在復雜性,歐盟EU-ETS并沒有將陸路運輸納入,但航運因素的多樣性影響不一,以船舶類型為例,就存在集裝箱船、氣體運輸船舶、客船等不同船型;不同的合同關系,如光船租賃合同、航次租賃合同,各種提單形式等;還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經營人。這些都表明航運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市場,很難簡單恰當地處置,需要政策制定者提供實用方法來解決。
6、碳泄漏風險
由于制度的設計,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泄漏。例如“??扛邸保╬ort of call)的定義,在MRV中指船舶裝卸貨物或者上下旅客的港口,包括非歐盟港口。該定義試圖解決碳泄漏問題,但仍存在泄漏可能。如某船穿越大西洋,選擇在非歐盟港口進行部分裝卸,再駛往歐盟港口;或者直接全部卸載在靠近歐盟的非歐盟港口,通過駁船轉運至歐盟港口;又或者大型油輪只能在港口外進行船船轉駁。這些都是目前的MRV中所不能覆蓋的。
對于歐盟而言,英國的脫歐行動,對歐盟將國際航運納入EUETS也帶來了碳泄漏的可能性。英國一方面地理位置比較關鍵,航運較為敏感;另一方面,英國的脫歐直接影響到EU-ETS的覆蓋港口,這些均會增大歐盟區(qū)域內碳泄漏的可能。
地區(qū)性行動,由于其覆蓋范圍的局限性,必然會導致碳泄漏現象的出現。而英國的脫歐決定,讓碳泄漏的可能變得更大,從而容易導致歐盟區(qū)域外碳排放的絕對增長。同時,該行動還會導致航運市場扭曲,引起地緣政治緊張等。所以,歐盟單方面將國際航運納入EUETS的做法,對全球GHG減排的力度有限,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減排GHG所做的努力,進而影響到IMO在國際航運業(yè)的權威,這一做法并不可取!
就全球航運GHG減排而言,通過IMO統(tǒng)一推動實施應該是最佳選擇。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說明:
第一個方面是IMO一直在致力開展全球行動,通過實施能效規(guī)則等要求成功降低了國際航運的碳排放量。2012年3月在IMO召開的MEPC會議審議了GHG排放工作組會間會提交的關于MBM的建議案,就MBM的優(yōu)劣勢進行分析,強調了在IMO層面上建立MBM的迫切需要。
第二個方面是根據2018年世界銀行的分析,認為通過全球協定實施燃油稅是最有效的航運碳減排政策。世界銀行還認為,只有在全球協定未達成的情況下,地區(qū)性措施才可能引入。而全球MBM需要綜合考慮較多的因素,如絕對碳減排的概率、實施的難易程度、阻止碳泄漏的概率、籌集資金的效能、對新技術的刺激等等,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碳排放的定價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持有相同的觀點,均認為燃油稅比較穩(wěn)定,利于做出規(guī)范運輸的決定,利于減排技術的長遠發(fā)展。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也認為稅收具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是最有效的刺激減排手段。由此,不難看出GHG減排需要通過全球統(tǒng)一性的燃油稅政策,而非地區(qū)單方面行動。
第三個方面是2018年歐盟發(fā)布的環(huán)境排放差距報告(UN Environment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8,簡稱UNEP 2018)指出:收稅遠比EU-ETS的接受程度高。航運,不僅是高度差異化的行業(yè),且具備獨一無二的特點,考慮其工作的環(huán)境、以及其在全球貿易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結合其商業(yè)模式等性質,筆者建議由IMO引導制定MBM。如此,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碳減排和避免碳泄漏措施,刺激替代能源和低碳或零碳技術的研發(fā),從而協助全球GHG減排目標的實現,共同遏制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