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一、政府形象的內涵詮釋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和政治文明同步發(fā)展和同步推進,是現代政府形象的主要特征。形神兼?zhèn)洹钡恼蜗蟋F代政府不僅要有華麗的外觀,更要有良好的內在氣質?!靶巍敝饕侵改軌蛑庇^地體現政府價值的外在的物質層面的形象要素。它既包括良好的基礎設施,如良好的市容市貌、衛(wèi)生的城鄉(xiāng)環(huán)境、便捷的交通、齊全的公共設施等,又包括發(fā)達的物質建設成就,如合理的產業(yè)結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較高的發(fā)展成就、強勁的發(fā)展?jié)摿Φ取I瘛笔侵改荏w現政府形象的精神層面要素,真正打動和吸引公眾的內在氣質。它包括:展現“廉潔政府”形象的克勤克儉,廉潔奉公;展現“法治政府”形象的遵紀守法、依法行政;展現“服務政府”形象的快速高效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等?!氨砝锶缫弧钡恼蜗蟋F代政府除了擁有華麗的外在形象以外,它還必須有與外表相一致的健康的軀體和強勁的活力。一方面,作為政府形象“器官”形態(tài)的各內部機構應能良性運行,另一方面,更要求作為政府形象“細胞”形態(tài)的政府組成人員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并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努力工作,從而使得政府形象表里如一、活力四射。真實可信的政府形象政府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其公關活動的客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其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應該真實可信。要克服某些地方政府在輸出政府形象時,弄虛作假和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的現象。
二、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方法
首先,新型政府不是萬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它只有借助市場、社會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國家。例如把公共場所的綠化工作交給公眾自己負責,即所說的領養(yǎng)綠地,這樣既節(jié)省了政府開支,又明確了綠化責任,綠化效果明顯好轉,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其次,政府要實現由“劃漿人”向“掌舵人”的轉變,主要負責政策制定和引導,不再插手微觀經濟領域,它只是“足球場”上的“裁判”和“規(guī)則制定者”,而不再是集“裁判”、“規(guī)則制定者”、“守門員”、“前鋒”等角色于一身的萬能者。
最后,新型政府要徹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樹立以民為本的意識,由“為民做主”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如果官員帶著權力的標記進入經濟行為領域,必然會破壞市場經濟的公正、公平,損害政府形象。當權力不再作為一種優(yōu)越于大眾之上的物質生存手段時,當官員恢復公仆的本性時,良好的政府形象才會深植于人民群眾的心目中,當政府及政府官員真正實現了觀念的轉變,真正具備了以人民為本的思想時,健康的新型的政府形象才會形成。
三、政府形象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基本策略塑造良好的領導者形象
作為社會精英的政府領導者是現代政府的主要組成部分。政府領導者具有指揮或帶領、引導或鼓勵被領導者為實現行政目標而努力的組織行為職責,它集掌權者和責任承擔者于一體,具有計劃、決策、授權、協(xié)調和監(jiān)督等職能。領導者是政府形象的塑造者和承受者,是政府形象活的載體。社會目標公眾看政府的形象一是看政府行政領導者的形象,二是看政府機構中政務操作者的綜合形象。如果政府在一個精明強干、作風務實、辦事果斷的領導班子領導下,行政作風廉潔、辦事效率較高,就會形成充滿生機、朝氣蓬勃的政府形象。同時,政府領導者如果能夠經常廣泛大量地接觸社會目標公眾,將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給他們,體察民情,了解他們的疾苦,為他們多辦實事,就會贏得他們的支持,從而有利于政府工作的開展。
(二)政府形象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建設
政府形象塑造主要貫穿在常規(guī)管理中,但突發(fā)事件對于政府正面、良好形象的塑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會危機方面處在關鍵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是事關政府危機管理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風險社會里,政府的生存與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抵抗風險、化解危機的能力。由于危機本身同時也意味著機遇與危險,政府如能抓住這一時機,有效應對和化解危機則會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
1.??? 政府形象在化解危機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譽、威信是一種精神資源,能激勵公眾共同應對危機。政府信譽是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一種良好印象和評價,是政府服務于民,取信于民而樹立良好形象的表現,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集中體現,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源[7]。
其次,政府形象決定的政府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是一種能力資源,能動員公眾共同應對危機。政府影響力體現著政府與公眾之間雙向互動的心理關系,它是決定政府政策能否為公眾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項重要因素,并直接影響著公眾對政府政策的心理、行為或行為傾向[8]。政府凝聚力是指民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它可以使政府以使公眾與政府情感容易溝通,關系容易協(xié)調,問題容易得到解決,進而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政府號召力即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戰(zhàn)勝困難,奪取勝利的能力。
2.??? 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設
(1)???? 通過信息公開塑造政府誠信形象
信息公開是保證人民群眾在知情前提下實現民主權利的需要。尤其是在危機來臨時,由于危機不確定性影響已大大超乎事件的本身,對社會運作體系、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威脅,一般公眾很難對危機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會傾向于將危機發(fā)生的主要責任歸結到管理部門。公開實情并采取有效行動,是政府的基本義務,人們有權利要求獲得及時的、真實的信息。因此建立公眾溝通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就是完備的信息溝通和管理機制的領導者和指揮者。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及時解釋和公開相關的準確信息將會有利于危機事件向好的方面轉化,公眾在了解真相后會更多地表現出寬容和理解,這對危機的控制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 通過指揮和組織處理危機來塑造政府服務形象
在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上,政府必須建立突發(fā)公共危機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機預警系統(tǒng)和管理系統(tǒng),將部門協(xié)調行動制度化以及建立統(tǒng)一協(xié)調機構,以保障各個部門及各級領導者能在第一時間對危機做出判斷,迅速反應,政令暢通,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各部門協(xié)調配合,確保我們在各種危機面前轉危為安。危機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的潛在傷害,控制危機局面,盡最大可能保護民眾的安全和社會的安定。
(3)???? 通過理性治理來塑造政府責任形象
所謂治理,指的是由民眾或社會組織(包括政府)承擔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間組織與政府部門合作進行的公共管理活動,政府僅僅是參與治理的一員,謀求社會的進步、全民利益最優(yōu)是治理的目標[15]。
通過政府與社會合作的公共管理,國家的權力在向社會回歸,“執(zhí)政為民”的另一面就是“還政于民”。危機管理中,針對危機發(fā)展狀況和人民的需要,政府廣泛聽取公眾、社區(qū)和媒體的意見,及時做出充分反應民意的決策,對民意負責是政府政治責任的具體表現。政府和公共機構的工作和活動透明度的提高,為公眾廣泛參與政府決策和管理、對政府工作的監(jiān)督提供了廣闊的民主空間。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要義就是人民群眾對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有民主參與權,政府主要責任是保障人民權利,增進人民福利。政府務實、負責的施政態(tài)度和理念,不僅有利于塑造責任政府形象,還必將對我國的政治行政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