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楊婷婷
昨晚在必勝客餐廳吃的披薩,聽到旁邊位置的爸爸對約摸六七歲的女兒說:“一個披薩幾十塊,頂我半天的工資了,要不是帶你,我一個人兩塊錢的包子就打發(fā)了……”
我開始打量這對父女,父親頭發(fā)花白,衣著樸素,看起來經(jīng)濟確實不寬裕。旁邊的女兒衣服已經(jīng)洗得發(fā)白,乖巧中透著拘謹,雖然沒說話,但吃東西的速度明顯慢了,看得出來爸爸的話她是聽進心里了的。
我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因為住的是國企大院,周圍都是層次差不多的孩子,不論是自己還是小伙伴,似乎也是在父母的這種聲音中長大的:辛苦一年賺的錢,都用來給你交學(xué)費了!
一雙鞋子這么貴,工資三分之一沒有了,媽媽工資不舍得花,就給你買這個了。
其實這些父母的話,話糙理不糙,確實大多數(shù)人賺錢都是不容易的,勸子女懂得節(jié)約和珍惜是很有必要的??烧吐犉饋砟敲磩e扭呢?父母們說起來苦大仇深,孩子聽起來如鯁在喉。
所以今天要探討的問題就是:在消費的時候,父母們需要表達“我們不富裕,賺錢很辛苦”的態(tài)度嗎?或者更確切地說,應(yīng)該怎么樣恰當?shù)谋磉_?
小孩子的感受力是很強的,有些事情父母不必刻意去說,他們就能感受到,這種無聲的影響會極大的塑造他們以后的行為模式。
你帶孩子去吃必勝客,別人一家一點就是四五個菜,你只點一個尺寸最小的披薩還先讓孩子吃,你當他就不會知道家里沒錢嗎?
學(xué)校一放假,別的同學(xué)都游學(xué)旅行興趣班,你的孩子只能待在家里,你當他就不會知道家里沒錢嗎?
根據(jù)前文所述,小孩子都有較強的感知力。那么你知道當這種強感知力撞上父母們動不動就“我們不富裕,賺錢很辛苦”的表達,孩子們會感知到什么嗎?
第一是內(nèi)疚感。武志紅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代家庭關(guān)系中有種極其可怕的東西,叫作“付出感”。當父母們一直強調(diào)這種東西多么昂貴,占了自己多少收入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強調(diào)自己的“付出感”:看我為了你,付出這么多。
而孩子最終感知到的,只能是“內(nèi)疚感”:我小小心愿的實現(xiàn),是建立在爸媽極大的付出基礎(chǔ)上的。于是不得不深深地陷入強烈的內(nèi)疚和不安中。
第二是匱乏感?!拔覀儾桓辉?,賺錢很辛苦”的表達,其實也是在提醒孩子,看,我們家就是比別人家要窮,你不僅要知道,還要牢記。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一種匱乏感,讓孩子變得冷漠和吝嗇付出,非常在意金錢。
●“我是配得上的”
首先,要讓孩子覺得自己配得上,避免“內(nèi)疚感”的產(chǎn)生。
具體來講,父母們不要無端地去進行讓自己覺得有壓力的消費,要找到合適的當口,師出有名。可以作為孩子取得進步時的獎勵,也可以當作是孩子受到挫折時的慰藉,然后把這些緣由,對孩子表達出來:“你考了班級前十名,比起上次進步好大,你不是一直想吃頓西餐嘛,這是爸爸給你的獎勵……”“看到你這么失落,爸爸也很難過,帶你吃頓好的,明天我們擦干眼淚,再次出發(fā)……”
●“我家是有希望的”
根治孩子的“匱乏”,是讓他充滿“希望”。父母們可以說“我們家不富?!?,但千萬要傳遞給孩子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讓他們覺得生活就是正面的,積極的,充滿希望的;而不是消極的,看不到希望的,匱乏的。比如:“老爸的收入不會一直這樣低,我努力工作好好賺錢,你也努力學(xué)習(xí),咱倆一起加油,下次我加薪了,或者你考好了,老爸再請你吃,你看好不好?”
總體來講,就是父母不要回避自己真實的經(jīng)濟狀況,但是要傳遞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信心和希望比什么都寶貴。
(摘自《大眾科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