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若
傳說江湖上有三碗面最難吃,那就是人面、場面、情面,有人則接了個“神仙”句子:杭州有兩碗面最好吃,其中一碗就是—片兒川。
傳說或真或假,但片兒川被食客譽為“神仙口?!眳s是真的!
片兒川是浙江杭州一帶的一種傳統(tǒng)湯面,歷史已逾百年,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chuàng)。
奎元館初創(chuàng)時只是一家沒有名號的小店,店主是位安徽人,清代同治年間在杭州官巷口開了個小面鋪。傳說,有一年浙江地區(qū)舉行鄉(xiāng)試,各地學子齊聚杭州。為了招攬生意,店主特意制作了一種以雪菜、筍片、豬肉片為澆頭的面條,由于物美價廉,特別受到窮書生的歡迎。一天,一位家境貧寒的年輕人來吃面,店主見他衣著素樸,相貌清秀,舉止文雅,便在其面碗里放進了三只剝了殼的水汆雞蛋,寓意“連中三元”。
說來也巧,這個年輕人竟斬獲了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書生想起那三只雞蛋,特意到小店答謝,見小店尚無招牌,便取出文房四寶,為小店題名“魁元館”。小面鋪有了解元的題字,從此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趕考的讀書人都會到魁元館“沾沾喜”。后來,有一任老板嫌“魁”字帶“鬼”,便借諧音改為“奎元館”,一直延用至今。
中國飲食文化中素有“南米北面”的說法,但在杭州,面館就有9000家。為什么杭州人這么愛吃面呢?
這要說到歷史上的宋王朝。為避戰(zhàn)爭,宋王朝從汴京(今開封)遷都至臨安(今杭州),汴京的眾多商人、士大夫也南遷至此。這些達官貴人擁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因而不情愿入鄉(xiāng)隨俗吃米飯,反而將面食習慣滲透到了當?shù)孛耖g。
為什么杭州人把這種日常小吃稱為“片兒川”呢?“片”好理解,因為杭州人把面稱為“片”;“川”也好理解,首創(chuàng)者奎元館在烹調(diào)此面時,要先將雪菜、筍片、肉片用沸水氽煮,而“氽”與“川”諧音??伞皟骸痹趺蠢斫饽??南方話中怎么會有兒化音呢?其實,這也是宋王朝遷都的“副產(chǎn)品”。靖康之亂后,臨安的“移民”中有76%的人口來自河南,其中絕大多數(shù)來自開封。有學者把杭州稱為“語言的飛地”,兒化音就是北方移民留下的語言痕跡。至今,杭州地區(qū)的方言中還有“筷兒”“小芽兒”“醬鴨兒”等濃濃的兒化音。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奎元館最具名聲的那碗面就成了片兒川,片兒川也成了杭州最有名的面食之一。
關(guān)于片兒川的來歷,也有另一種說法。傳說北宋文人蘇軾當年被貶至臨安,雖然官場失意,但杭州的生活卻十分愜意,他曾有詩云:“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彼裕纻魅?、筍、雪菜作為配料的選擇是受此啟發(fā)而來,將這三樣材料切片入汆沸水,由此成就了片兒川。雖然這也是個好故事,但人們似乎更喜歡“連中三元”。中國人做事前喜歡討個好彩頭,“連中三元”的祝福似乎更能讓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直到今天,很多杭州人在孩子高考前都會帶他們?nèi)タ^吃碗片兒川,就是為了圖個吉利。
在杭州人的心目中,片兒川的早餐地位就像熱干面之于武漢人、小面之于重慶人,城市味道和家鄉(xiāng)情懷都能在一碗面中體會。
在遍地稻香的江南水鄉(xiāng),面食能在“米世界”中占據(jù)一片天地,一定有非同尋常之處。但這非同尋常卻不是食材上的繁多、制作上的繁瑣,反倒是選擇上的平平淡淡,制作上的簡簡單單,似乎正應了那句話:平淡至極,乃為神奇!
豬肉南北皆有,雪菜與筍則是地道的江南菜。別小看這兩樣菜,片兒川的鮮美就來自它們,它們表面的平淡恰恰演繹出了溫和細膩的神奇滋味。
古人說:“入沸水為汆?!币毁嗑推?,講究的是食物的鮮嫩。所以,在片兒川的澆頭中,肉片、筍片追求的都是一個“嫩”字,就連雪菜,也多用剛剛腌了三五天的新鮮雪里蕻。
雪菜,又名雪里蕻、春不老,腌制后有一種特殊的鮮味和香味,嚼起來有種“梗?!钡捻g勁,誘人開胃,促人食欲。
筍被譽為“素食第一品”,是片兒川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好在杭州一年四季都不缺。春有春筍,夏有鞭筍,秋天可用上市較早的冬筍或野筍,冬季則有冬筍。冬筍口感脆甜,制作片兒川以冬筍為佳,只需稍煮,湯即鮮美,即便是不善烹調(diào)之人,筍的鮮味也足以掩蓋廚藝的不足。
肉片、筍片和雪菜是再普通不過的食材,但搭配在一起卻是絕佳組合:本來硬挺挺的筍片經(jīng)過烹炒變得柔軟,在湯汁作用下雪白中透出些許棕色;深綠色的雪菜,因為裹了油脂而綠得油光晶亮;醬色的肉片既不柴也不散,經(jīng)過油脂的洗禮泛著豐潤的光澤。這三種食材,口感上有軟硬之分,色澤上有深淺之別,卻又三體合一,完美體現(xiàn)出杭州人對食物品質(zhì)的追求。
片兒川還非常講究面條的筋道。杭州人把濕面叫“潮面”,把超市里賣的筒裝掛面叫“干面”或“燥面”。正宗的片兒川面條一般都選用細細扁扁帶點黃色的潮面,而且制成的片兒川面條一定要“生籠”(偏生一點)。這樣在吃的過程中,面條會呈現(xiàn)不同的口感變化,從硬到軟,吃完的時候面還是耐嚼的。
一碗片兒川端上來,嘗一點雪菜咸鮮開胃,咬一片嫩筍滿口脆生生的纖維質(zhì)感,嚼一下肉片爽滑彈牙。雪菜的清新、筍的甘香、肉的鮮美、面的勁道,再來一口熱乎乎的湯汁,醇香和鮮美彼此交融,淡淡的油花點點漾開,想知道什么是“回味無窮”?一碗片兒川就明白了。
說片兒川繞不開奎元館,這家開業(yè)于1867年的老字號,是片兒川的首創(chuàng)地。在杭州,幾乎家家面館的菜單上都有片兒川,但能把片兒川做出品牌,奎元館無疑是面館界的“一哥”。
民國初年時,奎元館的經(jīng)營者已改由寧波人打理,成為杭州一家寧式面館。從1930年開始,杭州的商業(yè)中心開始向南轉(zhuǎn)移,官巷口一帶日漸繁華,奎元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奎元館已相當有名,甚至有了“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的說法。當時的社會名流,只要到西湖游玩,就少不了做客奎元館。梅蘭芳、蓋叫天、周璇、石揮等文藝界知名人士都曾是奎元館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