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湘
在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有一片典雅、莊重的古建筑群——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它始建于公元976年,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朝代,于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至今興學不變,千余年來都是高等學府所在,因而有“千年學府”之美譽。這里培養(yǎng)出了彭龜年、王夫之、左宗棠、毛澤東等一代又一代中華英才。
如今,岳麓書院是全國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修復最好的一所古代書院,其院落布局、石碑銘文、青磚碧瓦,仍是從前的模樣。書院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中軸對稱、縱深多進,主體建筑如大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齋舍、祭祀場所等排列于兩旁,營造出莊嚴、幽遠的視覺效果。
赫曦臺
走過書院的第一道門,便是著名的赫曦臺,它的由來與書院歷史上一次有名的學術峰會有關。南宋年間,學者張栻邀請理學大師朱熹來講學,開創(chuàng)了不同學派相互辯論交流的會講形式,史稱“朱張會講”。二人每天早上登岳麓山看日出,每當東方朝霞似錦的時候,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赫曦是指紅色的朝霞,將此處命名為“赫曦臺”,就是為了紀念朱熹和張栻。
大門
沿著中軸線前行,來到岳麓書院的大門。門額“岳麓書院”這塊匾為北宋皇帝宋真宗御賜,大門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為“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意思是楚國人才雖多,但為晉國所用;下聯(lián)“於斯為盛”則出自《論語》“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贊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的局面。因而,全聯(lián)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地。
講堂
講堂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講堂檐前懸有“實事求是”匾,為民國初期湖南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所撰?!皩嵤虑笫恰币徽Z源于《漢書》,賓步程將其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據(jù)說,毛澤東青年時代曾來此求學,“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學達性天”,由清朝康熙皇帝御賜,意思是學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二為“道南正脈”,由清朝乾隆皇帝御賜,匾為原物,這是對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的最高評價,表明了岳麓書院在中國理學傳播史上的地位。
講堂上放著兩把椅子,這是古代講學制度的體現(xiàn),古代的講解由一個老師講,另一個老師解。講堂屏壁正面書有《岳麓書院記》,這是書院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大綱,為張栻所撰寫。講堂壁上還嵌有許多極具文物價值的碑刻,最為醒目的是由朱熹手書、歐陽厚均所刻的“忠孝廉節(jié)”碑。講堂兩旁有南北二齋,分別為“教學齋”和“半學齋”,均為昔日師生居舍,過去的學生多數(shù)時間在這里自修。
御書樓
繞過講堂,后面就見御書樓。中國古代書院一般有教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御書樓便是岳麓書院藏書功能的體現(xiàn)。這座宋代風格的三層樓閣建筑,因存放了大量御賜的圖書而聞名。清代中期,御書樓已發(fā)展成為中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今天的御書樓藏書數(shù)量已逾五萬冊,其中大型工具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古今圖書集成》等均有珍藏。
文廟
文廟位于書院左側,自成院落。這里是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也是書院祭祀的主要場所。在古代,學生早晨起來后先要祭拜孔子,再去學習。大成殿是文廟中主要的建筑,“大成”二字表明了孔子的成就和地位。殿里可以看到孔子圣人像,以及康熙皇帝的題詞“萬世師表”。
岳麓書院還有許多值得駐足觀賞的地方,比如風景絕佳的“百泉軒”,為紀念清末維新派創(chuàng)辦時務學堂而筑的“時務軒”,以及無處不在的碑匾文物。在這里,中國古建筑與自然巧妙融合,青磚碧瓦、亭臺樓閣、繁花疏葉都凝聚了千年來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