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紅
【關(guān)鍵詞】樂生活課程;幼兒拖沓行為習慣;原因及措施
當前,越來越多的幼兒群體養(yǎng)成了拖沓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園中,教師反映最多的就是“總是邊玩邊寫做任務(wù)”“磨磨蹭蹭,總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不成任務(wù)”;在生活中,家長也經(jīng)常反映“馬上要出門了,鞋子還在手里拿著沒穿”“吃飯的時候總是飯前吃到飯尾”這些均反映幼兒的拖沓習慣越來越嚴重。因此,在當前樂生活的課程改革下,我們需要認真分析研究幼兒是如何養(yǎng)成了拖沓的行為習慣的,以及如何利用樂生活的游戲教學模式改變幼兒的拖沓行為。
一、幼兒拖沓習慣的形成原因
(一)幼兒自身缺乏自律性和有效的時間管理能力
幼兒的年齡較小,一般在3~6歲,在此階段還不能對自身有著一定的管理能力,而且幼兒對這個世界存在著很大的新鮮感,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好奇心,例如突然出現(xiàn)在視野中的小貓小狗,又或者是其他人說的一句話等,這些外界事物對幼兒有著很大的誘惑力,很容易被這些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特別是在他們對這件事情感到乏味無趣時,他們的注意力便容易被轉(zhuǎn)移,又因為自身并不具備一定的自律能力,對時間也沒有一定的觀念,導致在做作業(yè)或者做其他事情時不能集中精力,很難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件事情,最終形成拖沓的行為習慣。
(二)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依然有大部分家庭信奉專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認為嚴加管理便會讓幼兒因害怕后果而改變習慣,對幼兒嚴加呵斥,不具備耐心,要求幼兒對自己言聽計從,幼兒犯了錯,往往也會采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總是說孩子做事太墨跡,磨磨蹭蹭,三心二意,而幼兒也往往覺得父母太啰唆。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會使幼兒因害怕做不好而被父母責備的心情使幼兒在做事的時候小心謹慎、唯唯諾諾,使做事更加拖沓,或者使用拖沓的方式來反抗父母。此外,由于父母早期并不注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幼兒的生活也是放縱隨意,導致幼兒沒有明確的任務(wù)觀、時間觀,做事情不專心,從而形成拖拉的毛病。
二、改變幼兒拖沓習慣的具體做法
(一)為幼兒樹立自律的觀念
幼兒的身心還不夠健全,在這個階段,家長教師要給幼兒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改變拖沓習慣的過程中,首先讓幼兒知道的就是自律能力,自己對自己有一定的管理。例如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不能做與學習無關(guān)的事情,不能邊寫作業(yè)邊看電視玩手機,給幼兒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不被外界因素所影響,讓幼兒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相應(yīng)的任務(wù)。如果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做與這件事無關(guān)的事情,并且沒有拖延時間,就應(yīng)當給予幼兒一定的獎勵,不僅是語言上的鼓勵,也可以是有實質(zhì)性的獎勵。反之,則應(yīng)當采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幼兒,切不可嚴加呵斥。
(二)家長要找準方法正確引導幼兒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如果想要幼兒改變拖沓的壞習慣,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其次,家長在幼兒拖沓的時候,往往以責備的方式教育幼兒,認為幼兒受到責備后就可以提高效率,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所以,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找到了正確的教育方法,那就是把家長對幼兒的美好期待通過溝通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幼兒知道。因此,家長在改變幼兒的拖沓習慣時,首先要告訴幼兒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然后在實際生活中以鼓勵的形式引導幼兒,在鼓勵之下,他們也會很樂意朝你所期待的方向去做。
(三)幼兒園結(jié)合樂生活的教學課程提高幼兒的做事效率
幼兒園在課改背景下推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的游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實踐能力。對于幼兒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把興趣和教育結(jié)合起來便會事半功倍,教師在游戲教學中可以針對幼兒的拖沓問題開展一系列的游戲活動。例如可以結(jié)合比賽的模式,幼兒在比賽中因為有對手,又因為求勝心的促使,他們會在比賽中自己想辦法如何提高效率,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讓幼兒獨立思考,并且在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時,便會在下一次對自己更加有信心,從而改掉拖沓的習慣。
三、結(jié)語
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幼兒的可塑性強,改變拖沓的習慣需要幼兒自身、家長、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樂生活的課程背景下,找到適合幼兒的改變方法,家長教師要不斷鼓勵,切不可言語批評呵斥,要知道責備、批評的教育方法只能讓幼兒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只有不斷進行精神鼓勵才會向著家長期待的方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