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中國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學習中國畫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 學習中國畫的方法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方法得當,才能使得人們能更好地把握中國畫的“本性”。
關鍵詞: 茶 ?中國畫 ?中國茶
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相對西洋畫等外來繪畫而言,就是在中國大地上演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系統(tǒng)藝術。它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歷經(jīng)幾千年的風雨變遷,融會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yǎng)、哲學觀念、審美意識、美學意蘊等,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當下,中國最古老最先發(fā)展成熟的繪畫藝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完整的技術語言,穿越數(shù)千年時空,異彩煥發(fā),大熱之勢不減。同時,在當代全球一體化的文化語境中,古老又充滿活力的中國畫藝術的當代轉型,必然受到了廣大中國畫藝術家的格外關注,他們正走在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的艱辛旅途上。
在探討中國畫的學習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一個經(jīng)常失意的年輕人,他很苦惱,于是去向一位大師請教。大師不語,用涼水給他泡了一杯茶水,讓他品嘗,然后又用溫水泡了一杯,再讓他嘗,最后用開水給他泡了一杯。年輕人雖不解其用意但仍舊一飲而盡,大師問,如何?年輕人答曰,唯第三杯茶清香甘美,大師曰,人生就如品茶,要慢慢磨練。
在這個關于茶的故事里主要說的是人生,但我們不妨將思維拓展一下,我們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不正是我們自己國畫的人生嗎?假如我們自己就是這個年輕人,那么要想品出“茶”的味道,關鍵就是我們自己是怎么樣來對待這杯“茶”。是用“溫水”還是用“開水”來泡呢?其實“溫水”也好“開水”也罷,都只是在泡“茶”過程中的一種磨練罷了。今天我們用“涼水”這種方法來泡中國畫,這個“茶”沒什么味道,明天我們用“溫水”來泡,后天我們用“開水”來泡,總有一次我們能夠成功地泡出“中國茶”的味道。
由此看來,想要泡好這杯“中國茶”關鍵在于大量的實踐,涼水、溫水、開水等等輪流上,實踐過后總能找到最適合泡“中國茶”的水。其次關鍵在于要自己去泡,如果自己不去實踐怎么可能得到“真知”呢?自己不動手只是由別人去實踐,成功后回來再告訴你答案,這樣自己怎么可能泡好這杯“中國茶”?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只表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比方單單就這泡茶的水就分好多種,你只聽別人說什么溫度的水泡茶好,可是用哪種水呢:泉水、井水、河水還是自來水?
中國畫的學習方法也亦如此,首先要掌握大量的知識,準備工作做充分,基礎打牢了,就可以開始“自己”泡這杯“中國茶”了。以工筆人物畫為例,在學工筆人物畫之前,對學習所需的材料、技法等基礎知識我們必須都有一定的了解,如白描線條基礎練習、人物造型基礎練習、勾線筆、云母宣紙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自己大量的實踐和長期練習。在這段時間里“涼水”“溫水”“開水”輪流上,最終找到適合的“水”,為我們了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審美標準打下基礎。而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摸索去實踐,因為自己摸索實踐出來是直接經(jīng)驗,從其他途徑得到是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就好比一個自己吃的饅頭和一個別人吃過的饅頭,由此可見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國畫的畫理都是需要自身的直接經(jīng)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領會得到的。
社會生活節(jié)奏再快,中國畫“慢功夫”的屬性“巋然不動”,需要畫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這就要求創(chuàng)新者來不得半點浮躁。一位湖南籍學者說得好,工筆人物畫家“一定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一定要有扎硬寨打死仗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浮躁的心態(tài)留在宣紙上的必定是浮躁的境界、線條和色彩,作品還有什么“茶味”可言?
以前常聽老師說中國畫最忌諱“雷同”,當時也是一知半解,不太明白,直到自己畫了張兩朵荷花一模一樣十分呆板的時候才理解其深意。再如老師常提到“全畫等于全沒畫”“適當?shù)恼谘诤眠^一清二楚”等等畫理時,我們都是在其后的創(chuàng)作練習中慢慢才能體會出其中深意,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
感召于此,也覺悟于此,在研究藝術造境的過程中,需要當代工筆人物畫家一方面深入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研究當代文化精神,在傳統(tǒng)與當代之中不斷錘煉著自己的藝術思維。這種“封屋勵志”的精神世界,是一個畫家通往自身藝術高峰的必然之路。所以要泡好這杯“中國茶”,磨練好自己的國畫人生,就必須通過自身不斷的實踐,積累大量的直接經(jīng)驗。
但是要想學好中國畫,關靠這些還不夠,我們再來看一個關于“茶滿了”的禪宗故事。一個小和尚向老和尚學習禪,他講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給予指點。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滿了,老和尚還在倒,小和尚說:“師傅,茶滿了。”老和尚這才住手。小和尚問:“師傅,請您指點。”老和尚說:“我已經(jīng)教你了?!毙『蜕蓄D悟:一只裝滿了舊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腦袋里若是裝滿了舊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
是啊,茶水茶杯已舊,又怎么能再添新茶。所以要想再添新茶,就要大膽地將與新茶相矛盾的舊茶倒掉。好比想要接受新的理念就必須將與新事物相矛盾的舊事物拋棄。
現(xiàn)在很多美術高考很重視素描。色彩等等西方基礎科目的訓練,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進入大學繼續(xù)深造時,那些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就會很困惑,要想泡好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茶”,里面就不能攙雜太多西方的東西在里面。國畫老師曾經(jīng)給我們上第一堂國畫課就要求我們把以前學的西方的素描色彩觀念暫時“忘記”?,F(xiàn)在想起來,那是老師怕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西方的審美標準來衡量中國畫,從而不利于中國畫的學習。因為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繪畫美學不以結構嚴謹?shù)倪壿嬻w系為基礎,不專門研究自然的本質屬性,認為事物可以認識,但并不需要用清楚的概念表示,畫面上用大面積的空白、大塊的磨塊、多視域的構圖處理,成為東方人理解到有相輔相成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宇宙和諧實體。歐洲人認為世界萬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它們各級都具有不容的數(shù)量關系。雕塑繪畫等藝術的美在于數(shù)的和諧與比例。一切造型藝術要依靠于對數(shù)據(jù)關系恰如其分的把握,于是對人體精妙的比例節(jié)奏的提煉與表現(xiàn)成了藝術家致力的方向。概括的說是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由此可見中國畫有著自身特有的審美標準和十分完整的繪畫理論。所以要想學好中國畫,就必須從頭腦中暫時清空以前學到的西洋藝術,轉從中國畫自身繪畫理論入手,用獨有的審美標準去衡量自身的中國繪畫作品,做到“以中為主”。但是,在當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形勢下,怎樣對待西方藝術是每個學習中國畫的人不可能回避的問題,就茶而言,不管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怎么變,只要茶葉還是我們中國的,那就還是“中國茶”;反過來看,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都是中國的,但是茶葉卻變成西方的咖啡了,那可就成了“西方茶”了。所以,只要茶葉是中國的,西方的泡茶的茶具、水等等其他因素都可以隨我們所用。由此可見,要想泡一杯上好的“中國茶”,里面的材料就不能雜,做到“以中為本,以西為用”,這樣泡出來才可能是中國土色土香的“中國茶”。學習中國畫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本著這個原則來學習中國畫,那樣畫出來的才是具有中國本土氣息的藝術品。這樣泡出來的茶也才是真正的“中國茶”。
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經(jīng)受了來自西方的藝術傳統(tǒng)的沖擊,也經(jīng)受了來自國內知識分子的質疑,在中國文化開始復興的時代,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要求我們只有從整體上的把握、從本源上的研究,才能從本質上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只有不斷地在從傳統(tǒng)中吸取營養(yǎng),到大自然中去尋求自我,于傳統(tǒng)母體中脫胎換骨,靜心審讀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并潛心探究,來尋求新的藝術生命,相信不久的將來才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學習不僅要求藝術家要從傳統(tǒng)中吸取營養(yǎng),就像大樹的根,腳踏實地,堅守大地,求得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形與意。而且要藝術家深入當代人民的生活,就像大樹的枝葉,仰望天空,俯察世間。中國畫藝術家深入當下的生活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寫生,以悟得具有符合傳統(tǒng)審美并有具有時代特色性的形。真正堅守求變的藝術家正是在尋找美的表現(xiàn)形式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加之情感的投入,使畫家的創(chuàng)作學習更加人性化,并產(chǎn)生出強烈的人文主義的力量,所采取的相應的形式與圖像,呼喚人們的新的認識。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要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西為中用,中得心源”。正緣于此,即以自己情感深處的無盡潛力,永不停歇,推動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斷向前前行。
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去品茶,喝到興處,無意之間問朋友什么是喝茶的最高境界,朋友答到:“喝茶去”。 頓悟:平常心是道。但是,有誰能相信呢?你越說的是大道,人們偏就不相信,更相信半遮面的小術,不相信大道簡易。所以說,朋友你喜歡茶的話那我們就“喝茶去!”你要是喜歡中國畫呢,那我們就以平常心——“畫畫去”吧。
2020年初夏于湘江畔后海居
(女書視覺藝術融入地方城市公共藝術教育文化的時代價值研究 ?課題編號:16JD28)
作者簡介:
王任波,1979年出生,湖南長沙市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