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霞 趙展一 王昉 陳雪飛 芮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OA科技期刊出版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測模型研究”(項目編號:18BTQ059)。
作者簡介:黃金霞(1972-),女,研究館員,博士,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信息組織、開放獲取與開放資源建設。趙展一(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開放獲取、開放期刊出版。王昉(1977-),女,副研究館員,碩士,研究方向:開放資源建設與再利用。陳雪飛(1987-),女,館員,碩士,研究方向:開放獲取、開放期刊評價。芮嘯(1995-),男,助理館員,碩士,研究方向:開放資源平臺研發(fā)。
摘要:[目的/意義]當前國際開始重新審視OA模式,對于仍在OA 推進階段的中國,有必要確切了解國內OA需求,為中國發(fā)展OA提供依據(jù)。[方法/過程]采用對群體中較高層次人員的問卷調查、面訪方法,調查中國3個科研群體的OA認知與發(fā)展建議,并借鑒用戶畫像方法,分別構建當前學術交流環(huán)境中、面向開放科學未來場景中的我國科研界OA認知畫像。[結果/結論]調查發(fā)現(xiàn),期刊主編、圖書館館長較關注OA模式轉型中的自身發(fā)展,科研人員對OA 概念與意義的認知弱、參與差,但3個群體均建議由國家層面來推動OA并形成中國特色的OA發(fā)展模式。用戶畫像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科研群體OA發(fā)展需求從開放出版和學術影響力提升拓展為開放知識交流和知識利用。本文首次提出中國科研界已經(jīng)具有開放科學的思想。
關鍵詞:開放獲取;OA反思;OA認知;OA建議;群體畫像;開放科學思想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11.005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0)11-0044-10
Chinese Research Group Profiles of OA Cogn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Reflection
Huang Jinxia1,2Zhao Zhanyi1,2Wang Fang1Chen Xunfei1Rui Xiao1
(1.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Department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international OA model has currently begun to be re-examined.For China,which is still in the OA promotion stage,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OA demand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China to develop OA.[Method/Process]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higher-level personnel in the investigated groups,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OA cogni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ree research groups in China.And then,based on user profile methods,OA cognitive profiles of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open science future scenario were constructed.[Result/Conclusion]It is found that journal editors and librarian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budgets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OA model,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had weak awareness and poo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OA.However, the three groups suggested that OA should be promot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n OA development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formed.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OA in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community have expanded from open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influence to open knowledge exchange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For the first time,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already has open science ideas.
Key words:OA reflection;OA cognition;suggestion on OA development;group profiles;open science ideas
1研究背景
11國際上OA模式開始被重新審視與監(jiān)測
自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先導計劃》明確提出“開放獲?。∣pen Access,OA)”概念后,OA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全世界范圍展開。經(jīng)過20年的發(fā)展,“OA”內涵已遠遠不止是研究成果的開放出版、開放倉儲,而是更加關注知識相關的可獲取、發(fā)現(xiàn)、共享、復用與透明程度,以及OA與開放科學(Open Science,OS)的關系。近年來,OA發(fā)展遇到一些瓶頸。這些問題例如OA政策合規(guī)性[1]、OA論文質量保障缺乏、OA倡議/計劃難以推進、出版社“圈錢”嫌疑等,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2018年前后,多個國家、機構開始重新審視OA價值,反思OA發(fā)展模式,調整OA發(fā)展戰(zhàn)略。這些行為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啟動一系列OA調查、監(jiān)測、審查項目。英國、荷蘭、奧地利等國紛紛啟動國家層面的OA調查項目,了解OA發(fā)展概況,收集本國向OA轉型的關鍵指標,以便能夠及時調整決策。德國啟動“Open APC”監(jiān)測項目,該項目目標是監(jiān)測OA出版費用的透明化,改善學術出版市場功能失調情況,以便增強學術出版的可持續(xù)性[2]。
另一方面,OA政策、OS政策被重新思考或制定?!恫歼_佩斯開放獲取先導計劃》15周年調查報告提出OA運動面臨的兩個主要挑戰(zhàn),包括缺乏促進受訪者公開分享成果的激勵措施、缺乏支持開放出版的相關資金[3]。為了全面優(yōu)化OA政策,2018年3月,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針對其現(xiàn)行OA政策施行了一項為期6個月的審查計劃[4]。2018年6月,歐盟委員會公布《2021-2027年研究與發(fā)展計劃》,計劃“摒棄”混合OA期刊出版模式[5]。2019年6月,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y,ACRL)發(fā)布《開放和公平的學術交流,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包容的未來》報告,提出要改善學術交流體系中人們對創(chuàng)作者權利的認識,思考什么是學術價值和創(chuàng)建更具代表性和開放性的資源,要承認更廣泛的開放機會[6]。歐盟推出的FOSTER OS框架、開放科學監(jiān)測器(Open Science Monitor)、歐洲開放科學云(European Open Science Cloud,EOSC)、OECD等項目,更是已經(jīng)將OA看成是OS的重要組成部分[7-10]。
如何制定更有效的OA發(fā)展模式,包括OA轉換關鍵指標、參與OA的激勵措施、OA未來目標場景,已成為當前國際OA運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2中國亟待明確OA發(fā)展需求
目前,中國正處于推進OA的關鍵階段,且面臨與國際社會一樣的挑戰(zhàn)。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各自發(fā)布OA政策,但到目前仍缺乏配套的落實舉措。中國機構知識庫例如廈門大學機構知識庫、中國科學院機構知識庫的國際排名近年有所下降,中國高校還未發(fā)布校級的機構知識庫政策,機構知識庫中的數(shù)據(jù)更新遲滯。一些中國科研機構簽署了OA 2020倡議意向書、支持PlanS,但中國還未實踐例如“Read and Publish”等模式的電子資源開放轉換。在中國出版行業(yè),OA期刊出版比例低且OA出版不規(guī)范。依據(jù)期刊網(wǎng)站聲明測算,中國科學院院屬期刊338種中實行OA的期刊有41種(占比12%),且其中較大比例的期刊仍保留論文版權或者不提供作者選擇CC共享協(xié)議的方式?;叵隣A運動的起源,是科研界首先提出了OA,但目前中國OA實踐中遇到的主要挑戰(zhàn)仍是科研人員的OA參與度低,究其原因,主要是OA價值沒被充分認識,更主要的原因是當前中國OA實踐多是參與國際行動,對自身OA需求的分析不充分,無法引起科研人員的參與熱情。欲掌握OA發(fā)展需求,了解OA參與者的認知是基礎。
基于國際上OS發(fā)展背景以及當前出現(xiàn)的OA反思浪潮,本文選擇中國科研界不同群體為調查對象,重新調查他們的OA認知與態(tài)度,重新審視OA對于中國的價值、OA發(fā)展目標,這將為明晰中國OA發(fā)展路徑提供參考。
2國內外OA認知情況調查
21概況
多個國家、區(qū)域、機構都開展過OA認知調查,這些調查目的主要是了解“被調查者對OA的認知、態(tài)度與實踐情況”,只有少數(shù)是調查OA關鍵問題和發(fā)展模式。2014年,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調查了全球3萬多名科研人員,分析了他們對OA的知曉度、出版動機、OA出版資金支持以及選擇OA出版模式的原因[11]。2017年,DOAJ進行了亞洲國家開放獲取調查,調查了亞洲國家的國家OA政策、IR內容、OA期刊出版、政府和機構支持OA的力度、國際組織支持建設OA資源的情況[12]。201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教職員工和研究生開展了關于學術交流方式的問卷調查,其中包括對OA Requirement的調查內容[13]。
從2005年開始,中國研究機構、高校也進行了OA調查。中國科學院是進行調查的主要研究機構。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在2014年調查了機構知識庫建設情況、2005年調查了200多名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對OA的了解和態(tài)度[14]、2016年調查了科研人員對開放科學數(shù)據(jù)利用的需求[15]、2019年調查了開放資源再使用方式。高校開展的調查,主要是來自學者們開展的研究。齊鳳艷等調查了東北三省高校圖書館的OA資源建設情況、教師和研究生的OA認知[16],金永成等調查了中國大學教師群體對OA期刊的認知程度、接受意愿、看法和顧慮[17],張新鶴等訪談一些人員對OA期刊、機構知識庫、強制性OA政策、OA學術資源評價體系、科研機構和國家發(fā)展OA舉措的認知和建議[18]。高校圖書館也開展了對科研人員的OA認識狀況的調查,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19-20]。
22已有調查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開展的OA認知調查內容主要集中在了解當前已有的OA發(fā)展模式,呈現(xiàn)出的問題包括:1)缺乏對國際OA發(fā)展模式和中國OA發(fā)展路徑的衡量,因為很多調查是以強烈擁抱OA或傾向引進國際OA發(fā)展模式為前提的;2)缺少對OA長遠價值的思考,因為在當前開放科學背景下OA內涵已遠遠不止于開放出版和開放倉儲;3)調查對象局限于科研人員,缺乏其他科研相關群體如出版者、圖書館員,并且忽視被調查者層級,造成調查結果影響力不足。
23本文的研究目標
在當前出現(xiàn)OA反思的國際大背景下,本研究的目標包括:重新調查中國科研群體OA認知情況,分析中國科研界對OA的關注點,重新審視OA對于中國科研界的價值,初步分析中國的OA發(fā)展目標。
3研究方法
31調查對象
作為研究成果傳播和發(fā)現(xiàn)的關鍵機制,學術交流體系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基于印本、依賴于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轉型為更依賴于網(wǎng)絡通信和開放存儲介質的模式[21],其中的主要參與者為科研人員(或者研究機構)、出版者、圖書館,同時,這些群體也是OA利益方、參與者??蒲袡C構負責制定具體的科技政策和研究要求,搭建基礎設施,保障研究成果的生產(chǎn)和傳播,其中的科研人員(作為作者兼讀者)對OA的看法、態(tài)度、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OA發(fā)展。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樞紐,一方面訂購資源、匯聚資源、保存資源;另一方面參與OA運動、推動訂閱費用向OA出版費用轉換,為迎接OA和OS帶來的發(fā)展機遇、提高自身競爭力而準備著。出版者“承擔”研究成果的出版,在傳統(tǒng)商業(yè)出版模式受到OA沖擊后,他們正在調整出版策略、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嘗試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所以,本研究選擇中國科研人員、出版機構、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被調查者職稱/職務限定在副教授以上、期刊編輯部主任、圖書館副館長以上。
32調查內容設計
本次調查內容設計3個部分:OA概念了解和態(tài)度、OA實踐了解和參與程度、OA影響和發(fā)展建議(表1),其中,標為調查內容著力于調查OA價值、OA發(fā)展目標、OA發(fā)展模式,這些調查內容未曾出現(xiàn)在國內類似的調查活動中。對于不同調查群體,具體的調查內容從表1中分別選擇。
33調查方法和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為了充分獲得調查結果,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兩種方法(如表1所示)。在獲取到被調查群體的調查結果后,基于這些調查結果數(shù)據(jù),借鑒用戶畫像方法,本文分析了其屬性標簽,精準勾勒被調查者整體的OA認知情況。用戶畫像(User Profiles)概念最早由交互設計之父ACooper提出,是通過挖掘隱含在用戶行為痕跡中的數(shù)據(jù)來發(fā)現(xiàn)用戶需求、描述用戶特征的方式[22]。用戶畫像是網(wǎng)絡輿情治理、精準服務應用的關鍵技術之一,它的構建過程通常包括3個步驟:收集用戶數(shù)據(jù)、研究用戶信息并細分標簽、建立和豐富用戶畫像描述[23]。
4調查分析結果
41調查者的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回了136份問卷,訪談到5位人員。調查到的科研人員共101位,來自高校的科研人員占比70%,來自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占比30%,科研人員的專業(yè)分布在物理、化學、環(huán)境科學、軟件工程、農(nóng)業(yè)科學、生物學等領域。調查到的期刊編輯包括14個中國科技期刊的編輯部主任,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xié),期刊學科歸屬物理、化學、天文、生態(tài)等領域。調查到21位圖書館館長,高校圖書館館長占比68%,研究型圖書館館長占比23%,其他類型圖書館館長占比9%,來自理工科圖書館的館長占比55%,來文科類圖書館的占比45%。訪談人員包括2位科研人員、2位期刊主編、1位圖書館館長。
42調查者的OA認知與OA發(fā)展建議
對于調查結果,按照調查者認知、調查者建議兩個方面分別分析。
4213個群體的OA認知調查結果
科研人員群體更關注OA期刊質量、影響力、APC以及OA價值。在了解OA及態(tài)度上,大多數(shù)科研人員對OA的關注度、參與度有限,70%科研人員聽說過OA,44%較認同OA期刊質量,21%認為國內外開放共享環(huán)境不同,如科研運行機制、學術觀念、學術評價體系和期刊運營模式存在差異。46%認為OA可能具有知識交流、知識共享、服務于社會公眾的價值。在OA實踐上,科研人員通常不會優(yōu)先發(fā)表OA論文,47%有發(fā)表OA論文經(jīng)歷,70%認為APC對作者發(fā)表論文重要。82%的被調查者不了解機構的OA資助舉措而且也未得到OA資助。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對OA認知存在差異,化學家認為成果沒必要存入IR或通過預印本平臺首發(fā),而生物學家認為IR或預印本平臺是很好的知識保存和共享平臺。
期刊編輯群體更關注建立OA期刊轉型的機制和規(guī)范。在了解OA及態(tài)度上,被調查的期刊編輯認為必須要做OA轉型的準備,但不了解OA特征。60%期刊編輯認為APC與期刊發(fā)展相關,國家在OA期刊出版轉型上的政策與資金投入是支持中國OA發(fā)展的前提,OA利益相關方亟需共同建立相關機制,完善出版平臺。在OA實踐上,除了“借船出海”的期刊嘗試做OA轉型外,其他期刊幾乎無行動。
圖書館館長群體更關注OA實踐,例如訂閱費用向OA相關費用的轉化。在了解OA及態(tài)度上,90%館長了解OA及其特征,73%認為OA不僅僅是出版行為,還具有其他價值,如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重構、資源在全社會的流通、信息戰(zhàn)略構建,64%認為OA期刊質量值得信賴,82%認同OA對圖書館發(fā)展有積極影響,例如:能夠降低訂購成本、增加資源獲取途徑、提升圖書館在學術鏈中的競爭力,但也有8%認為對以文獻資源建設為主的小型圖書館不利。59%的圖書館館長認為身邊科研人員不積極參與OA。65%表示不清楚中國和國外之間的開放共享環(huán)境的異同,9%認為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主要反映在政府參與程度、財政資金來源、科研管理方式、學術交流的觀念上。在OA實踐上,82%館長知道OA的3種實現(xiàn)途徑。60%沒有參加過中國“OA WEEK”或者國際OA WEEK,45%不了解預印本,60%認為“OA2020”倡議可能實現(xiàn),40%不清楚或沒有聽說過“S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