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棟浩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西周大河口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其中銅人頂盤是較為引人注目的。到目前為止,因為缺少實際證據(jù),對于銅人頂盤的用途還不夠明了。文中,主要就銅人頂盤的用途進行了推測。
震驚中國考古學界的西周大河口墓地的發(fā)現(xiàn),讓史書上從未露面的霸國再現(xiàn)人間。墓里出土了大量鑄有銘文的精美青銅器,其中造形奇特、紋式精美的器物精華展陳在山西省臨汾博物館晉霸春秋第一展廳中。
銅人頂盤就置于這一展廳出口處,筆者曾無數(shù)次聽展館講解的器物說明,但因出土相似器物較少,前人的研究資料不足,該器物一直處于用途不明的狀態(tài)。
根據(jù)時任翼城西周大河口墓地發(fā)掘領隊謝堯亭先生的推測,銅人頂盤器應屬于燈具類的用器。若油燈推測成立,銅人頂盤將會成為目前考古發(fā)掘中出現(xiàn)最早的燈具。
但在一次非官方會面中,謝堯亭先生表示銅人頂盤的燈具用途因無實際證據(jù)而自行推翻。
本人觀察青銅人頂盤器,做出一些新的用法推測。
據(jù)謝堯亭先生參觀臨汾博物館時回憶。銅人頂盤出土時并非直接埋藏于土中,而是放置在大河口墓地M1017號墓葬內的一只青銅提梁卣中。排除墓室進水塌陷等自然問題外。銅人頂盤出現(xiàn)在提梁卣中只可能是古人為之。若以銅器陪葬相關器物伴出現(xiàn)象分析,同時期大墓的銅器伴出以盤盉伴出為主。銅人頂盤與提梁卣之間具有某種使用的關聯(lián)關系。銅人頂盤的屬性分類應屬于酒器一類。
對銅人頂盤的銅人的思考,該銅人為二十到三十歲男性;五官刻畫明顯。上身裸露,下身圍有敝膝。學界對銅人的身份有兩大推論,一為奴隸,二為普通侍從。持奴隸觀點的學者認為。青銅人的使用年代仍處于奴隸制社會時期頭負重物從事低賤的工作是奴隸的日常工作。
普通仆人身份說,出于對該器物銅人的坐姿分析,該銅人以正坐姿勢挺直腰身屬于具有一定社會身份的坐姿。
所以青銅人頂盤的形象來源,應來自于《禮記·內則》中記載行沃盥之禮“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边@一禮儀中來的。
其中少者奉盤這一形象,應該就是銅人頂盤的制造的創(chuàng)意來源?;蚴亲畛跣蜗蟆?/p>
青銅人頂盤的盤子部分。是沃盥禮中用來承接廢水的器具。其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再加上承接廢水銅盤會更重。周代尚未發(fā)現(xiàn)如盆架這一功能器具,因此便于接受盥洗者的考慮,奉盤的少者以正坐姿勢在頭上先放軟墊并在墊上置盤。對受盥洗者來說,在自己胸腹高度處的銅盤伸手接水更加輕松,對在奉盤者頭頂接受盥洗可避免因高度問題彎腰受水影響禮儀儀態(tài),保證了儀態(tài)上的端正。而奉盤人雖然正坐頂盤,但由于頭頂盤子的重量會由頸椎傳導至脊柱,整個過程中無主要肌肉支撐,奉盤人并不會感覺到重壓,減少了長時間手持銅盤而產生的肢體疲勞。
在世界很多的國家與民族中,至今不乏有頭頂重物的運輸方式。在印度非洲等地及我國西南地區(qū),因生產生活及生存地形的原因,采用了頭頂重物的搬運方式,有經驗者可以在頭上頂起數(shù)十公斤的重物上山過橋如履平地。銅人頂盤的流行年代,生產力相對落后,極有可能存在此類頭頂重物的現(xiàn)象。
銅人頂盤的使用時期未出現(xiàn)較高的桌凳,為保證沃盥之禮的儀式正常進行,由仆人正坐,在頭頂置盤充當盆架。另一方面,青銅人頂盤中的銅人之所以赤裸上身,可能是因為進行盥洗時,濺出的水會沾濕衣物,所以為了避免著濕衣衫而導致影響盥洗禮的禮儀性,才讓奉盤者僅著一條敝膝。同理可參考近代公共浴池搓澡技師的著裝。同樣存在日常與水的接觸,便于行動所以穿著少量貼身衣物。
銅人頂盤的真實用途應為與其同時出土的青銅提梁卣的卣蓋置架。
判斷依據(jù)如下:
銅人頂盤上部為雙附耳圈足銅盤,與同時期主流器物并無明顯差異。若銅人頂部銅盤為油燈的燈碗。則頂部銅盤中央必有用來安置油燈燈芯的燈芯座。經反復確認銅盤內部光滑無任何燈芯座跡象。由此油燈一說不攻自破。
綜合上述,本人對這件銅人頂盤器用途的看法是:這件造型精美,用途不明的銅人頂盤,是屬于西周中期偏早,M 1017號,墓主人生前宴飲祭祀時,酒具提梁卣的蓋置(蓋置為茶道具的一種,用于專門放置蓋內帶有水珠的器蓋支架,目的在于防止蓋內的水珠浸濕桌面及污染器蓋)。
銅人頂盤的銅盤為西周時期的常見器物造型。與盤口齊平的雙附耳,在大河口墓地也有出土相似器物。關于銅人頭頂為什么不是一件附耳高于盤口的銅盤,筆者認為,出于銅人頂盤的實用支撐作用。纖細的銅盤附耳極容易受損,并且高于盤口的雙附耳會使放置的器蓋擺放不穩(wěn),因此讓原本高于盤口的雙耳,變得與盤口齊平,這樣更方便于將提梁卣的器蓋穩(wěn)定地放于銅人頂盤上。此外一件私人收藏的晉侯銅人,在其敝膝上鑄有二十一字銘文,銘文內容是霸國受外敵侵犯,晉侯帶兵救援并俘虜了敵酋。這一件目前已知與銅人頂盤造形相似,并且?guī)в形淖肿C明晉國與霸國有地緣上的互助關系,遺憾的是這件銅人頭頂圓墊上的部分已經缺失,不知頭頂上方為何物。但這件器物證明了霸國與晉國的關聯(lián),是目前研究銅人頂盤器的相關實用證據(jù)。
筆者認為銅人頂盤器與提梁卣的使用關系如下圖所示。
提梁卣,本身有盛放熱酒的功能。盛放熱酒時卣蓋應蓋于卣身上。加熱的酒水會揮發(fā)出水蒸氣,遇到蓋內后冷凝成水珠。在揭開器蓋取酒水飲用時,蓋子內的水珠依然凝聚在蓋子內,如果直接將蓋子放置在桌子上,蓋內的水珠必然會沾濕桌面。對接下來飲用時的衛(wèi)生會有影響。如果將蓋子放置于銅人上方的盤子上,可以直接避免器蓋與桌面直接接觸。銅人頂盤頂部的盤子,銅盤本身是實物的縮小模型。同樣可以承接住蓋子內殘留的水分,可以減少對桌面的水漬污染。這與銅盤的本身的制造使用目的吻合。古代人的設計思路,是出于最實用角度的考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概念:古代匠人或統(tǒng)治者,在沃盥之禮的行禮過程中,從使用銅盤承接廢水的禮儀行為中受到啟發(fā),而祭酒的整套過程中也在周禮的嚴格范圍,因此統(tǒng)治者命匠人按照沃盥之禮中奉盤少年的形象,鑄造銅人頂盤,保證祭祀時桌面的整潔,由此看來,銅人頂盤所包含的真正意義,不僅與其真實的用途有關系。連同周禮中所記載的沃盥之禮,具體是如何實施的,有著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
如今臨汾博物館的游客不知已經游覽了多少批次,晉霸春秋一展廳的出口,總是游人留下疑問最多的地方。本人的考古啟蒙老師,曾參與大河口西周墓地的發(fā)掘。本篇研討性的文章出于對精美文物的功能思考,因在臨汾博物館展廳的疑問而寫下了這篇文章,旨在學界可以對這一類型的新器物有更多的思考。本文因可接觸的實物資料不足,相關研究資料空白的情況下編寫此文,還望業(yè)內學者專家同志指正。
作者單位:臨汾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