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安徽省池州市2002 - 2018年數據,運用Eviews9.0軟件,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三權分置”制度以及其它因素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得出結論:“三權分置”制度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針對該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的實施建議以及針對池州農地發(fā)展的建議。
【關鍵詞】三權分置;計量分析;績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繁榮發(fā)展,諸多問題隨之而來。其中城鄉(xiāng)發(fā)展極不均衡,導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過大背后的“三農”問題,已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要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又提出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旨在形成所有權、經營權和承包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加快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進程,從而成功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
本研究運用計量經濟學對“三權分置”制度績效進行分析,旨在幫助推動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促進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
1 “三權分置”制度實行現狀
根據池州農業(yè)農村局的文件,目前取得的成果有: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新增集體經濟強村30個,實施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工程;順利完成了東至縣的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并且已經開始深化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性改革,同時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
但是,實際推行制度僅幾年,對于地方來說經驗尚顯不足,需要對制度績效進行評估。然后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從而更好地推進制度實施。
2 研究方法
由于“三權分置”制度真正落實到地方并沒有多長時間,在很多地區(qū)尚處于試點的探索階段。大多數經濟方面的研究仍是圍繞土地流轉的效應而非制度本身,關于“三權分置”制度的研究多是從法律方面出發(fā)的,學術界對于制度績效的研究有所缺乏。
本文通過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來分析制度的績效。創(chuàng)新點在于,運用了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分析,并且彌補了目前對于“三權分置”制度績效實證分析的空缺。不足之處在于,使用方法比較單一,并且制度實施時間不長,制度績效分析只在短期內有說服力。
3 模型設定與檢驗
3.1 選擇變量
為了表示“三權分置”制度實施后的績效,選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
此外,選取農業(yè)生產總值XI、第一產業(yè)就業(yè)人員X2、三權分置制度X3、財政支農力度X4、城鎮(zhèn)化率X5作為解釋變量。樣本數據均來自于《池州市統(tǒng)計年鑒》。
3.2 建立模型
采用OLS進行參數估計,得到結果如表1。
(1)擬合效果檢驗:
根據方程回歸結果,=0.979560,方程擬合較好。
(2)系數顯著性檢驗:
只有X3通過了t檢驗,推測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t檢驗失效。
(3)多重共線性檢驗與逐步回歸法:
根據表2所示相關系數矩陣可知,各個變量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多種共線性,通過逐步回歸法對模型進行修正(取終止時p值為0.05),得到表3。
3.3 最終結果
經過一系列檢驗修正得到的最終模型是:
Y= -1447.93681455+ 0.0168263932343*XI+ 3114.14541101半X3
(-2.704319)
(15.38765)
(4.482854)
=0.966427 =0.961631 F=201.5036 DW=1.007461
對于最終結果來說,經濟意義顯著,t檢驗結果均顯著,并且模型擬合效果較好,最終的回歸結果顯著。
4 結論
根據最終的回歸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農業(yè)生產總值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可以看出,這兩者是相互影響、互相促進的。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農業(yè)生產總值X1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人均生產總值Y將平均增加0.016826個單位。
同時,從不施行到施行“三權分置”制度,農村人均生產總值Y預計將平均增加3114.145個單位?!叭龣喾种谩敝贫葘υ黾愚r民收入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因此, “三權分置”制度與農業(yè)生產總值都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最顯著的因素。
5 制度推行中存在的問題
5.1 農地“三權”的具體權能亟待完善
無論是對于農戶還是經營主體來說,都迫切希望有一個穩(wěn)定的土地流轉關系,這對于保障雙方權益也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農地流轉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實際上,迄今關于農村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以及所有權之間的相互權利關系仍然不夠明確。這使得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所預想的理想狀態(tài)。
5.2 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存在不足
在推行制度的過程中,需要農村的產權交易平臺發(fā)揮良好的服務職能以及有效地整合基層資源。然而,在實踐中,由于服務職能過于繁雜,常常發(fā)生運行成本過高的情況,也就導致效率較低,從而沒能履行服務職能。此外,不同類型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有著不同的主導部門,在對接過程中也往往會遇到阻礙。這就容易造成妨礙農戶與經營主體之間的產權交接的結果,不利于制度的改革。
5.3 農村土地資源流失情況逐漸嚴重
出于土地法規(guī)不健全等緣故,涌現了大量城市工商資本與農民關于土地的矛盾糾紛,而且結果常常是工商資本勝出而將農地資源轉作其它用途。同時,由于種植糧食所帶來的利益遠不如將土地用于種植經濟作物或者其它用途,農民自身由于利益驅使也可能放棄種植糧食作物。綜合看來,造成了農地“非農化”日漸嚴重、土地分配不合理等現象,不利于制度推行,非常妨害農村土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5.4 制度仍在探索階段,存在限制且經驗不足
對于池州來說,它的“三權分置”制度仍處于試行的階段,雖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開展相應工作,但目前也只在幾個試點區(qū)域推行實施不久。由于自身經濟與地域的限制,能夠嘗試的實踐形式不多,制度實施的經驗也稍顯不足。盡管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更長久的時間來形成更為完善的改革經驗。
6 關于制度改革與優(yōu)化的建議
池州農村人口占據不小的比例,農業(yè)也是城市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雖然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之下積極配合開展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現已試點施行了“三權分置”制度且有所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現狀與暴露出來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6.1 完善農地“三權”的具體職能,促進農地穩(wěn)定流轉
雖然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在不斷增加與完善中,也存在著一些漏洞。因此,要明確地界定農地“三權”的內容及其權利界限,并且明晰至今存在的各種指向不明或缺乏的具體職能,做到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使之完整規(guī)范、切實可行、體系融貫并且科學嚴謹。也對持續(xù)推進農村“三權”改革有重要作用,并且也能促進完善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6.2 促進農地產權交易平臺建設與健全
交易平臺作為農地“三權分置”制度實行的重要媒介與根本,發(fā)揮著顯著的作用。必須要建立并且健全縣鄉(xiāng)兩級農村產權流轉的交易市場,積極領導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進行規(guī)范流轉交易。那么首先就要促進農地流轉服務市場組織體系的完善以及服務功能的健全。其次應當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建立農地產權交易網絡,并定時進行管理與維護,這將使得與農地流轉有關的各種服務都更加順利與方便。此外,要逐漸發(fā)展突出交易平臺的中介功能,充分發(fā)揮它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媒介作用。
6.3 推進農地資源市場化,擴大農民收益
要防止農村土地資源流失,就要不斷推進農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加強宏觀調控,還應通過制定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農地資源。此外,還應擴大農民收益,通過補貼等形式,保障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利益,以此來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也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如此一來,不僅土地市場形成了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格局,有效地對農地資源進行了調控,還協調了城鄉(xiāng)的利益,也有利于縮短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
6.4 探索制度的多元化實施途徑
不同區(qū)域適用于不同的制度實行形式,池州也應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嘗試適合自己的途徑??梢栽诓煌圏c區(qū)域采用不同的形式,勇于探索,大膽嘗試,最后進行比較判斷,綜合各方面各自統(tǒng)籌利益最大也最合適的發(fā)展方式。
除此之外,要合理規(guī)劃鄉(xiāng)鎮(zhèn)土地布局,設法盤活閑置農地資源。不僅可以考慮將閑置土地用作產業(yè)發(fā)展用途,如民宿、旅游等,還能通過轉讓產權、轉換入市等方式,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對于促進鄉(xiāng)村振興也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孟慧敏,農地“三權分置”制度在鄉(xiāng)村的實踐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9( 36):51-53。
[2]朱明佳,楊子生.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實踐 探索與優(yōu)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 04):5-8.
[3]吳玲玲,鄭興明.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困境與路徑——基于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的視角[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 01):43-47+53.
[4]崔文華.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研究一以淄博市為例[J].現代交際,2020( 04):66-67.
[5]孫德超,周媛嬡.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面臨的現實困境、政策供給體系及其保障措施[J].經濟問題,2020 (01):79-86+102.
[6]孟慧敏.農地“三權分置”制度在鄉(xiāng)村的實踐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9( 36):51-53.
[作者簡介]張蕾(1 999-),女,安徽池州人,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