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佳
·溝通管理·
書籍名稱:《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作者:【美國】阿黛爾·法伯、伊萊恩·瑪茲麗施
譯者:安燕玲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1月內(nèi)容概述:為了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一個快樂交流的平臺,本書從6個方面圍繞“如何說”“怎么聽”進行了探討和實踐: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代替懲罰的方法;鼓勵孩子自立;恰當?shù)刭澷p孩子;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作者給出了實現(xiàn)這6個方面的30種技巧,并輔以大量的常見場景和問題加以說明,讓父母靈活運用這些技巧。
生活中,最令我困擾的是:當孩子因負面情緒而出現(xiàn)所謂的不聽話行為時,我往往會束手無策。如每當遇到孩子說“我不要做這些事情”“我不想寫作業(yè)”“我不要穿外套”時,我們可能會很生氣,生氣的原因是孩子違背了自己的意愿,而生氣的結(jié)果往往是孩子更憤怒,導(dǎo)致親子關(guān)系緊張。即使最后孩子在當下屈服了,但是這個狀況日后還是會不斷發(fā)生,那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呢?很簡單,接受孩子的感受。書中提到幾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表達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權(quán)利;第二,每個人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孩子的所有感受都值得被理解,但是行為應(yīng)該有規(guī)范;第三,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感受被父母理解后,他們才有能力集中精力去改變自己的情緒。所以,當孩子有負面情緒而出現(xiàn)所謂的不聽話行為時,父母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斥責或者否認孩子的感受,而是專心地聆聽并接納孩子的感受。作者給出了四個具體技巧:
第一,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到底在說什么。事實上,父母是否在專心地聽,孩子心知肚明。如果不聽孩子說什么,就沒辦法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更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做出改變。第二,用簡單的話回應(yīng)孩子的感受。如可以說:“哦,我懂了,原來是這樣子?!币源嘶貞?yīng)孩子的話,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提出問題或是建議。第三,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而不是否認他的情緒。如可以說:“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一定很難過。”深入孩子的內(nèi)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他們就能集中精力來應(yīng)對出現(xiàn)的問題。有時,我們總會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這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結(jié)果,我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讓孩子自己成長。第四,用幻想的方式實現(xiàn)孩子的愿望,而不是完全從邏輯上和孩子講道理。作者給出的建議能幫助父母真正讀懂孩子的內(nèi)心,同時又能巧妙地解決當下的親子沖突。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不好,父母該如何開口,孩子才會愿意產(chǎn)生合作的態(tài)度呢?作者給出了五種技巧:
第一個技巧是描述父母當下看到的問題行為,而不是立即責怪孩子。反觀自己,無論是面對學(xué)生還是自己的孩子,遇到調(diào)皮行為時我總會氣急敗壞地發(fā)泄一通,而這種嘮叨和說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反彈。如孩子把濕毛巾放到床上,我肯定會很生氣并對孩子大喊:“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濕毛巾放到床上,你怎么就是沒記性呢?快點拿走!”這時孩子肯定也很不高興。本書提供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如可以說:“床上有一塊濕毛巾?!焙⒆泳蜁I(lǐng)悟你的意思,把毛巾拿走,無須大喊,無須生氣,就解決了問題。還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濕了?!币部梢哉f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歡睡在濕床上。”這樣的描述能提醒孩子注意什么地方有狀況,他應(yīng)該采取行動了。
第二個技巧是做行為上的提示。不要對孩子說:“你看看你的房間,亂得跟豬窩一樣。”而是給出行為上的提示:“請你將這些書放回書架上?!碑敽⒆右恢蓖嬗螒驎r,父母要說的不是“你看看你又打游戲了,我要講幾遍啊!”而是溫和地對孩子說:“請你先寫完作業(yè),再打游戲?!?/p>
第三個技巧是化長為短,使用簡單的提示語。以簡單的關(guān)鍵詞來作提醒,會比長篇大論的啰唆、嘮叨、說教有效許多,也會讓孩子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
第四個技巧是不批評孩子,而是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如不要對孩子說:“我在和別人講話,你怎么總是打斷我,這孩子怎么這么討厭呢!”而是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如:“你知道嗎,我正在和別人說話,結(jié)果一直被打斷,我非常不喜歡被打斷的感覺?!绷硗?,當孩子說話很沖時,父母也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簽,而是說出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
第五個技巧是用寫的而不是用說的。有時面對面說話難免會帶著過去的情緒來反應(yīng)當下的狀況,最好的做法是將建議寫下來,或者利用便利貼來提醒孩子。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問題,指引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在工作中更好地走進學(xué)生的內(nèi)心。我也期待著自己的提升,期待著孩子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