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一場混亂、波折甚至引發(fā)暴亂預期的美國大選,再次“刷新”人們對西方民主的認知。這也印證了英美一些研究機構近期有關“民主滿意度”的調查報告。那些報告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在全球范圍內,人們對民主的不滿意程度一直在上升,并且正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發(fā)達國家尤甚。
這種結論并不令人吃驚。新世紀以來,已有許多學術成果揭示西式民主在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以及轉型國家中遭遇的尷尬局面。而各國政治家在應對接踵而來的各類危機過程中的笨拙甚至拙劣表現,更給西式民主制度抹上了滑稽色彩。進一步說,這種對西式民主的高度不滿,更是對西式制度治理績效的不滿,是因這些國家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以及既有制度設計無法有效回應和解決各類緊迫問題,例如經濟沖擊、腐敗丑聞、政策危機、跨國合作困境等。
這也揭示出一個更深刻的命題,就是一個國家的合法性不僅來自其所宣揚的價值理念,也來自其制度運行產生的實際效能。由此,我們需要更全面地認識當代世界各國的政治發(fā)展。
首先,民主是各國政治發(fā)展共同追求的理念和價值,但民主在各國應有不同的制度形態(tài),西方式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更不是最終。西方式制度形態(tài)在世界范圍的流行是多種原因的結果,其中不乏強制施加、簡單照搬的方式。當下西式民主制度在各國普遍遭遇的困境,恰恰說明了制度并不總是能夠充分體現所宣稱的理念,也說明了不能簡單地以“民主”之名強加或照搬制度模式,更不能將人們對西式民主制度的不滿意等同于對民主價值的懷疑和放棄。
其次,制度績效是政治發(fā)展的標尺和保障。一直以來,制度化被認為是政治發(fā)展的核心內容,由此也形成了一種“制度依賴癥”乃至制度迷信,認為只要制定了法律規(guī)則、建立了組織,制度就能自動運行起來,產生預想的績效。因此一些發(fā)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熱心于所謂的制度設計、憲法工程,一些發(fā)達國家熱衷于按照本國的樣子改造他國制度,結果則是普遍的治理失效,政治發(fā)展遭遇挫折。亨廷頓早就斷言,“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們的政府形式,而在于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痹谏鲜兰o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提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wěn)定;第二是看是否增進人們的團結,改善人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是否得到持續(xù)發(fā)展?!?/p>
第三,任何一套制度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制度是特定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產物,處理的是特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矛盾。隨著環(huán)境和對象的變化,制度必須進行相應調整,才能繼續(xù)發(fā)揮效力。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進行自我更新,就會出現制度衰退,但制度更新又面臨著既得利益的阻撓。歐洲的“福利國家病”、美國的“選舉困境”都說明了這點。福山曾多次談到僵化的觀念和既得利益格局造成美國制度功能衰退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全球范圍內的民眾尤其年輕一代對西式民主的不滿,就是因為它無法吸納和整合他們的訴求。
隨著各類風險疊加出現,各國政治發(fā)展又開始了新的征途。透過全球對西式民主制度的不滿和抗議呼聲,我們更應聽到的是各國民眾對更高水平制度績效的期待?!?/p>
(作者是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