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友基
一
徐熥(1561-1599),字惟和,別字調(diào)侯,閩縣(今福州)人。父?,曾任永寧縣令。家道尚殷實。徐熥生性聰慧,更兼勤奮,從小接受嚴(yán)格的儒家教育,18 歲前后便為邑庠生。萬歷十六年(1588),28 歲的徐熥鄉(xiāng)試中舉,當(dāng)年即與外甥謝肇淛一起赴京趕考(擬應(yīng)次年春試)。其弟徐小他9 歲,送他到古田縣水口。這是徐熥第一次踏上科考路,結(jié)果是落第而歸。
徐熥此后多次前往古田,主要是到水口與友人屠田畯聚會、送別,寫了不少與囦溪有關(guān)的詩。屠本畯,字田叔,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從京官禮部郎中,貶謫到水口任鹽官(鹽運同知)。他與閩中士人過從甚密,是徐熥、徐共同的朋友。
屠本畯任職古田水口時,曾與徐熥商議在福州建一座高賢祠,用以供奉福建先賢學(xué)者、八閩已故著名詩人。各地有名宦祠、名賢祠,而無專供已故詩人牌位的詩人祠,這比清乾隆年間福州西湖宛在堂附設(shè)詩龕祀詩人要早100 多年。
建高賢祠并非易事。首先是籌款。屠本畯捐出了俸祿,閩中名士亦慷慨解囊。徐熥雖不富裕,但平日就喜歡周濟他人,被人們稱為“窮孟嘗”,此次捐資建高賢祠自是傾其所能。其次是選址。徐熥勘察了福州西湖、閩江兩岸以及城內(nèi)名山,最后確定在烏石山建祠,屠本畯對此十分贊同。第三是設(shè)計建造。徐熥常到工地巡視,屠本畯來榕亦前往察看。第四是確定入祠者。屠本畯、徐熥與閩中名流多方斟酌,確定入先賢祠有游酢、楊時、黃榦、真德秀等福建歷史上9 位著名的學(xué)者、詩人。唐、五代有詩人歐陽詹、黃滔、徐寅、翁承贊、陳襄,宋代有柳永、李綱、李彌遜、黃公度、敖陶孫、柯夢得、劉克莊、潘牥、嚴(yán)羽、謝翱、楊億、鄭所南,元代有韓信同、楊載、林泉生、陳旅,明代有張以寧、二藍(仁、智)、林鴻等“閩中十子”……
萬歷二十六年(1598),徐熥38 歲那年,高賢祠落成。他與屠本畯一起參加了落成慶典活動,作《高賢祠成答屠使君》四首與屠本畯共享喜慶,并表達對建成高賢祠的意義和對閩中詩歌發(fā)展的看法:“廟貌壯千秋,英靈托一邱”,“預(yù)知百歲后,同得此中游”。曹學(xué)佺、徐、陳薦夫等均有詩祝賀。同年11 月屠本畯奉命入楚,任辰州(今懷化市沅陵縣)同知。
徐熥萬萬沒想到,他親身參與建造的高賢祠剛剛落成,第二年他就與世長辭,被弟弟徐和詩友們送進了這座詩人的殿堂。陳薦夫作祭文,“賢祠俎豆,六代有光”,“敬奉新主,千載弗忘”,代表詩友沉痛悼念徐熥。
徐熥一生負(fù)才淹蹇,“違時傲骨貧猶長”,“五字吟成心獨苦”(《自題小像》)。他39歲的生命大半耗在舉業(yè)上,四赴春官三下第:第一次如上述。第二次,萬歷十九年(1591)擬赴二十年(1592)考,抵京,父訃告已至半月,急速奔喪回榕,未應(yīng)試。第三次,萬歷二十五年(1597),北上應(yīng)試,落第。第四次,萬歷二十五年(1597),又是落第。寒窗苦讀、跋涉長途、落第沮喪,這一切使這位才華橫溢的閩中詩人英年早逝。萬歷二十七年(1599),徐熥39歲,夏末在古田作《香閨七吊》詩。吊香閨,實為自吊。秋,病瘧。躺在病床上,他自覺到了該告別科場、回鄉(xiāng)隱居的時候了,“結(jié)念居南陔”(《下第述懷》),“白首何妨老故園”(《出都門答別鄧汝高員外》)。他十分抑郁地回到福州家里,于十月初十日去世。
在科考的沉重壓力下,在短促的生命旅程中,徐熥作詩三四千首(收入《幔亭集》2000 多首),在福州組織詩社,編就明代閩中詩歌總集《晉安風(fēng)雅》,推動了明朝中晚期閩中詩壇的風(fēng)雅重振,貢獻不可謂小。他前后花費7 年工夫編選《晉安風(fēng)雅》12 卷,明萬歷年二十五年(1597)竣稿,后刊刻。該書收錄了洪武至萬歷間(1368-1619)福州264 位詩人的千余首作品,其“詩人爵里詳節(jié)”中,載有218 名入選詩人的簡介。例如,連江選有王德溢、吳文華、陳第、游璉、林金、趙恢、林景清(書中標(biāo)注為閩縣人)等7 人詩作15 首。除陳第為抗倭名將外,其余多屬某個縣內(nèi)的地域性詩人。又如古田縣選有元明二朝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張以寧的詩,也選了布衣林春秀的詩?!稌x安風(fēng)雅》通過選錄詩作和發(fā)布詩人小傳,把縣一級的詩人推向了府一級、省一級乃至全國,這對于不知名的詩人是很大的鼓勵。而其所選之詩又體現(xiàn)了閩詩的共同特色,促進了閩詩風(fēng)雅之重振。
《晉安風(fēng)雅》,徐熥編撰
二
謝肇淛撰、徐書《重建羅山法海禪寺碑銘》
萬歷四十六年(1618),謝肇淛擢云南布政使司左參政僉事分巡金滄道,參藩滇南。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長樂人。萬歷壬辰(1592)進士,任湖州司理,調(diào)東昌司理,累官至廣西按察使。萬歷四十七年(1619),徐50歲,為謀出路,決計入滇依肇淛。論輩分,徐是謝肇淛的舅父,其實謝肇淛比徐還大3歲。九月動身,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湖南辰陽,得到謝肇淛書信,獲知黔中疾疫盛行,遂歸閩。萬歷四十八年(1620)元月,回到福州。
這一切,正如曹學(xué)佺詩《送徐興公》所言:“世事何其黯,無風(fēng)亦自波?!本颉柏毶酢薄凹沂硰浧D,不得不糊口于四方”(徐《寄王東里都院》)。衰朽之夫,何至跋涉道途。其一生大致在貧困中不停地搜書、訪書、抄書、購書、編書、著書、刻書……
閩中結(jié)社聯(lián)吟,蔚成風(fēng)氣。萬歷中期以后,閩都先后創(chuàng)辦了芝山社、紅云社、石倉社、泊臺社、耆社等。大致萬歷中年由徐熥、鄧原岳、謝肇淛共主詩壇,天啟、崇禎年間由徐、曹學(xué)佺并稱詩壇盟主。二徐與謝肇淛、鄧原岳、曹學(xué)佺、林宏衍、陳薦夫吟詠于閩縣竹嶼村錦溪竹林精舍,時稱“竹林后七賢”。徐與葉向高、翁正春、曹學(xué)佺、謝肇淛、陳價夫、陳薦夫等結(jié)“芝社”,晚年與曹學(xué)佺等結(jié)耆社。
關(guān)于詩社活動情況,謝肇淛《餐荔約》(1608)記曰:“社中諸子唱為餐荔會……每會先記日月、勝地,次列同集姓名,主人分體拈題,坐客即席抽思,雖潤色或需他日,而草創(chuàng)必限克期……或征僻事,或歌古詩,誦人間未見之書,談宇內(nèi)瑰奇之事?!蓖缟缬演喠髦瞪?,往往選擇名勝、名園、名寺等處舉行,拈韻為詩,且觴且詠,極其自由、愜意。詩社調(diào)動了詩人的積極性,繁榮了創(chuàng)作。在這十余年中,徐寫了大量的詩歌,“樂府、歌行及近體無所不備”,后學(xué)者頗伙,時人譽為“興公詩派”。詩社活動的運行模式沿襲至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徐熥第一次下第回鄉(xiāng),于萬歷十七年(1589),在紅雨樓之南,建齋藏書會友。園中有小山,構(gòu)齋其上,齋僅三楹,中作會客之用。左右二楹為書房,藏書數(shù)千卷,徐氏二兄弟讀書其間。在此半畝園地,四周護以短墻,墻上翳以蘿蔓。由園入齋,石磴數(shù)十級,曲折逶迤。設(shè)石數(shù)片,設(shè)石幾一,石榻二。置蘭數(shù)本,列種筠竹,青筍彤竿,扶疏掩映,清風(fēng)時至,天籟自鳴,故名“綠玉齋”。徐熥作《綠玉齋記》敘其事,徐作《題綠玉齋》抒贊美之情。
鰲峰坊新貌
時清軍入駐閩地,曹學(xué)佺自殺殉節(jié)。后,紅雨樓、綠玉齋、宛羽樓等藏書樓被破壞,其藏書今已無存。
徐氏兄弟扶持扶持古田布衣詩人林春秀的故事,在閩中詩壇傳為佳話。
林春秀,字子實,號云波。他長年衣衫不整,十分落拓,家境貧寒,嗜酒耽詩,每天到友人鄭鐸家飲酒,醉后,則酒狂不可禁。鄭鐸度其量,用錫打造了一個酒壺,上刻“云波”二字,盡量少讓他酗酒。林春秀到鄭鐸家如此豪飲,竟三十年如一日。謝肇淛說:“子實有雋才而不遇,教授山村水郭之間,好飲輒醉,醉則烏烏微吟,久而盈軸,故自號‘枕曲’?!惫陋毝嬀埔髟?,是深有寄托的?!鞍仓娙瞬唤宰矶訉崻毿押??”(《枕曲集·序》)
林春秀常年寓居水口。其《山居》寫自己的閑居生活,對這種自在隨意的生活方式十分滿意。他在古田境內(nèi)到處游覽,每到一處,必留詩篇。林春秀的詩,具有草根的苦味與韌性,詩的脈搏躍動強勁有力。
徐氏兄弟與林春秀交誼深摯,徐熥《贈林子實山人》詩謂:“何人能識醉中趣?獨我許留身后名?!毙鞜走€為其子林逸夫立傳,作《林孝孫傳》,贊其克盡孝道。徐《榕陰新檢》一書引述了徐熥《幔亭集》里這一傳記,題為《童孝希聞》,以廣為宣揚。對林春秀兩代人如此推許,實為閩省詩壇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