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濤
(吉林水利電力職業(yè)學院,吉林 長春130117)
良好的溫度控制是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的關鍵,制作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是水泥和水,而水泥遇水后會產(chǎn)生水化熱現(xiàn)象,如果散熱速度較慢,將提高混凝土的溫度,然后逐漸下降,降低至環(huán)境溫度。溫度升高的前期,內部溫度大于表面溫度,從而形成了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溫度差,導致內部和外部凝結的不一致,發(fā)生的變形方式也不相同,最終形成了混凝土裂縫,混凝土整體溫度趨向于環(huán)境溫度后,其內部的結構開始收縮,一旦受到外力的制約,將形成拉應力,也會形成混凝土的裂縫問題。
混凝土熱傳導的計算,需要使用熱傳導連續(xù)方程,初始條件是T=T(x,y,z,t0),公式中的T 是指混凝土溫度,單位是℃;θ是指絕熱溫升,單位是℃;a 是指導溫系數(shù);單位是m2/h;τ 是指齡期,單位是d;t 指時間,單位是d。具體公式如下: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由于溫度、內部構件收縮等問題,發(fā)生變形,從而形成內部非常復雜的應力,并且應變增量處于動態(tài)變化,其包括了多種應變增量,應力計算公式如下:
混凝土溫度控制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與溫控有關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不可預測的因素較多,從而增加了溫控防裂的難度,溫控防裂從原料采購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現(xiàn)階段,混凝土溫控防裂措施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在高溫季節(jié),使用風冷、冷水或者是冰塊預冷骨料,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從而將混凝土整體溫度降至為最低溫度;在寒冷季節(jié),由于環(huán)境溫度較低,不宜使用預冷措施,自然攪拌即可。
混凝土溫控防裂需從原材料采購開始,所采購的原材料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劑、骨料等,都要嚴格遵守大壩施工設計標準,以及完全的滿足合同要求,質量需由多個部門聯(lián)合控制,包括了質量管理部門、物資部、實驗室等。在原材料進入施工場地時,需進行抽樣檢測;在外加劑配置時,需按照實驗室下發(fā)的配料單進行,計量要準確,攪拌要均勻,配制好后,交由實驗室進行檢測。
第一,如果施工時環(huán)境溫度較高,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需在容器上設置隔熱措施,隔離外部溫度,防止運輸過程中混凝土溫度升高;第二,澆筑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所以在澆筑之前,做好調度和規(guī)劃,進行統(tǒng)一配合,統(tǒng)一施工,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盡量減少運輸和卸料時間;第三,運輸車輛需選擇尾氣排放不在容器位置的,容器沖洗時間不可超過120 分鐘;第四,從混凝土攪拌到運輸,直至最后的振搗環(huán)節(jié),將混凝土的溫度始終控制在4℃以下。
第一,在澆筑過程中,當檢測倉內溫度大于24℃時,需進行噴霧,降低倉內溫度,防止熱量倒灌;第二,如果環(huán)境溫度較高,在振搗結束后,使用保溫材料覆蓋澆筑位置,隔離外部高溫,覆蓋時間應在5.5h~8.5h 之間;第三,外部環(huán)境的溫度無論是多少,混凝土澆筑溫度都不可超過5℃。
某大壩使用的是混凝土重力結構,最大壩高為14m,主壩長為16m,底部寬度為21.2m,開挖底高程為-2.1m,防滲面板使用的是厚度為1m 的礦渣混凝土,基礎厚度為2.5m,應用粉煤灰混凝土澆筑,大壩模型如圖1。
圖1 大壩模型
依據(jù)大壩施工的實際情況,設計四種不同形式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方案,應用分層澆筑方式,開展防真計算。第一,A 方案,大壩底板澆筑,做為第一層,需一次澆筑成型,養(yǎng)護60d 后,進行壩體澆筑,高度為1.5m/層,每層間隔時間為18d;第二,B 方案,底層澆筑與A 相同,壩體澆筑高度為3m/層,每層間隔時間為18d;第三,C 方案,底層澆筑與A 相同,壩體澆筑高度為4m/層,每層間隔時間為18d;第四,D 方案,底層澆筑與A 相同,壩體澆筑高度為1.5m/層,每層間隔時間為9d。由于仿真計算與實際施工有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計算時,要考慮晝夜溫差,以5d 為標準,澆筑時5 天內的平均氣溫設為20℃,晝夜溫差為9℃。在進行澆筑溫度的計算時,將大壩的縫面、基礎四周邊界都視為絕熱邊界,其他面視為熱量交換邊界;應力計算時,將大壩基礎視為鉸支座,使用連桿支撐的方式,將上部壩體視為自由結構,由于選取的澆筑方案不同,混凝土表面和內部的溫度、應力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為了獲取不同澆筑方案,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在混凝土面板位置,距離底板大約1.2m 處,選擇一個內點和一個外點,作為主要的檢測對象。
該大壩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 所示,實驗室提供了混凝土的熱力學參數(shù),具體詳見表2。其中,大壩面板位置使用的是礦渣混凝土,其θ(絕熱溫升)為T=39.21τ/(0.35+τ),底板使用的是粉煤灰混凝土,其θ 為T=47.31τ/(0.70+τ),其他混凝土為θ(τ)=26.1(1-e-0.34τ0.75)。
表1 大壩混凝土配合比(kg/m3)
表2 混凝土熱力學參數(shù)
3.4.1 溫度分析
通過仿真計算,對設置的檢測對象進行分析,受到水泥水化熱的影響,澆筑后混凝土內部檢測點溫度升高,澆筑厚度不同,溫度的變化也有很大的差異,而混凝土澆筑的表面溫度,受到外部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很大;在澆筑的一段時間后,混凝土內部和外部的溫度,在環(huán)境溫度的作用下,逐漸降低,波動變化不大。當進行上一層混凝土澆筑時,下層混凝土受到熱傳導的影響,溫度會有所升高,查看下層靠進上層位置設置的檢測點,會發(fā)現(xiàn)下層混凝土內部溫度將接近4℃。
3.4.2 應力分析
壩體在澆筑的后期,底板混凝土的約束力不斷增加,而上層混凝土的不斷澆筑,會進一步增加底板混凝土的壓力,還有一個原因是,面板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會產(chǎn)生較大的干縮值,從而增加了上層澆筑的約束,而每層澆筑之間的間隔時間,會使大壩底板位置的彈模得到膨脹,提高了上層混凝土的約束力,從而形成內部復雜的拉應力。通過仿真計算,對壩體混凝土溫度的變化趨勢,以及壩體澆筑后期混凝土體的約束力變化,和面板、底板受到的應力分析,結合A、B、C 三種方案來看,A 方案澆筑高度為1.5m/層,所以施工時間也最長;B 方案時間要少于A 方案,C 方案使用的澆筑高度為4m/層,時間是最短的,但同時也是溫控防裂難度最大的施工方案;D 方案使用的是1.5m/層的澆筑方式,間隔時間只有以上方案的一半,施工速度得到明顯的提升,極大縮減了施工周期,并且溫控防裂的難度較小。
有分析指出,由于澆筑施工間隔時間過長,澆筑的混凝土內部熱量流失也就越多,再進行下一層的澆筑時,將導致內外溫差的提高,從而增加了裂縫的風險;而增加澆筑厚度,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增加,再澆筑下一層,進一步的增加了內外溫差,也是產(chǎn)生裂縫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環(huán)境的問題,導致大壩工期緊張,通過合理的溫控防裂措施,以及加快大壩混凝土的施工速度,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減少混凝土的澆筑厚度,縮短澆筑的間隔時間。應用溫控防裂計算公式,進行仿真計算,從而確定了短間歇薄層澆筑的可行性,為快速施工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數(shù)據(jù)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