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臺對于傳播黨和國家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反映突發(fā)輿情等民生大計有著重要作用。由于新媒體的裂變式迅猛發(fā)展,許多市縣級電視臺出現(xiàn)了欄目必須辦,但是無法辦得更好的尷尬局面。同時也有許多市縣級電視臺不考慮實際情況,照搬照抄各種省級媒體、各大衛(wèi)視的運營思路,在人員、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匆忙上馬微信公眾號、微博號、抖音號,導致一線人員工作量劇增,疲于奔命。新媒體的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媒體欄目的收視率下降,兩者不是誰消滅誰的關系,而是合作共融的關系。傳統(tǒng)媒體的欄目需要突破,必須接受新媒體的運作方式,如果依然指望能夠回歸傳統(tǒng)媒體的觀眾守著看、等著看的時代,未免不現(xiàn)實。
我在湖南省懷化學院給大學生講解媒體類課程時,課后就有同學提出理解:傳統(tǒng)媒體都是官方的消息,可靠可信。自媒體的都是小道消息,不可信。我當即做出了解釋: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科技改變生活,這是真理。而新媒體的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媒體是一種促進,而不是毀滅。我們許多家媒體的新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號等都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關鍵就看如何運作。
截止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8.02億,普及率為57.70%,2018年上半年新增網絡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增長了3.8%,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lián)網的比例達到98.3%,這足以可以看出互聯(lián)網在我國的重要地位。
而網絡的傳播方式是快節(jié)奏與碎片化傳播為特點,所有的信息源與時事消息,公告通知都是即時發(fā)出、即時勘正、即時跟進。一切圍繞“短頻快”為核心進行運作(短時長,頻率高,快節(jié)奏)。
我們過去往往強調一篇報道、稿件、新聞必須有五個要素組成。難道這五個要素就真的被時代淘汰或者過時了嗎?并沒有,五要素的合理運用將會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新的機遇。新媒體追求速度,我們也要適應速度,新媒體講究傳播方式,我們也要擴展傳播方式。但是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恰恰是他們不具備的優(yōu)勢,對于社會事件,突發(fā)情況,深入調查方面,對于擁有國家新廣總局頒發(fā)的記者證的傳統(tǒng)媒體記者們可謂手到擒來,看家本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媒體從業(yè)多年,深受黨和國家培養(yǎng)的一線新聞記者有足夠的能力,有足夠的內涵運用好5W原則,從深度角度出發(fā),剖析各類社會事件,體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依舊巍然不動的權威性及難以撼動的沉淀。
我們很多電視臺在面臨轉型的時候,一聽說要靠近群眾,運用群眾喜歡的,就往往把持不定,生怕觸犯各種錯誤,要維護電視臺的權威形象,要體現(xiàn)嚴肅性、政治性。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電視臺作為黨的喉舌,更應該與群眾打成一片,而不是將群眾看成會讓自己犯錯的對立面。我們很多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一聽說客觀報道,就會擔心犯錯誤,這豈不是將馬克思新聞觀變成了不客觀的謬論?
我們的傳統(tǒng)媒體在轉型中紛紛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號、抖音號、快手號、B站號,但是有些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新媒體內容生產力跟不上,新媒體運營思路有偏頗,新媒體沒有很好地融入群眾。
所有的新媒體運營賬號,都應該擬人化,并非一個人在維護這個賬號,而是這個賬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天氣炎熱,會渴望冰西瓜;周末來臨,會渴望出游;周一上班,會有豐盛的早餐。讓這個賬號有情有欲,讓這個賬號也“食”人間煙火,強調的是鮮活的互動與真實的表達。
新媒體內容生產,這個詞對于很多傳統(tǒng)電視臺而言比較陌生,相當一部分電視臺的做法是將大屏播出的內容照搬到小屏(新媒體端口),這樣做錯了嗎?沒錯,但是不犯錯就等于做得優(yōu)秀嗎?不見得。新媒體內容生產是對大屏內容,甚至是越過臺里采編部門的二次生產,一定要堅持、堅決、堅定不移地支持小屏在前沖鋒,大屏有序發(fā)展的大戰(zhàn)略思想。新媒體的內容生產不僅僅是對大屏內容的二次發(fā)酵,更是對大屏之外內容的信息補充與線索捕捉。通過與網民的互動、留言、交流便能摸清人民群眾的困難與疑惑,更好地促進傳統(tǒng)媒體新聞采編部門的工作方向。許多傳統(tǒng)媒體決定重視新媒體,往往只是成立一個部門,招幾個人,這不是做新媒體,這僅僅是設新媒體。新媒體的新,在于做,不做不新。
形式大于內容,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行會駁斥,我們堅持的就是內容為王!對,沒錯,但是再好的內容也需要形式的豐滿。同樣的夏季防暑,請個名醫(yī)來講座說夏季要喝溫水降溫快與請真人做實驗,喝下冰水,誰的體溫降得快,請問哪種形式更加豐滿直觀?
形式是為了讓內容更好地傳播,而不是毀滅內容。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牢記,兩者是互相幫扶的關系,并非相互抵制的關系。形式的多樣化,將會很好地提升內容的傳達率。而我們不要去拘泥于一些空洞口號“我們要做全年齡段,我們收視人群上至80下至8歲?!边@些口號平常喊喊沒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我的內容搭配什么形式是給什么人看的,我們絕不要指望這個視頻、節(jié)目、作品會改變某群人的收視審美,我們希望他們改變,但是絕不指望他們改變。沒有哪一位名醫(yī)說我的藥包治百病,所以也不會有一種形式一種節(jié)目全民都愛看。
電視節(jié)目的表達形式就是電視節(jié)目的最大魅力,同樣是唱歌,傳統(tǒng)的一人一首和《我是歌X》的多形式賽制比起來,后者顯得更具有魅力。同樣的新聞內容,央視的朱廣權在網絡上已經有了段子手、押韻之王的美譽。形式可以讓人物、節(jié)目、活動更加豐滿立體有血有肉。當然我的舉例是高水準的舉例,但是方向是沒問題的,形式的新穎會第一時間留住觀眾,加深印象。
相當一部分電視臺都是差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這一類電視臺的運營成本需要自己盈利來填補。許多電視臺的臺長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世界性哲學難題。很多電視臺都清楚新媒體好,但是卻沒有資金投入或者說商家覺得這家電視臺沒有實力而暫緩合作。這個問題具體情況分析有很多,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但是自我宣傳,展現(xiàn)實力是非常值得去嘗試的途徑。
自我宣傳并非強調我臺多少頻道演播廳,我臺創(chuàng)臺多少年,我臺擁有正高職稱多少人。自我宣傳是讓商家、群眾從心底里羨慕、崇拜、驚嘆這個電視臺的強大實力。當電視臺的一線員工回到單位,口干舌燥時,推開辦公室門,冰鎮(zhèn)的飲料堆成一人高,盡可享用。(有讀者會質疑成本,一瓶廳裝飲料市場價2.5元,堆成一人高也不過幾百元,相比起做各種高大上的宣傳片而言,這是性價比極高的方式。)看一個單位是否有實力,就看后勤保障。我們需要在抖音號、微信公眾號、微博號固定推送關于員工幸福感,后勤保障能力的內容,自然會有更多人崇拜電視臺工作,向往電視臺以試圖與電視臺合作。因為強大的物資保證可以讓商家確信“我正在與一家強勢媒體合作,我們是強強合作”。
許多開設了新媒體部門的電視臺將新媒體部門的標準績效定位為流量、閱讀數(shù)達到多少,武斷地認為閱讀數(shù)等于收視率。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收視率是央視索福瑞公司提供的客觀官方數(shù)據(jù),而我們的新媒體點擊量都是由各個軟件開發(fā)者來提供的。收視率的統(tǒng)計可以讓我們較為清晰地辨析觀眾對節(jié)目的接受程度,而流量的點擊僅僅能說明這一條內容在這個平臺比較受歡迎。每一個平臺關注的熱點是由平臺決定的,并非是我們來博取的。
很多電視臺的新媒體領導詢問過關于流量變現(xiàn)的問題。其實流量的變現(xiàn)不是一個動作是兩個動作。首先是流量然后是依靠流量變現(xiàn)。當你的新媒體的日均點擊量超過100萬、1000萬時,你與商家的談判你會有底氣,會有信心。而當我們的瀏覽量達不到的時候,不要盲目鼓吹變現(xiàn),這樣會導致急功近利的思想,將新媒體變成一個廣告營銷號,導致賬號的忠實粉絲逐漸減少。因此我們還是首先依靠好的形式加有人氣的內容先留住粉絲,然后才是后續(xù)的跟進。
某電視臺某新聞瀏覽量達到1000萬!第二日新聞瀏覽量4000,這不是好事,流量的不穩(wěn)定或者數(shù)字的異常會導致決策的誤判。而我們傳統(tǒng)媒體的新媒體部門應該清醒冷靜地認識到核心,我們的新媒體要配合臺里如何工作,要主動迎合營銷部門,主動配合新聞部門,主動創(chuàng)作自身內容,主動捕捉關鍵節(jié)點報道。
新媒體是順應時代發(fā)展而產生的,新媒體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變成傳統(tǒng)媒體,還會有更加尖端的科技出現(xiàn)來替代現(xiàn)在的一切。因此我們的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新媒體困局一定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信宣傳、主動出擊、以人為本、以民為先,不要盲目鼓吹數(shù)據(jù),不要盲目迷信數(shù)據(jù),一定要在數(shù)據(jù)中尋找商機,從個案中尋找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