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葉縣人民醫(yī)院(467200)陳訪 馬壘壘
血管性癡呆(VD)是一種由腦卒中引發(fā)的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是腦卒中患者一種極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會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1][2]。早期藥物干預可有效阻礙VD患者病情發(fā)展,此次研究以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6例老年VD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長春西汀聯合丁苯酞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6例老年VD患者分為A、B兩組(A=53,B=53)。A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8.93±3.12)歲。B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9.05±3.26)歲。兩組基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納入標準:符合VD臨床診斷標準;年齡60~80歲;病程>2個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顱腦手術史;其他類型癡呆;文盲;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分<10分;藥物過敏。
1.2 治療方法 入組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治療,對于存在血脂、血壓異常的患者則給予降糖、降壓治療。A組接受丁苯酞治療:400mg/次,3次/d。B組加用長春西汀治療:20mg/次,1次/d。兩組均連續(xù)用藥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MMSE、臨床癡呆程度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分;統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治療前后MMSE、CDR和ADL評分比較 治療后B組MMSE和ADL評分高于A組,而CDR評分低于A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A組1例患者出現惡心,1例患者出現皮疹,B組2例患者出現惡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77%,3.77%)無組間差異(P>0.05)。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MMSE、CDR和ADL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MMSE、CDR和ADL評分比較(±s)
組別(n=53) MMSE CDR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15.93±1.68 20.63±2.15 1.94±0.21 1.04±0.13 52.75±5.63 65.68±6.41 B組 16.04±1.84 24.77±2.23 1.97±0.19 0.62±0.10 53.04±5.78 72.39±7.17 t 0.321 9.730 0.771 18.643 0.262 5.079 P 0.749 0.000 0.442 0.000 0.794 0.000
VD會嚴重影響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和晚年生活質量,亦會給患者家庭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
丁苯酞是目前臨床治療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該藥物具有多靶點特性,其可有效阻斷缺血性腦損傷發(fā)生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改善腦水腫、改善腦能量代謝、抑制神經元細胞凋亡壞死、抑制興奮性氨基酸釋放、抗氧化、抗炎等多種功效[3]。而長春西汀則可通過選擇性地抑制鈣離子依賴性磷酸二酯酶活性舒張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且該藥物特異性較好,對心臟血管影響較小,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較低[4]。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種藥物聯用可有效改善老年VD患者預后,B組治療后MMSE和ADL評分高于A組,而CDR評分低于A組,這表明兩種藥物聯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癡呆癥狀,提高其認知水平,進而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這表明藥物聯用不會增加用藥風險,該治療方案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長春西汀聯合丁苯酞治療可有效改善老年VD患者神經功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