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300192)程德剛
相關研究證明,在采取PCI術重建冠狀動脈血運后出現PMI主要病理基礎是因為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損傷。近年來,微循環(huán)阻力指數(IMR)被用來評價微循環(huán)功能的一個定量指標,通過與FFR相同的設備能夠對IMR進行測定[1]。本研究探討IMR預測采取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是否發(fā)生PMI的價值,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經過醫(yī)院倫理會批準之后選擇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進行擇期PCI的50例患者開展此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53~78歲,平均(66.3±3.4)歲。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療,根據患者是否在圍術期發(fā)生PMI分為甲組(發(fā)生PMI,26例)和乙組(未發(fā)生PMI,24例),兩組患者都同意參加此次研究項目,并且他們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分別測量兩組PCI前、后的血流儲備分數(FFR)、球囊擴張次數,計算IMR、相對IMR比值(rPIMR)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錄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X2檢驗。采取Logistic多因素回歸線性分析影響發(fā)生心肌損傷(PMI)的多因素;P<0.05表示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本資料對比 據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并發(fā)糖尿病、高血壓,術前左心室射血分數、β受體阻劑,干預靶血管,冠狀動脈病變分型等基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冠狀動脈生理指標以及球囊擴張情況對比 由附表1可知兩組PCI前后的FFR、正常冠狀動脈IMR值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術前IMR為(23.01±2.80),術后IMR為(26.01±3.86),術后相對IMR比值rPIMR為(1.24±0.26);乙組術前IMR為(16.49±3.87),術后IMR為(17.99±2.88),術后相對IMR比值rPIMR為(0.95±0.26),甲組PCI前、后的IMR、rPIMR等均顯著高于乙組,對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在術后的IMR顯著升高,較術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乙組術前、術后的IMR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Logistic線性回歸分析 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歸線性分析發(fā)現,PCI冠心病患者圍術期發(fā)生PMI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術前IMR、術后IMR及rPIMR,P均<0.05,詳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各項冠狀動脈生理指標以及球囊擴張情況對比
附表2 導致PM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Logistic線性回歸分析
冠心病患者行PCI后其產生心肌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結構及功能受到損傷所致,而通過微循環(huán)阻力指數(IMR)預測其是否出現不良預后情況具有積極意義[2]。姜榮瀘[3]研究顯示,PCI術前患者的IMR是否良好也對PMI的產生存在重要影響。IMR是目前臨床用于評價微循環(huán)狀態(tài)的一個參數,它代表峰值血流通過時微血管的阻力。采取公式計算出IMR,不會因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心外膜狹窄病變等因素而影響,測量值穩(wěn)定,可重復測量。而本研究結果分析顯示,通過對比發(fā)生PMI患者PCI前、后的IMR變化情況,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歸線性分析發(fā)現,PCI冠心病患者圍術期發(fā)生PMI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術前IMR、術后IMR及rPIMR。
綜上所述,我們可在臨床中利用IMR來預測實施PCI冠心病患者圍術期是否出現PMI,及時采取措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