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培基翻譯了眾多中國五四時期的散文名篇,并收錄在其譯著《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中。文章旨在對張培基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中為實現(xiàn)原文風格再現(xiàn)所使用的巧妙處理方式進行分析。以期對今后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散文時有所幫助。
【關鍵詞】張培基;散文風格再現(xiàn);《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
引言
全球化的趨勢,刺激著翻譯行業(yè)的發(fā)展,大量外國文學作品被引進中國。相較之,中國的外譯作品較少,其中散文的外譯作品遠少于其它文學作品。散文在中國文學作品中雖占有重要地位,其翻譯卻并非易事,要想譯出眾人接受并喜愛的佳作,研究散文翻譯風格的再現(xiàn)就顯得極為重要。張培基翻譯了部分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散文作品,其譯文成功再現(xiàn)了原文風格。本文旨在對張培基先生的英譯作品《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中體現(xiàn)風格再現(xiàn)的部分進行研究。
1.中英文散文的異同
要想研究張培基散文翻譯中的風格再現(xiàn),首先得了解中英文散文各自的特點,再探究其共同性與差異性。究其共同性,以便翻譯工作者總結出部分可用規(guī)律,實現(xiàn)散文翻譯的普及;究其差異性,則為在下文中探究張培基是如何縮小原文與譯文風格的差異,譯出難點,實現(xiàn)散文翻譯風格的再現(xiàn)。
1.1中文散文的特點
中文散文源起于先秦時期的卜筮之文、彝器銘文和《尚書》,彼時散文多為政治服務,被稱為“為治化的散文”。漢朝初期,百家學復蘇,文辭激烈、言無禁忌成了當時散文的風格;至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散文文風又轉為“引經(jīng)據(jù)典、儒雅醇正”;再至西漢末年,社會動蕩混亂,散文內容“離經(jīng)叛道”,因此散文文風又轉為肆意激奮、文辭淺陋。魏晉南北朝是古典散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該時期玄學取代了儒學的地位,散文趨于形式化。唐代初期,注重形式的文風延續(xù)下來,但因其無法滿足人們表達的需求,出現(xiàn)了更為實用的文風樸實的散文。宋朝是古典散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文風樸實且注重內容的散文逐漸取代了注重形式的駢文。元代戰(zhàn)亂結束,元曲取代了詩文的地位,這一時期散文發(fā)展緩慢,文風延續(xù)前朝。明代散文再次發(fā)展,這時期發(fā)展雖不如唐宋,但也出現(xiàn)了不少佳作。該時期散文主張在學習秦漢、唐宋散文優(yōu)點的同時,發(fā)展出自己的風格。清朝前期散文在延續(xù)前朝形式的同時,內容有了新的突破,其思想內容更為深刻,多抒發(fā)了奮勇作戰(zhàn)、反抗壓迫的情感;中期,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文散文發(fā)生了變革,由古典散文轉變?yōu)楝F(xiàn)代散文。彼時學者受到西方文學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其文風頗具“個性突出”、“自由隨意”的特點。
1.2英文散文的特點
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宗教文學應時產(chǎn)生,隨后因其哲理性備受推崇,因此由拉丁文寫成的關于宗教的著作被翻譯成了英文。這是英文散文出現(xiàn)的開端。6至11世紀,英文散文主要與歷史、宗教有關。11至15世紀,英文散文以傳記為主,然而該時期散文仍舊主要來源于外文翻譯。這段時期,學者創(chuàng)作的散文風格自然樸實;譯文散文較為生硬,但語言簡明樸實。15世紀末,英國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翻譯英文散文活動盛極一時,外文散文英譯作品水平大幅度提高,促進了該時期英文散文的創(chuàng)作,散文作家人才輩出,一派繁榮景象。15至17世紀,英文散文風格由自然樸實轉為典雅華麗。17世紀英語散文空前發(fā)展,風格新穎、語句精煉,且內容極富哲理意義。17世紀后半葉,社會動亂,英文散文發(fā)展緩慢。這一時期,散文主要用于說教以及發(fā)表政見。18世紀,“復古風”興起,英文散文逐漸轉向形式化。直至19世紀中葉,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社會動蕩,說理辯論性等散文也應運產(chǎn)生,這一時期英文散文文風幽默詼諧,內容寫實精悍。20世紀及以后,英文散文語言簡明樸實,題材范圍擴大,風格豐富多樣。
1.3中英散文共同性
中英文散文發(fā)展過程相類似,因此在翻譯中文散文時,可參照其對應英文散文文風進行翻譯。中文散文主要分為古典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先秦至清朝的散文為中文古典散文;清朝中期,社會變革催生了中文現(xiàn)代散文,此后的中文散文都被稱為現(xiàn)代散文。與之類似,英文散文也可大致分為古代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6至18世紀的英文散文為古代英文散文;18世紀以后的散文為現(xiàn)代英文散文。
15至17世紀,英文散文辭藻由質樸轉向華麗,與魏晉南北朝及唐宋時期注重形式的散文特征相對應。因此在處理唐宋時期的典雅散文時,可以15至17世紀的華美散文譯之。18世紀,“復古風”使得英文散文文風再次承襲之前注重形式的散文風格。與之對應,明代散文再次發(fā)展,主張學習前朝散文文風,再次注重形式工整美觀。因這期間中文散文與18世紀的英文散文創(chuàng)作理念相似,翻譯明代散文時,即可參照18世紀的英文散文。19世紀,科學“動搖”了宗教的地位,英文散文更趨于寫實,同時期,中國學者為新文化所沖擊,科學逐漸取代迷信,人們對君權的崇拜也逐漸崩塌,中文散文多用來批判諷喻實事,幽默詼諧的文風與同期英文散文的風格所一致。翻譯時,即可把19世紀中英文散文相對應。
1.4中英文散文的差異性
翻譯不同時期的中文散文時,雖可大致參照對應時期的英文散文,但英語與漢語用語習慣的不同,導致了中英文散文在各方面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翻譯時又不容忽視。
中英文散文在字詞選擇、語序排布、句式結構、句子成分,以及文化特征五方面不甚相同。中文散文選擇字詞時偏向于使用意義寬泛的詞語,英文散文則多使用涵義準確的字詞。中英文散文句子的重點所處位置不同,中文習慣于把句子或詞組最重要的部分放在句末,而英文則習慣放在句首。這也與中英文敘事習慣分不開,中文講述娓娓道來,一般不直接擺出結果,而英文散文卻側重于先亮出重點,再道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此外,中文散文喜用排比,講求句式工整,然而英文散文中此結構出現(xiàn)頻率不高。中文散文中句子不要求主謂結構,更注重內在邏輯,靠句意串聯(lián)句子,因此中文散文中往往會有許多省略的成分;英文則更注重外在邏輯,主謂語是其散文句子中必不可缺的成分,文章段落靠句子的結構及句間連接詞維系。再者,中外文化差異也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中英文散文詞匯含義的差異,進而造成了中英文散文間的差異。
2.張培基中國現(xiàn)代散文英譯實例分析
張培基對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極深的造詣,其譯著頗有精妙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下文將在字詞選擇、語序排布、句式對應、詞意擴展、文化對等五方面對張培基在其譯著《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中如何實現(xiàn)原文風格再現(xiàn)進行分析。
2.1字詞選擇
中文多使用意義寬泛的詞語,而英文則傾向于語義更精準的詞匯。往往中文中一個詞會有多個英文詞與之對應,在眾多詞匯中選擇出能還原原文情感的詞是再現(xiàn)原文風格的關鍵。張培基的譯文在對字詞的選擇上值得我們借鑒。例如:
巴金在《夢》中寫到,“我的心在走路,它慢慢地走過了二十五年,一直到這個夜晚?!逼渲小白呗贰笔莻€意義較寬泛的詞,對應的英文可以有“walk”“march”“roam”“trek”等。但譯文中選取了“tramp”,意為用沉重的腳步行走、漂泊或流浪。用該詞更突出了作者在夜里夢見二十五年前逝世的父親及兒時無憂無慮的生活,醒來后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這二十五年來心無定所那種孤寂的心境。夢里夢外生活的對比,作者的孤獨寂寞通過“tramp”一詞再次強調。
2.2語序排布
中英文語序因其句子重點所處的位置不同而不甚相同。張先生在翻譯時,對原文句子語序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使譯文更加地道,符合英語用語習慣,且不失原文風格。例如:
郭沫若的《白發(fā)》中,“飄泊者自從那回離開你后又飄泊了三年”,原文重點強調“漂泊了三年”。若按原文語序譯為“Since last time I left you, Ive been leading a wandering life for another three years”,句子的重心則變?yōu)榱恕半x開你”。張的譯文調整了原文的語序,譯為“I have been leading a wandering life for another three years since I saw you last”,不改變句子的重心,且語句不斷開、簡短凝練,既符合英語用語習慣,又再現(xiàn)了原文的風格。
將郭沫若的《水墨畫》中“我攜著中食的飯匣向沙岸上走來”譯為“I walked towards the sandy beach carrying my lunch-box”,比譯為“I carried my lunch-box walking towards the sandy beech”更為合適,是因為原句強調的是“我”向沙岸走來這一動作,而非攜著午飯盒。“舐岸的微波凸出群魚喋噏的聲韻”不譯為“the gentle waves licking at the shore gave forth fishs humming sound”,而是“…gave forth a humming sound like that of fish in shoals”。是因為英文中“甲的乙”常譯為“the B of the A”而非“the AB”。張先生的譯文強調“微波”與“聲韻”,與原文一致,既不破壞原文的韻味,又符合英文語序排布的習慣,以此來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
2.3句式對應
中文散文短小精悍、語句凝練,句式講求工整對仗,張先生在翻譯時,恰當使用技巧,靈活改變句式,既做到了句式對應,語句又不失簡短精煉。例如:
《匆匆》的開頭則有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譯文中的三個句子也用了相似的句式結構:“If …,they will…”,仿照了英國詩人雪萊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為讀者所熟悉,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滿足了原文句式的要求。
郭沫若的《路畔的薔薇》中“昨晚上甜蜜的私語,今朝的清冷的露珠”,原文工整對仗,前后對比。張先生將這句譯為“Last nights whispers of love; this mornings drops of cold dew”,譯文采用了并列短語式結構,與原文形似,成功還原出了薔薇被遺棄的可憐姿態(tài)。
2.4詞意擴展
中英文散文句子成分不同,中文散文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成分的省略,部分省略的成分會影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因此為了方便讀者,在譯文中就得進行合理的補充。張先生則對原文部分詞意進行擴展解釋,以此來補充句子成分,再現(xiàn)原文風格。例如:
葉圣陶的《我坐了木船》,其中提到了乘坐木船危險的不止海中的礁石,“還有盜匪”,但在下文作者并未解釋清楚盜匪會做什么使乘客危險,但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不難理解,坐木船危險還因為有盜匪潛伏在半道,打劫坐木船的乘客。譯文“To complicate matters,there are bandits lurking around”就對盜匪的行為進行了補充,清晰明了地解釋了“還有盜匪”后未說完的話。
2.5文化對等
中國文化不同于外國文化,散文中也不乏有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翻譯策略在此的運用決定了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巧妙處理有關文化的詞匯是再現(xiàn)散文原文風格至關重要的一點。張先生對此類詞匯的處理實為我們的楷模。如:
夏丐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中談到人們“像七巧板似地只選定了某一方面和對方去接合”。句中提到的七巧板起源于中國,于十九世紀初引入歐洲,雖之后在國外較為盛行,但倘若將此句直譯,用具體的比喻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狀況,讀者則無法體會此句的真實涵義,也無法與上句中談到人們在交際中勾心斗角的局面聯(lián)系起來。因此張對此句進行了模糊處理,不譯七巧板,直敘人們交際的現(xiàn)狀,譯為“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直接表明人們在交際中往往有所保留,不露出真實面貌,相互提防、心存戒備的狀況。
3.結論
翻譯行業(yè)空前發(fā)展,作為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散文也因此引起了翻譯者的注意。但散文因其風格靈活多變而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張培基先生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對今后從事翻譯的學者可以說是珍貴的教材。本文分析了張先生在翻譯散文時對字詞選擇、語序排布、句式對應、詞義擴展以及文化對應五方面的巧妙處理,及其如何在這五個方面再現(xiàn)原文風格。望本文可以為今后的翻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指導老師:魏李隼
參考文獻
[1]張夢新等.《中國散文發(fā)展史》[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
[3]趙秀明,趙張進.《英美散文研究與翻譯》[M]. 吉寧:吉寧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楊滕娟(1999.11-),女,四川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