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卓嘎
【摘? 要】藏文是漢語外,使用最廣泛的大陸本土語言之一,其字母文字備受藏族同胞的喜愛。目前在西藏林芝地區(qū),藏語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藏文教師對藏文教學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本文針對小學藏文教學的特點進行論述,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藏文;特點;研究
引言
從教學的形式上來看,教學質量并不是很樂觀,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綜合考量到各種語言學習因素,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在設計小學藏文教學課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挖掘民族文學,促進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從而不斷提高自身語文應用能力。
1.從一年級認字母開始,打好基礎
藏文字母是學生學習藏語、藏文不可缺少的基礎,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后學習藏文最先要涉及的內容。那么,一年級學生該怎樣學好藏語字母呢?首先學生應在愛學習、樂學習、勤學習、善學習的規(guī)律中發(fā)展。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游戲中學,使學生在心情放松愉快的狀態(tài)中得到知識。從直觀的形象性施教,低年級學生思維通常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在直觀的形象性教學中激發(fā)出興趣。教材上那些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的內容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自然地議論圖上畫的是什么?它們在干什么?字母上方那些畫面上有相對應的動植物等,利用這些圖畫編串一個小故事,并且讓學生參與故事的內容的角色進行表演,爭相模仿,再慢慢校正他們的發(fā)音,通過生動的圖畫延伸到輕松的學習中,模仿正確的發(fā)音方法,讓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主動、輕松愉快的娛樂教學。用直觀的辦法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并強調準確發(fā)音。教學中用身體模仿各字母的形態(tài),例如:我把雙手在右邊上下伸直,把頭貼近右臂,讓學生從形象的相像中認識該字母。如此不斷的進行直觀性演示。最終達到讓學生熟記字母,并且會靈活運用字母。
2.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雖然有效,但也要掌握一定的范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掌握好合作學習的寬度,要規(guī)劃好合作學習的廣度,要在特定的時機進行合作學習的具體設定。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要在學生努力探求和不得其解之時進行合作引導,以助力合作和相互探討進行語文問題知識的講解,以此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三十個藏文字母時,先是教會了他們并其中的一個班給他們布置了任務:你們下去后4個人一小組記憶這三十個字母,過兩天我就要抽查,看哪個小組背得最快,寫得最正確?我在另一個班也布置了任務:你們下去后,自己記住這三十個字母,過兩天我要抽查。過了兩天后抽查時,小組都能順利的背出來,正確寫在黑板上,而另一個班學生只能記住幾個,并且都是前面的幾個。這說明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我們經常在團隊合作中提到一加一大于二,也就是發(fā)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進而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在團隊合作中一加一小于二或小于一,那這個團隊也就應該解體了。因此我們在小學生藏文學習中,一定要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他們的合作學習,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為學生減輕負擔。
3.結合傳統(tǒng)與先進,總結適合的教學方式
藏文教師隊伍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帶有封閉性,由此就造成了教學方法的封閉和僵化。這種盲目地排除學生的心理是我們藏文教學方法改革的嚴重障礙,應從根本上予以轉變,并以開放和科學的觀點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如果把藏文教學中各個具體的教學方法看作是一個子系統(tǒng)。由于教學方法系統(tǒng)實質上是開放和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它與外界環(huán)境的有關系統(tǒng)之間仍然存在著信息等方面的交換關系。由此可見教學方法系統(tǒng)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才是使其向前發(fā)展地運用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借鑒國內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有可能保證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化”。在藏文教學中,我們應本著是否更利于學生高質量地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是否有利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是否能進行思想教育,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原則,以一定教學目的和任務為前提,根據(jù)教學內容、對象、條件和教師自身特點,積極主動地借鑒國內外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和完善藏文教學領域里的教學方法,使之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改變過去墨守陳規(guī),局限于經常使用的、數(shù)目有限的幾種“正宗”的教學模式,以封閉“純潔”,盲目排外。我們采用國內外的先進教學方法,結合傳統(tǒng)教學方法,總結出適用于本地方學校順利發(fā)展,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
4.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任何語言教學都是一種語言的實踐活動,藏語文的教學當然也不例外。在課堂教學時,我們應把死的教材激活為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多種感官、多種組織“動”,只有“活”了才能“動”,“活”是前提,“動”是歸宿,要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從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 諧、寬松、活躍的教學氛圍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試題情境,利用學生原有經驗與面臨現(xiàn)象的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使探究新知的活 動成為學生自身的心理需求,自己解決在情境中遇到困難的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去自學課本,思考教師的指導性問題,尋找擺脫困境 的辦法。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讓學生自己尋找蝌蚪與青蛙的關系和發(fā)展過程,并充分調動學生回憶和聯(lián)想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經驗,以及和童年好友的一些美好往事,從而來調動學生的精讀興趣和精讀注意力的專注程度。這種老師讓位于學生而充當導演角色、充分發(fā)揮學生聯(lián)想和自由思考的方式大大有助于學生精讀情感和充沛感情的調動。
5.結束語
總之,小學藏文教學的基礎性是不可替代的,藏文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學生,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將藏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光芒。
參考文獻
[1]鄭煜.麻秀成.對構建素質教育課程論體系的探析[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03):115-116
[2]梁永.嘗試教學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優(yōu)秀作文(教學),2016(04):221-223
[3]劉永權.“文學閱讀與欣賞”形成性考核課題研究[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