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黨刊編輯下基層采訪要做到名利心要輕,責任心要重;領導聲要輕,群眾聲要重;個人事要輕,組織事要重。
【關鍵詞】黨刊編輯;基層采訪;三輕三重
1.名利心要輕,責任心要重
下去采訪,內(nèi)心與外表都要輕裝簡行,少點讓基層重視的“名利心”、多點完成工作任務的“責任心”。
1.1行囊要輕、腳步要重
輕是指各種外在形式,重是指內(nèi)在努力。物質(zhì)行囊要輕。著裝利于步行、樸素莊重之余,可有此“土里土氣”增加與鄉(xiāng)村人民群眾的親近感;思想行囊要輕。不要把下基層看成一件難事和苦事,在城市待久了,到基層去換換空氣、換換思想,即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身體。腳步要重。該步行的地方一定要走到;該采訪的群眾一定要訪到;該了解的政策做法一定要到一線掌握準確;該交的基層朋友一定要多交心、常聯(lián)系、勤見面,文章發(fā)表以前,定要多聽聽群眾朋友意見建議;該驗證的數(shù)字、該報道的人和事,一定要詳細推敲、驗證準確,切忌“虛和浮”。寫的每一句話,每個符號、數(shù)字,都要經(jīng)得起考驗。下基層采編,只有踏實苦干,才能贏得組織信任;浮光掠影、驚鴻一瞥,害了組織、誤了個人。
1.2篇幅要輕、內(nèi)容要重
盡量寫小文章、短文章,不要總想著自己的文章能寫出多么重要的觀點,能引起多少領導看重,文章沒寫出來,先是背上了沉重心理負擔;多用一個普通黨員和編輯、記者的視角去體驗群眾生活、用心靈去觸摸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把寫文章看作是與老百姓交朋友和走進彼此心靈的一場對話,從而讓寫出的文章,多了許多鄉(xiāng)村俚語、鄉(xiāng)音土話,多了幾許淡淡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鄉(xiāng)風。文章寫出來,遠山近水,都是群眾眼里???、腳下常走的風景,讓群眾讀了感覺這就是他或鄰居張三、李四的真實生活,這里面的話就是他想說的,這里面的事就是在他身邊真實發(fā)生的;讓領導讀了感覺仿佛在基層一線與大家敞開心扉地談心交朋友,聽他們訴說著自己的幸福和困難。這樣的文章就是有內(nèi)容的文章;就是能打動每個讀者心靈的文章;就是對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及有指導性、又有借鑒性的文章。
2.領導聲要輕,群眾聲要重
縣、鄉(xiāng)領導的工作,基層經(jīng)驗事跡材料,都會通過相關渠道向上一級組織匯報,重復去寫即浪費資源又浪費別人時間。
2.1領導痕跡少,群眾畫面多
下去采訪,基層領導的畫面與聲音要有,但不能占篇幅過大。要善于在報道中多描繪普通黨員群眾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困難、需要什么幫助。黨刊登出來的文章要給相關單位提供參考、要給基層組織提供借鑒、要給普通黨員群眾提供學習平臺。領導去了那里,做了什么具體工作,講了什么話,自己都知道,可以適當描述,起到對具體報道事件的襯托點綴作用,沒必要再去占大篇幅精雕細琢。如果在文章中,刻畫出的都是一幅幅普通黨員群眾在“脫貧攻堅”中,干得熱火朝天的戰(zhàn)斗畫面;都是領導想要了解的具體工作情況;都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字語言,這樣的文章在領導做決策和部署具體工作時,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群眾工作生活畫面多、具體報道事件深入詳實、文字描述生動具體,對增強文章可讀性能提供一定支持。
2.2引用材料少,個人挖掘多
下去采訪,尤其是一些典型經(jīng)驗事跡,基層單位大多都會提供文字材料和具體采訪線索。這些文字材料讀一讀,有利于了解情況,但無形中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個“框”,寫出好的采訪稿,一定要跳出這個材料框,一定要讓腳步深入一線群眾、通過與群眾認真訪談,個人反復推敲琢磨,不斷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有價值、有感動,且充滿新穎意味的觀點和線索。文稿寫出來,即使是當?shù)馗刹咳罕?,也感到原來這么回事,人家黨刊的編輯、記者,對群眾了解程度比我們都詳實,真是工作還沒做到位啊。如果我們發(fā)在黨刊上的文章,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肯定就是一篇領導肯定、群眾認可、同行佩服好文章。
3.個人事要輕,組織事要重
組織和單位就是一條船和一輛車,船和車的形象與安全,決定著每個人的點點滴滴。
3.1個人思想要輕,組織思想要重
黨刊所刊發(fā)的文章不是寫散文和小說,更不是寫詩歌,所發(fā)表出來的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了黨的形象和聲音,一定要少些“個性”、多些“共性”;少些“個人思想”、多些“組織思想”。作為黨刊工作者,要始終把彰顯刊社領導工作安排和組織思想擺在第一位。采訪前,要深刻領會單位領導要求,上級部門近期工作任務去確定采寫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嚴格落實各級組織指示,制訂出詳細采訪計劃;采訪后,要通過個人手中的筆,為黨的宣傳事業(yè)增光添彩,讓自己寫的文章始終與組織思想保持一直,與刊社工作安排嚴格合拍,嚴格落實刊社領導指示要求。作為黨刊編輯、記者,對采訪工作要做到常請示,決不能出現(xiàn)不經(jīng)領導同意,擅自確定采訪對象,更不容許在任何公眾場合,任何媒體,包括手機微信上發(fā)表與組織思想不一致的聲音,寫出與組織思想不一致的文章。
3.2個人形象要輕,組織形象要重
下去工作不代表個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組織。 拿不準的時候,面對群眾發(fā)問,該沉默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沉默,該出聲的時候,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一定要反復掂量,因為每個音符和字,公開發(fā)了出去,就不能再收了回來。每篇文章刊發(fā)前,要嚴格“三審三?!焙蛯徸x制度,對有可能出現(xiàn)歧義的話,對邏輯上容易引起政治問題的話,一定要和領導、同事、作者多溝通,把握不準的堅決刪除。下基層接觸群眾,要嚴格落實各級組織相關規(guī)定,不該吃得堅決不吃,不該拿得堅決不拿,尤其是對群眾給的土特產(chǎn),堅決不取一分一毫,時時刻刻用實際行動,展示一個黨刊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作者簡介:周建忠(1976.9-),,男,漢族,寧夏銀川人,大學,編輯,七級職員,發(fā)表通訊、散文、言論,三十余篇,《老子兒子莊稼地》《不是水兵的水兵》獲得全國黨刊二等獎,五篇文章獲得三等獎。先后評為自治區(qū)和西吉縣優(yōu)秀扶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