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穩(wěn)功
受疫情影響,從春節(jié)前開始內地影院歇業(yè)了近半年的時間。開始復工復產后,由于沒有重量級的新片上映,一度讓人以為電影市場短期內很難恢復往日繁榮。
結果8月21日上映的《八佰》扭轉局面,并以最終超過31億的票房宣告行業(yè)復蘇。接下來《奪冠》、《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一點就到家》、《姜子牙》、《急先鋒》等電影紛至沓來,并且在上座率依然有一定限制的情況下,國慶檔總票房達到近40億元,雖然不如去年,但也拿到了影史第二。這么短的時間實現電影行業(yè)行業(yè)全面復蘇,這無異于創(chuàng)造奇跡。
而這個奇跡是由多部電影以及幕后的電影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
電影和其他生產企業(yè)差不多,導演和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演員是能工巧匠,他們靠自己的專業(yè)度和努力來完成這項藝術創(chuàng)作。而策劃和監(jiān)制相當于產品經理,他們分析市場、控制預算、調整電影氣質和創(chuàng)作方向。今年的國慶檔,張一白同時參與了《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及《奪冠》,其中《我和我的家鄉(xiāng)》票房超26億,穩(wěn)坐國慶檔票房冠軍位置。除了歸功于五個單元的導演,總策劃張一白功不可沒,《家鄉(xiāng)》為什么會成功?本期雜志中,張一白的專訪會給到你答案。
而中國電影創(chuàng)造的另外一個“奇跡”,是僅用兩個多月就拍攝、制作完成的戰(zhàn)爭電影《金剛川》。
《金剛川》原定管虎導演,由于要趕上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上映,電影3月份拿到拍攝許可,受疫情影響,直到8月份才正式開機。時間緊、任務重,管虎找到郭帆和路陽幫忙,把電影分成三個部分,管虎和路陽拍陸地,郭帆拍天上的飛機。由于天上飛機主要為特效鏡頭,所以郭帆的拍攝基本都集中在特效棚里,拍完再做對接。
電影10月23日正式上映,距開機僅有2個多月,上映前一周還在趕制后期特效,投資4億,全劇組超過5000人,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三位導演順利完成了。
當然,我們不提倡這種趕進度的創(chuàng)作方式,三位導演聯合制作也展現出了種種問題,但仍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嘗試。
而《金剛川》能夠順利拍攝完成,離不開拍攝和后期制作的設備和技術支撐,我們這期帶來了一個案例分享,并不是專業(yè)從事水上拍攝的攝影師曾毅超,帶著佳能C300 Mark III乘坐小船去到顛簸的海上,去完成帆船運動的拍攝,這其中有太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依托于攝影機的性能和穩(wěn)定性,拍攝順利完成;
而另一位攝影師王梓赫,用索尼FX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網劇《少年如歌》的拍攝,他們都是怎么做到的?通過本期雜志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