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戰(zhàn)友, 趙曉林, 陳恩利, 趙 勇, 趙國葉
(1. 石家莊鐵道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43; 2. 石家莊鐵道大學 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結構力學行為與系統(tǒng)安全重點實驗室, 河北 石家莊 050043; 3. 北京交通大學 語言與傳播學院, 北京 100089; 4. 愛爾康(中國)眼科產(chǎn)品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重載車輛是公路主要運輸工具,其荷載不斷增加,嚴重影響公路使用壽命.JTG D50—2017《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單軸雙輪組100 kN為標準軸載,并將車輛荷載簡化為均布雙圓荷載.實際路面承受車輛隨機動載,作用效果比靜荷載復雜.針對路面響應問題,許多學者已得出一些有益結論.劉仕貴等[1]考慮4種常見荷載作用形式,即常載、超載、常載+剎車、超載+剎車,表明剎車引起水平荷載對彎拉應力、剪應力影響較大,超載對路表彎沉、彎拉應力影響顯著.劉大維等[2]利用SIMPACK獲得車輛動態(tài)荷載,導入瀝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分析隨機動載與移動恒載作用下柔性瀝青路面動態(tài)響應特性.WANG H.等[3]測量輪胎-路面三向接觸應力,實現(xiàn)三向接觸荷載作用下瀝青路面動力響應數(shù)值分析.綜上,大部分學者在研究車-路相互作用時,未考慮橡膠輪胎的影響以及輪胎與路面非線性接觸,因此研究結果與實際存在一定誤差.
為此,利用ABAQUS,建立三維兩自由度1/4車輛模型與黏彈性瀝青路面模型,考慮橡膠輪胎以及輪胎與路面非線性接觸,無需第3方多體動力學軟件和子程序,研究車輛動載作用下,輪胎、路面響應及輪胎與路面接觸行為.
建立三維兩自由度1/4車輛有限元模型,見圖1.
圖1 1/4車輛模型簡圖
其中點RP1,RP2,RP3和RP4皆為中心參考點.車體為均質(zhì)剛體,懸掛系統(tǒng)為線性彈簧和線性阻尼器并聯(lián),輪胎采用橡膠材料.車體質(zhì)量為5.0 t;輪胎質(zhì)量為0.7 t;懸架剛度K1=1 000 N·mm-1;懸架阻尼c1=15 N·s·mm-1.
采用11.00R20載重輪胎,利用Auto CAD繪制輪胎斷面圖,并導入ABAQUS生成三維實體輪胎,如圖2所示.
圖2 輪胎模型
將橡膠輪胎模型適當合并與簡化.Yeoh模型與橡膠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較好[4].采用該模型描述橡膠超彈性,其簡化多項式函數(shù)如下:
(1)
橡膠參數(shù)如下:C10=0.850 5,C20=-0.207 2,C30=0.077 5,D1=0.035,密度ρ=1.1×10-9t·mm-3[4].橡膠單元為C3D8R,并進行了網(wǎng)格劃分.
有限元模型見圖3.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包括上、中、下面層,以及基層、墊層和土基等6個部分.路基尺寸為41.00 m×12.00 m×3.76 m.
圖3 瀝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瀝青混合料黏彈性屬性采用Prony級數(shù)表示,材料參數(shù)見表1[5].黏彈性材料Prony級數(shù)參見文獻[5].
表1 路面材料參數(shù)
采用Prony級數(shù)擬合試驗曲線可描述瀝青混合料黏彈性,公式[6]如下:
(2)
式中:t為時間;G∞和Gi為剪切模量;K∞和Ki為體積模量;τGi和τKi為各Prony級數(shù)分量松弛時間.
定義相對模量為
(3)
式中:G0和K0分別為黏彈性材料的瞬態(tài)模量,且有
(4)
黏彈性材料泊松比函數(shù)為μ=μ(t),與松弛模量關系為
(5)
式中:E(t)為松弛模量,由試驗確定.
E(t),G(t)和K(t)相應的系數(shù)比相同.將G0和K0統(tǒng)一于E(t)形式,松弛模量可表示為Prony級數(shù)形式,即
(6)
在G(t)和K(t)中有n′=nG=nK,t=tGi=tKi,α=αGi=αKi.類似于G0和K0,定義瞬態(tài)松弛模量及三者關系為
(7)
利用Surface-to-Surface Contact模擬輪胎與路面接觸.采用罰函數(shù)預測法向力
(8)
式中:Kn為法向接觸剛度;C為接觸節(jié)點相對于目標平面間隙值.
采用庫倫摩擦模型預測切向力為
(9)
式中:μ為滑動摩擦因子;Kt為切向剛度;ηe為接觸點相對于目標平面彈性變形量.
當輪胎平動速度小于輪胎切線速度,輪胎驅(qū)動前進,接觸面摩擦力推動輪胎前進;當輪胎平動速度等于輪胎切線速度,輪胎為自由滾動,此時有
(10)
式中:R,vz和ω分別為輪胎滾動半徑、平動速度和角速度.
速度邊界條件如圖4所示.
圖4 輪胎不同速度邊界條件
由圖4可知,輪胎由靜止達到速度為15,20,25和30 m·s-1時,分別需要時間0.334,0.445,0.554和0.672 s.
輪胎滾動方程[7]為
(11)
式中:Ep為總勢能;aI為相對于初始構形總位移;I,J=1, 2,3;c為輪胎阻尼;EIJ為格林應變張量;SIJ為第二類Piola-Kirchhoff應力張量;bI為體應力;tI為邊界應力.
歐拉坐標和格林應變分別為
x=x(X),
(12)
(13)
其中節(jié)點坐標插值、位移插值及位移導數(shù)分別為
(14)
式中:α=1,2,…,8;i,I=1,2,3.
格林應變和位移的關系可用應變矩陣B表示:
δE=Bδa.
(15)
離散的虛功原理為
(16)
式中:α,β=1,2,…, 8;i,I=1,2,3.
綜上,輪胎滾動動力學方程為
(17)
式中:M,C,K和Q分別為質(zhì)量、阻尼、剛度和外力矩陣.
路面不平度功率譜密度[8]為
(18)
式中:n為空間頻率;n0為參考空間頻率,取n0=0.1 m-1;Gd(n0)為路面不平度系數(shù)函數(shù);w為頻率指數(shù),一般取w=2.
路面不平度采用余弦疊加法表示,即
(19)
式中:r(z)為路面不平度;z為路面縱向位置;Gq(ni)為功率譜密度函數(shù);θi為[0,2π]區(qū)間內(nèi)隨機分布的相位角;Δn為頻率增量.
耦合振動模型可分解為車輛、路面多節(jié)點有限元模型,通過輪胎-路面接觸耦合,得到動力學方程[9]為
(20)
式中:y,z分別為路面、車輛節(jié)點位移向量;Fvr,F(xiàn)rv分別為車輪-路面接觸面相互作用力通過形函數(shù)分配得到的節(jié)點荷載向量;Fvg為車輛自重等效節(jié)點荷載列向量.
將車輛、路面視為整體,采用中心差分法求解,獲得車輛、路面響應.
將模型分別與文獻[10-11]進行對比,如圖5,6所示.由圖5可知,文獻[10]上面層豎向位移為0.392 mm,1/4車輛動載為0.428 mm,誤差為9.18%.由圖6可知,文獻[11]路面中點豎向壓應力為0.571 MPa,1/4車輛動載為0.614 MPa,誤差為7.53%,表明采用輪胎模型模擬車-路耦合振動可行.
圖5 與文獻[10]的上面層位移時程曲線對比
圖6 與文獻[11]的中面層應力時程曲線對比
取vz=20 m·s-1,F(xiàn)=49 kN.圖7為靜載與1/4車輛動載作用力時程曲線對比.圖8為上面層豎向應力時程曲線對比.由圖7,8可知:1/4車輛動載在靜載附近上下振動;靜載作用下,上面層最大豎向壓應力為0.402 MPa,1/4車輛動載為0.563 MPa,比靜載增大40.05%.
圖7 靜載與1/4車輛動載作用力時程曲線對比
圖8 上面層豎向應力時程曲線對比
圖9-11分別為懸架彈力、上面層豎向位移以及上面層豎向應力的時程曲線.
圖9 懸架彈力時程曲線
圖10 上面層豎向位移時程曲線
圖11 上面層豎向應力時程曲線
由圖9-11可知:C級不平度懸架彈力振動較為激烈,B級次之,A級最平緩;A,B和C級路面上面層最大豎向位移分別為0.589,0.698和0.941 mm,C級比A級大59.76%;A,B和C級路面上面層最大豎向壓應力分別為0.497,0.702和0.739 MPa,C級比A級大48.69%.
1) 上面層響應分析.圖12-15分別為上面層豎向位移、豎向應力、橫向應力及縱向應力的時程曲線.
圖12 不同車速時上面層豎向位移時程曲線
圖13 不同車速時上面層豎向應力時程曲線
圖14 不同車速時上面層橫向應力時程曲線
圖15 不同車速時上面層縱向應力時程曲線
由圖12-15可知:車速為15,20,25和30 m·s-1時,上面層豎向位移峰值分別為0.705,0.665,0.641和0.607 mm,最大豎向壓應力分別為0.591,0.563,0.550和0.542 MPa,最大橫向壓應力分別為0.273,0.268,0.265和0.264 MPa,最大縱向壓應力分別為0.292,0.286,0.278和0.268 MPa;車速越快,豎向位移和應力均減小.
圖16-17分別為輪胎接地Mises應力云圖和縱向切應力云圖.
圖16 Mises應力云圖
圖17 縱向切應力云圖
由圖16,17可知:接地Mises應力對稱顯示,高應力分布在胎肩兩側;縱向切應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為前后分布.
2) 路面各層響應分析.選取vz=15 m·s-1分析各層響應,圖18為豎向位移時程曲線.圖19-21為三向應變時程曲線.由圖18可知,各層豎向位移峰值分別為0.705,0.514,0.498,0.346,0.398和0.289 mm.由圖19可知:各層豎向壓應變分別為-4.275×10-4,-4.255×10-4,-1.588×10-4,-6.210×10-5和-1.520×10-4,拉應變分別為7.25×10-5,7.93×10-5,2.86×10-5,1.00×10-6,3.50×10-6;中面層出現(xiàn)最大壓應變,下面層出現(xiàn)最大拉應變.
圖18 各層豎向位移時程曲線
圖19 各層豎向應變時程曲線
圖20 各層縱向應變時程曲線
圖21 各層橫向應變時程曲線
由圖20可知:各層縱向壓應變分別為-7.62×10-5,-7.94×10-5,-3.95×10-5,-9.29×10-6,-1.64×10-5,拉應變分別為1.28×10-5,4.65×10-5,8.93×10-6,5.55×10-5,8.18×10-5;下面層出現(xiàn)最大壓應變,土基出現(xiàn)最大拉應變.
由圖21可知:各層橫向壓應變分別為-3.95×10-5,-3.16×10-5,-2.22×10-5,-1.50×10-7,-2.70×10-7,拉應變分別為1.170×10-4,2.113×10-4,2.830×10-5,4.760×10-5,7.640×10-5;中面層出現(xiàn)最大壓應變,下面層出現(xiàn)最大拉應變.
選取vz=15 m·s-1分析軸荷對路面響應的影響,圖22-23分別為軸荷與上面層豎向位移、豎向應力關系曲線.由圖22-23可知,軸荷增加300.00%,上面層豎向位移增加222.89%,豎向應力增加了337.26%.
圖22 軸荷與上面層豎向位移關系曲線
圖23 軸荷與上面層豎向應力關系曲線
1) 與相關文獻對比,表明本研究中的模型合理;靜載作用下上面層最大豎向壓應力為0.402 MPa,1/4車輛動載為0.563 MPa,比靜載增大40.05%,表明研究車-路耦合振動時,如果忽略車輛動載,結果存在較大偏差.
2) 車速越快,響應越??;接地Mises應力對稱分布顯示,高應力分布在胎肩兩側;縱向切應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為前后分布.
3) 豎向位移隨路面深度增加而減小;下面層出現(xiàn)最大豎向拉應變;土基出現(xiàn)最大縱向拉應變;下面層出現(xiàn)最大橫向拉應變;隨著軸荷增加,面層豎向位移、豎向應力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