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福星
①人為追求幸福而生,但必須伴隨痛苦而活。人躲不開痛苦,人的成長需要痛苦。
②人為何躲不開痛苦呢?
③我們素來有一極深誤解,以為地位高、經(jīng)濟條件好者無痛苦。其實不然。第一因為他們亦有欲望。欲望無止境。欲望不能實現(xiàn)就痛苦。條件再好者亦有比上不足之問題,地位再高亦會有“中間感”。人是一級羨慕一級。故地位高者亦不滿足。溫飽線以下物質決定幸福,溫飽線以上精神決定幸福。窮人與富人均痛苦,只不過痛苦原因有所不同。其實人的條件好到可以為所欲為時弊端亦很大?!盎噬喜婚L壽”現(xiàn)象生動地詮釋了此點。因為沒有外在約束時,人會被自身弱點所擊敗。第二因為痛苦是多樣化的,有的痛苦窮人和富人都會遇到。如疾病、天災人禍、感情傷害,等等。
④人的成長為什么需要痛苦呢?
⑤痛苦能幫助人克服缺點。人均有諸多與生俱來的頑固性缺點和毛病,如自私、饞懶、驕狂、虛榮、好色,等等。正常情況下人戰(zhàn)勝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難挑戰(zhàn)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壓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點,并逐漸成熟起來。故古人講“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控制不住嘴,但痛風能幫我們控制住。痛風管住我們的嘴后,就不得糖尿病、心腦血管等要命病。故有“小病養(yǎng)人”之說,小病是大病的“保險絲”。
⑥痛苦幫助人思考問題?!俺砸粔q長一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跌個跟頭撿個明白”等,說的都是人吃了虧才得到了教訓,才有了經(jīng)驗,才明白了道理,才聰明起來。所以,痛苦是老師,它讓我們思考問題,讓我們了解事物,了解社會規(guī)則,了解人性。讓我們逐漸學會話咋說、事咋辦、人咋處,等等。這樣人在反復的實踐鍛煉中逐漸成熟。故古人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⑦痛苦能磨煉人的意志。人生會遭遇各種痛苦,如貧窮、勞苦、羞辱、病痛、挫折,等等。人是攤上啥受啥。痛苦會以強制性方式讓我們學會忍受和適應,從而增強了韌性和抗挫折、抗打擊能力,具有了頑強意志和堅韌毅力,這是人立世之根。有擔當之硬漢必須在社會大風大浪和人生痛苦與磨難中煉成。總生活在順境中的人是溫室花朵,一經(jīng)暴風驟雨必被淘汰。
⑧痛苦是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源泉。人具有很強的奴性,沒有外在壓力,在無憂無慮、優(yōu)裕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人通常難以自覺奮斗。只有經(jīng)過痛苦的刺激,人才能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以遠離痛苦。所有理想、志向均孕育于痛苦之土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即是此意?!白怨判鄄哦嗄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痛苦對人是不可或缺的,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痛苦是人生必修課。正因如此,才產(chǎn)生了“挫折教育”這一概念。
⑨在人一生中,任何人都存在痛苦,客觀上人也需要痛苦之調教。痛苦有價值,痛苦是資源。只要我們認知正確,只要在我們身心承受力許可范圍內(nèi),痛苦會幫助我們成功并快樂。但遭遇痛苦有早晚之別。竊以為早受痛苦早受益。因早受痛苦早立志,盡早改變命運。因生命之有限,遲來痛苦可能立志嫌晚,墻頭上睡覺——翻不了身。所以理想人生是早痛苦早奮斗,苦而后甜。最是不幸甜而后苦。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閱讀
練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結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作者為什么認為“痛苦有價值,痛苦是資源”。
3.下列句子中加點部分能否刪去?為什么?
正常情況下人戰(zhàn)勝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難挑戰(zhàn)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壓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點,并逐漸成熟起來。
4.對于第⑦段中的畫線句子,甲認為前面已經(jīng)論證了自己的觀點,這句話可以刪除,而乙則認為保留該句更好,雙方僵持不下,請你幫乙陳述可以說服對方的理由。
5.下列材料適合放在文中哪個段落作論據(jù)?為什么?
【材料】愛迪生為尋找電燈燈絲材料,與助手對1600余種耐熱材料進行試驗, 都以失敗告終。這一度令他十分沮喪,可他沒有灰心,而是對失敗深入思考并從中吸取教訓,最終成功制造出能連續(xù)亮上1200個小時的毛竹絲燈。直到1904年,奧地利人發(fā)明了比毛竹絲燈強3倍的鎢絲燈,前者才被取代。
(王云卿 設計)
(參考答案見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