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芳榮
摘要 近年來小麥赤霉病在世界范圍內呈加重發(fā)生的趨勢。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多地圍繞小麥赤霉病防治開展了大量田間試驗。從中國知網(wǎng)上檢索到2000—2019年間發(fā)表的超過350篇相關論文,防治試驗在2010—2019年間顯著增多,占發(fā)表總數(shù)的89.35%。蘇皖兩省的報道最多,占64.33%。化學藥劑防治仍是生產上廣泛采用的防治手段,占使用藥劑種(次)數(shù)的95%以上。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梳理和分析,顯示現(xiàn)有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藥劑(包括單劑和混劑)均對該病有防治效果,實際的防效取決于試驗時作物的發(fā)病壓力和相應防治措施的選擇,“種對的品種,做對的判斷,找對的藥劑,用對的方法”幾方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取得對小麥赤霉病“對的防效”。
關鍵詞 小麥赤霉病;抗病品種;健身栽培;預測預報;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4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12
1 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和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目前年產量超過1.3億t(2019年總產1.3 106億t,占全年糧食總產的19.7%)、年消費量超過1.2億t(2018年消費總量1.2 226億t),穩(wěn)定的小麥產能供給對滿足民眾的食物需求、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受全球性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調整及農業(yè)生產技術變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usarium head blight,scab)的發(fā)生呈愈來愈廣泛和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不僅歐美的小麥產區(qū)發(fā)生程度和流行頻率在不斷加重,在我國原本多見于長江中下游和東北春麥區(qū)的這一真菌性病害,也正逐步走向“北擴西移”的路線,江淮流域小麥產區(qū)成為赤霉病的多發(fā)區(qū)和重發(fā)區(qū),黃淮北片麥區(qū)甚至北部冬麥區(qū)也均呈常發(fā)態(tài)勢[1-2]。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等多種鐮刀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在小麥揚花初期侵染。病原侵染后在穗部擴展,在籽粒灌漿成熟過程中不斷繁殖生長并在籽粒中產生多種真菌毒素,包括脫氧雪腐鐮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雪腐鐮孢菌烯醇(Nivalenol, NIV)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l, ZEN)等。這些毒素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或牲畜體內后,會造成肌體免疫力下降、致畸致癌、孕婦流產等多種不良反應,對人畜健康有著嚴重危害。我國為此設置了小麥、玉米等糧食中DON含量不超過1 mg/kg、小麥赤霉病病粒率超過4%時則禁止食用的質量安全閾值。
20世紀以來,我國小麥赤霉病為害情況不斷加劇。2000—2019年小麥赤霉病年均發(fā)生面積高達6 552.45萬畝,見病比例平均達18.22%。其中2000—2009年平均發(fā)生面積5 299.5萬畝,見病比例15.16%;而2010—2019年平均發(fā)生面積增加到7 805.4萬畝,見病比例也提高到21.29%,并且出現(xiàn)2003、2010、2012、2015、2016、2018等幾個大發(fā)生年份,顯示小麥赤霉病擴大流行和加快發(fā)生的趨勢。
由于赤霉病的加重,世界各受影響國均對其治理開展了大量研究。我國在小麥赤霉病流行學、病理學、抗病育種、抗病基因發(fā)掘、綜合治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均處在世界先進水平[3]。特別是在抗性種質資源的篩選、創(chuàng)制和利用方面,我國從“九五”時期開始系統(tǒng)開展相關研究,至今已獲得較大研究進展,為今后有效減少赤霉病危害奠定了較好基礎[4-6]。
2 近20年小麥赤霉病藥劑防治的整體情況
2.1 田間防治試驗報道數(shù)量
由于赤霉病對小麥生產的影響逐漸增大,同時威脅到小麥數(shù)量和質量安全以及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我國各受影響地區(qū)的相關部門開展了大量藥劑防治試驗,發(fā)表了眾多相關防治結果。從中國知網(wǎng)搜索引擎上檢索到近20年來與小麥赤霉病防治有關的研究論文有350多篇(其中包括一些數(shù)據(jù)重復發(fā)表的文獻)。
通過按發(fā)表年份進行的梳理,發(fā)現(xiàn)我國有關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治的試驗結果發(fā)表(發(fā)布)存在明顯的年度間差異,2000—2009年間收錄的相關試驗結果較少,年均可檢索文獻數(shù)僅為3.8篇。但在2010年以后卻檢索獲得大量的防治試驗結果,年均可檢索文獻數(shù)增至8.9篇,特別是在2015—2019年的5年間,年均更是達到12.8篇(圖1)。這說明小麥赤霉病防治越來越受到關注(該情形可能與2010、2012兩年度大發(fā)生的狀況有關)。
2.2 報道來源地區(qū)分布
以論文(報道)第一作者單位進行梳理,顯示這些結果的承擔單位分布在全國16個省(市),大體折射了不同小麥產區(qū)不同的赤霉病發(fā)生風險和為害狀況(圖2)。
已有報道中以江蘇省發(fā)表的試驗結果為最多,占總論文數(shù)量的40.17%;其次為安徽省,占比24.16%(兩省合計占到發(fā)表結果總量的64.33%)。蘇皖也是現(xiàn)階段小麥赤霉病為害風險最大、影響最明顯的兩個小麥主產省。其次是河南報道占比7.86%、湖北占比7.30%、陜西占5.34%、上海占5.06%、山東占3.93%、浙江占2.81%(這6個省共計占比32.20%)。而來自四川、湖南、河北、黑龍江、北京、重慶、貴州、吉林等8?。ㄊ校┑膱蟮篮苌?,僅占3.37%。
3 藥劑選擇和使用的情況
3.1 主要使用藥劑種類
檢索到的350余篇關于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效的中文報道中,總計給出了1 557種(次)防治藥劑的防效結果(包含生物制劑60種、次,以及生物+化學制劑10種、次)。絕大多數(shù)結果是以化學防治為主,涉及藥劑的篩選、施藥時期和方式對比、調查時期、對品種的不同效果等方面(涉及生物制劑的應用頻次占比僅為4.50%)。涵蓋目前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的所有制劑產品,涉及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戊唑醇、咪鮮胺、福美雙、三唑酮、氟環(huán)唑、己唑醇、硫黃、井岡霉素、烯肟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相關的活性成分[7-9]。
按試驗藥劑使用頻次來看,以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丙硫菌唑、三唑酮等6種單劑的使用頻次為最高,貢獻了全部防效數(shù)據(jù)中的32.76%(包括專門針對這些藥劑的防效試驗、以及驗證其他藥劑防效時作為對比藥劑的試驗結果)。復合制劑以多·酮、戊唑·咪鮮胺、多·戊、戊·福美雙、氰烯·戊唑醇、咪鮮·甲硫靈、咪錳·多菌靈等使用頻次為最高,貢獻了全部防效數(shù)據(jù)中的33.20%(圖3)。這些均是目前生產上普遍推廣使用的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
3.2 單劑田間防效評價
盡管各報道顯示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產生不同的田間防治效果,以期將防效較好的藥劑作為推薦藥劑用于指導生產者使用。但綜合全部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多菌靈、咪鮮胺、三唑酮、戊唑醇等6種使用頻次較高的單劑的平均病穗防效分別為82.55%、71.38%、65.07%、65.02%、62.59%、59.83%;平均病指防效分別為88.19%、74.54%、68.42%、69.29%、66.07%、67.80%。各藥劑防效的變化范圍均十分明顯,除了丙硫菌唑、三唑酮因報道結果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導致防效變幅相對較小外,其他4種單劑的防效結果基本都分布在不足10%或超過90%的范圍內(圖4)。
從長期、多年、多點、多試驗的結果看,上述單劑的赤霉病防效一般在60%~70%之間,說明在適宜的發(fā)病壓力背景下,這些藥劑采用正確的施用方法均可以獲得較理想的防控效果,除非在特定的背景下(如區(qū)域內病原菌已對某種藥劑產生明顯的抗藥性),否則從大數(shù)據(jù)層面看其防效差異并不明顯。
3.3 復合藥劑的田間防效評價
同樣發(fā)現(xiàn),氰烯·戊唑醇、咪鮮·甲硫靈、戊·福美雙、多·戊、戊唑·咪鮮胺、多·酮等6種使用頻次較高的混劑的平均病穗防效分別為74.33%、68.67%、67.19%、66.17%、63.08%、61.96%;平均病指防效分別為80.87%、73.08%、71.25%、67.01%、70.14%、67.40%,已有報道的防效結果基本分布在10%左右到超過90%的范圍內(圖5)。
與單劑施用的效果相比,似乎混劑的施用并不能帶來明顯的效果提升,從多年多點試驗的結果看,平均防效一般仍在60%~70%的區(qū)間內。但考慮到單劑長期使用的病原菌抗性水平的提升(如已證實的多菌靈、誘導獲得抗氰烯菌酯的菌株等),混劑仍具有推薦的優(yōu)勢(同時混劑的另一大優(yōu)勢是還有其他病害的兼治效果)。
3.4 病穗防效與病指防效的相關性
多數(shù)結果均統(tǒng)計了藥劑處理的保穗效果(即減少病穗比例)和降低嚴重程度(即降低病情指數(shù))兩種防效。從大數(shù)據(jù)分析角度而言,最近20年的藥劑防效結果中,病穗防效(防侵染效果)與病指防效(防擴展效果)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關系,相關系數(shù)均在80%左右(圖6~7)。
結果分析說明,盡管各藥劑防治試驗均對所采用的不同處理藥劑進行防效分析,也發(fā)現(xiàn)差異性結果,但從大數(shù)據(jù)角度而言,現(xiàn)有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化學藥劑間的差異相對較小,單次試驗防效與當年當?shù)貧夂颉闷贩N、施藥時期、用藥方式、調查時期等有很大關系。這些藥劑的病穗防效與病指防效相關性明顯,達80%左右的一致性。因此在今后的防效調查中,可以采用其中一種調查指標即能較準確衡量所用藥劑和防治作業(yè)的效果。
4 討論
英國研究人員根據(jù)氣候變化的模型進行預測,顯示我國中部地區(qū)小麥赤霉病在2020—2050年間仍將保持擴大發(fā)生的趨勢,我國圍繞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的研發(fā)仍存在繼續(xù)加強的必要。
小麥赤霉病發(fā)生預測預報的準確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涉及區(qū)域的精準天氣預測和預報)。在預測預報尚不能十分精準預判某年、某地、某品種的實際發(fā)生風險的情況下,任何防治措施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低效性。
單純依賴品種抗性對抗小麥赤霉病目前還存在幾個問題:(1)抗性品種仍相對缺乏,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品種仍以敏感品種為主;(2)目前抗性表現(xiàn)相對較好的品種在高發(fā)病壓力的環(huán)境中也難以充分發(fā)揮其遺傳抗性,通過栽培措施(如健身栽培、調整適宜播期、構建優(yōu)良的田間環(huán)境等),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發(fā)生的壓力,但具體的可操作模式仍在探索完善之中;(3)小麥赤霉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的非專性寄生病害,同時還分別涉及抗侵染、抗擴展、抗毒素積累、抗產量損失等多種不同的抗性機制,“基因對基因”的遺傳抗性在很多情況下效果有限[10-12]。
生物制劑目前也獲得一些,也有一些防效結果的報道。但由于生物制劑自身對環(huán)境的特異性需求,當環(huán)境條件難以有效滿足時,其控病防病的實際效果也難以保證,生產中的實際利用也較少。因此,小麥赤霉病目前仍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導。
在藥劑防治過程中,目前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藥劑均具有較好的控制表現(xiàn),種植者可以根據(jù)當?shù)厥袌龉闆r選擇合適的防治藥劑。但應用時需考慮由于病原菌自身適應性變異所帶來的抗藥性問題,老的藥劑隨時間的延長可能會降低其防治實效,如多菌靈的防效在一些地區(qū)有所降低,氰烯菌酯的控制效果也存在降低的風險[13-18]。為此,不長期采取單一藥劑進行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治是用藥推薦的重要原則。
由于藥劑防治的實際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用藥區(qū)域在發(fā)病敏感時期的天氣狀況、品種自身抗性水平、作物生長情況、用藥時期、用藥量、用藥次數(shù)等都對最終控制效果產生大的影響。綜合眾多結果看,小麥赤霉病適宜的用藥防治時期在齊穗后到初花期前后,過早或過晚均不利藥劑防效發(fā)揮,用藥量也以稍大劑量為宜(特別是首次防治時建議保證充足的藥量),盲目減藥可能會帶來防治效果下降的風險。噴藥液量也需要注意,藥液量不足難以做到穗層的全面覆蓋,但藥液量過大則有可能增加穗層濕度反而對控病不利。用藥次數(shù)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種植者應根據(jù)各自品種、小麥抽穗揚花之后持續(xù)的天氣監(jiān)測、首次防治的質量(包括時間把握、劑量把握等)、區(qū)域內連續(xù)多年赤霉病發(fā)生普遍程度和嚴重程度等,因地制宜進行確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減緩病原菌抗藥性變異的出現(xiàn),減少糧食中農藥的殘留。
藥品的選擇本身也存在差異。由于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藥劑數(shù)量多、生產廠家較多、劑型也各不相同,甚至可能存在含量不足、質量不過關的潛在隱患,因此應選擇可靠廠家的產品,以保證用藥的質量,避免出現(xiàn)產量損失和資金浪費。
總之,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在未來仍是小麥生產中的關注焦點,種植者需要“種對的品種,做對的判斷,找對的藥劑,用對的方法”對小麥赤霉病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以降低風險,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 Chen Y,Wang WX,Zhang AF,etal.Activity of the fungicide JS399-19 against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 and the risk of resistance[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1,10(12):1906-1913.
[2] Goswami RS,Kistler HC.Heading for disaster: Fusarium graminearum on cereal crops[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4,5(6):515-525.
[3] Haile JK,NDiaye A,Walkowiak S,etal.Fusarium head blight in Durum wheat: recent status, breeding direc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J].Phytopathology,2019,109(10):1664-1675.
[4] Liu Z,Zhao L,He XF,etal.Screening winter wheat germplasm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8):1924-1929.
[5] McMullen Marcia,Bergstrom Gary,De Wolf Erick,etal.A Unified Effort to Fight an Enemy of Wheat and Barley: Fusarium Head Blight.[J].Plant disease,2012,96(12).
[6] McMullen MP,Jones R,Gallenberg D.Scab of wheat and barley - A re—emerging disease of devastating impact[J].Plant Disease,1997(81):1340-1348.
[7] Southwell RJ,Moore KJ,Maiming W,etal.An outbreak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durum wheat on the Liverpool Plains in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in 1999[J].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1999,32(4):465-471.
[8] Stack RW.Return of an old problem: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small grains[J].APSnet Feature,1999.
[9] Tekauz A,McCallum B,Gilbert J.Review: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barley in western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0,22(1):9-16.
[10] Wadgwick JW,West JS,White RP,etal.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heat anthesis and fusarium ear blight in the UK[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1(130):117-131.
[11] Windels CE.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Changing farms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J].Phytopathology,2000(90):17-21.
[12] Xue AG,Chen YH,Seifert K,etal.Prevalence of Fusarium species causing head blight of spring wheat,barley and oat in Ontario during 2001-2017[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9,41(3):392-402.
[13] Zhang X,Halder J,White RP,etal.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risk of fusarium ear blight on wheat in central Chin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14,164(3):384-395.
[14] 程順和,張勇,別同德,等.中國小麥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遺傳改良[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2,28(5):938-942.
[15] 蔣正寧,呂國鋒,王玲,等.揚麥品種(系)赤霉病抗擴展基因分子檢測及其抗性評價[J].麥類作物學報,2019,39(12):1406-1415.
[16] 陸維忠,程順和,王裕中(主編).小麥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7] 徐婷婷,王永軍,狄佳春,等.小麥抗赤霉病鑒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檢測[J].麥類作物學報,2019,39(11):1301-1308.
[18] 張愛民,陽文龍,李欣,等.小麥抗赤霉病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遺傳,2018,40(10):858-873.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