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瑋,任明國,劉啟英,張 斌*
(1.貴陽市植保植檢站,貴州 貴陽 550081;2.開陽縣植保植檢站,貴州 開陽 550300)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造成馬鈴薯損失最大的病害,并且呈逐年加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品質優(yōu)但抗病性較差的馬鈴薯品種的推廣[1],及單一品種的大面積種植[2-3],不合理的化學防治等原因,其中化學藥劑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抗藥性迅速產生,防治效果下降,為了篩選有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殺菌劑,指導農民科學合理用藥,選擇了7個種防治卵菌病害的殺菌劑,測定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1.1 供試藥劑 7種殺菌劑均為市售產品,具體包括: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10%氰霜唑懸浮劑、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施藥劑量為產品標簽推薦最低和最高使用劑量的中間值。
1.2 作物品種 馬鈴薯品種為荷蘭15號。
1.3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在貴州省開陽縣雙流鎮(zhèn)劉育村馬鈴薯基地,該基地馬鈴薯種植面積80 hm2,海拔1 300 m。
1.4 試驗方法 試驗設8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3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30 m2,隨機排列。2019年4月23日田間調查發(fā)現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4月24日第1次施藥,5月1日第2次施藥,對照(處理CK)噴2次清水。4月23日開展藥前基數調查,第1次(5月1日)和第2次藥后7d(5月8日)各調查1次病害發(fā)生情況,病情分級標準[4]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6%~10%以下;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11%~20%以下;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21%~50%以下;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50%以上。另外,試驗田塊從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
表1 試驗處理設置
1.5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根據病情指數計算各處理的防治效果,并運用DMRT法[5]進行不同處理間的防效差異顯著性分析。防效計算方法: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其中:CK0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Pt0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Pt1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
從(表2)可以看出,7種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效存在差異。第1次藥后7d調查顯示:防效在60%~70%之間的有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和50%氟啶胺懸浮劑、10%氰霜唑懸浮劑,分別達到71.04%、70.57%、70.36%;防效在50%~60%以上的有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防效分別為68.02%、60.59%;防效在60%以下的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將結果用DMRT法進行多重比較,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等4種藥劑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與其他3種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第2次藥后7d調查顯示: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和50%氟啶胺懸浮劑防效最好,分別達到81.02%、80.24%,其次為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為75.26%,防效在60%~70%之間的有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10%氰霜唑懸浮劑,分別為68.17%、60.39%、68.55%,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最低,為44.42%。將結果用DMRT法進行多重比較,在0.05水平上,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差異不顯著,50%氟啶胺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10%氰霜唑懸浮劑之間差異不顯著。在0.01水平上,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不存在極顯著性差異,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10%氰霜唑懸浮劑之間不存在極顯著性差異,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與各處理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總體來說,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50%氟啶胺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60%錳鋅·氟嗎啉可濕性粉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10%氰霜唑懸浮劑均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一定防效,建議在生產應用上輪換使用。代森錳鋅早期使用有一定的防效,后期有所下降,建議用于早期防治。
目前,國內外控制馬鈴薯晚疫病主要采用化學藥劑防治[6]。雖然化學藥劑對環(huán)境影響存在風險,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有一定隱患,但防治效果相對較好,生產上生物藥劑防效通常較低,例如常見的枯草芽孢桿菌防效低至28.16%[7,8]?;瘜W藥劑長期使用帶來的突出問題是抗藥性,如甲霜靈在國內大多數地區(qū)單獨使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基本失去防效,生產上迫切需要不斷探索和使用新的藥劑用于該病的防治。本次供試7個藥劑與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其中氟吡菌胺與霜霉威的混配制劑的防效最突出,代森錳鋅防效相對較低,氰霜唑在還未出現中心病株時開始施藥,防效較好[9,10]。
由于貴州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溫度、濕度及降雨量等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因此馬鈴薯晚疫病是造成貴州馬鈴薯損失最大的病害。近年來,貴州省馬鈴薯晚疫病預警與防控協(xié)作組建立了馬鈴薯晚疫病預警及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通過本試驗,篩選出對馬鈴薯晚疫病較好防效的藥劑,配合馬鈴薯晚疫病預警及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指導農民科學用藥,有利于本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